簡介
董振堂事跡陳列館坐落在河北省邢台市新河縣城西部的振堂公園內。事跡陳列館外觀為八角帽形,陳列館建築面積782平方米,陳展面積500平方米,展廳陳列分為追求光明、寧都起義、保衛蘇區、鐵流後衛、西征苦戰、光照千秋六部分。振堂廣場占地70畝,總高6米紫銅鑄造的董振堂將軍銅像位於陳列館前廣場南側,高4米,重3噸,底座為2米高的花崗岩。
董振堂,字紹仲,1895年12月21日生於河北省邢台市新河縣西李家莊,寧都起義主要領導人之一,是河北省參加過長征的最高級別紅軍將領,歷任紅五軍團軍團長、紅五軍軍長,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中革軍委委員,榮獲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授予的最高榮譽獎章--紅旗勳章。毛澤東主席曾評價他“路遙知馬力”,是“堅決革命的同志”。
2009年9月,董振堂事跡陳列館入選河北省第三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展廳銅像
展廳分為追求光明、寧都起義、保衛蘇區、鐵流後衛、西征苦戰、光照千秋六部分;銅像位於陳列館前廣場,高4米,重3噸,為紫銅製成,底座為花崗岩,高2米。
烈士生平
董振堂,1895年生,河北省邢台市新河縣人。1917年考入北京清河陸軍中學,1923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9期炮科。後投身於馮玉祥的西北軍,因戰功顯赫,由排長逐級遞升至師長,曾參加1924年推翻賄選總統曹錕的北京政變和北伐戰爭。在西北軍任職期間,董振堂十分重視軍隊的民眾紀律。有一次他帶領部隊路過深縣,正值桃子成熟,嚴令不許官兵摘取,並下了一道手令:“留頭不吃桃,吃桃不留頭。”贏得當地百姓的交口稱讚。1931年任國民黨軍第26路軍第73旅旅長時,被調到江西“圍剿”紅軍。
1931年12月14日他和趙博生、季振同等率第26路軍1.7萬餘名官兵舉行寧都起義,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起義部隊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團,他任軍團副總指揮兼第13軍軍長,後任軍團長。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率部參加贛州、漳州、南雄水口等戰役戰鬥和中央蘇區第四、第五次反“圍剿”,屢立戰功,聲名大振,成為馳騁中央蘇區的一員驍將,曾獲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授予的紅旗勳章。1934年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紅5軍團在董振堂的指揮下,不斷發展壯大,與紅1、紅3軍團並稱為中央紅軍三大主力。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董振堂率紅5軍團擔任後衛。在湘江戰役中,他率部在蔣家嶺、永安關、雷口關等地,浴血奮戰數晝夜,終於阻住了十幾倍於己的追敵,掩護黨中央和中央紅軍主力安全渡過湘江。紅5軍團為此付出重大代價,由1萬餘人銳減到不足5000人。所屬紅34師,被阻止在湘江以東,與圍攻之敵進行了英勇戰鬥,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大部壯烈犧牲。1935年5月上旬,他指揮紅5軍團在金沙江南岸與追擊之敵激戰數晝夜,為黨中央和中央紅軍主力渡過金沙江贏得了寶貴時間。渡過金沙江後,中央紅軍終於擺脫了數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1935年6月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會師後,紅5軍團改稱紅5軍,董振堂任軍長。率部參加了綏(靖)崇(化)丹(巴)懋(功)和天(全)蘆(山)名(山)雅(安)邛(崍)大(邑)等戰役。1936年10月所部編入西路軍,渡黃河西征,指揮所部參加攻占山丹、臨澤、高台等縣城的戰鬥。12月,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1937年1月12日,西北軍閥馬步芳、馬步青指揮5個旅的兵力圍攻高台。董振堂指揮紅5軍堅守陣地,浴血苦戰9晝夜,給進攻之敵以重大殺傷,終因彈盡糧絕,於20日和全軍3000多名將士一起壯烈犧牲,時年42歲。
地圖信息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新河縣新華路322號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