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振五(~1919)名威,字振五。幼在本縣讀書,成績多不如人。然其性格剛毅,常危坐如木偶。
基本介紹
- 本名:董振五
- 字號:振五
- 所處時代:清朝
- 出生地:陝西扶風
- 出生時間:19911,-10
作戰勇猛,文武雙全,
作戰勇猛
清宣統三年九月(1911年10月)西安、鳳翔相繼光復,清軍由東西兩路夾擊陝西。西路一支五營由回軍統領崔正午指揮,陷隴州(今隴縣)越千陽直趨鳳翔;其主力七個營亦經麟遊進抵鳳翔城北。坐鎮鳳翔的秦隴復漢軍副大統領萬炳南見守城兵力單薄,急向西安求援。
時東路和西路乾州一帶戰事正緊,陝西軍政府已無機動兵力可調,除抽出三個營西援外,又令臨潼曹印侯新近組建只有土槍和長矛、鍘刀的敢死軍西援。
年關前,清軍乘曹患病之機,集中兵力猛攻鳳翔城。董登上城牆,向守城士卒說明此戰的意義,然後手持鍘刀,縱身躍入敵營,相隨從城上躍下者200餘人。清軍大驚,紛紛後撤,董率眾追擊十餘公里,一路斬殺清軍300餘。
時人感嘆:“是役無君,民軍無鳳翔矣!”至是,人人爭識董振五(于右任:《董少將振五墓志銘》,載《陝西靖國軍》第340頁)。
陝西東西兩路戰爭結束後,曹印侯遣散部屬,交出兵權,出遊東南;董亦辭去軍職,離開家鄉。
1913年,曹印侯在漢口參與反袁事泄被捕,董聞訊急往營救,直到曹獲釋出獄,才離鄂回陝。
接著,又與民黨人士李岐山相約在西安謀事。然計畫泄漏,20餘位追隨者獻出了生命;陸建章派出捕董的岳維峻“佯索陰縱”,才使他幸免於難。
文武雙全
驅陸鬥爭勝利之日,董對眾好友說:“吾書生也,不習兵。且此時擁兵奚為也?”(《陝西靖國軍》第341頁)乃散其眾,又回華山腳下讀書去了。
那天夜裡,大雪紛紛。董按預先計畫,“自帶數人出其不意設疑兵。先占據鐘樓,斷絕交通;又偽為曾、嚴部之巡城官,賺取四門。即以炸彈攻其旅、團部。
曾、嚴張皇失措,及聞四門失,乃死抵巷戰一日兩夜,死傷不支,縋河而遁”(于右任:《董少將振五墓志銘》,載《陝西靖國軍》第341頁)。
三原起義後,董被任命為陝西靖國軍右翼步兵獨立營營長,率部與第二游擊司令張義安部進取西安,一路戰無不捷,在西安南郊大慈恩寺和西關大營盤,與陳樹藩軍戰鬥40餘日。
此寨地形如箕,陳軍以重兵悍隊防守。董觀察地形,指揮部隊仰攻側襲,激戰三個晝夜,終於拔掉了這顆釘子,使張部順利進入渭北。
正當靖國軍和姜宏模等商議聯合討陳之時,董接到陳樹藩的來信,提出:如靖國軍罷兵,就釋放胡景翼。董振五提筆復函,首先揭露陳眾叛親離的原因,謂:“今日陝西星羅棋布,環而以公為的之眾,悉公部屬也。”部屬何以與主將為敵?皆因你“智術太深,疑忌太過,手段太辣”。
接著申明靖國軍討陳必勝的決心:“右任先生仗節總帥六路之軍,爭奮身命。以此眾戰,何有不克!”信的最後,董以豪壯的言詞拒絕了陳欲以胡為人質、逼靖國軍就範的圖謀。他寫道:“振五與笠僧分則部屬,義同手足,然不能以一人之私,而棄公理。吾願祝笠僧為關、岳、文、史早就千秋。
吾亦不敢不勉為起、翦、頗、牧,承其志意。”今“秋風揚塞,大戰在即,請勵兵秣馬以待,勿多談”(轉引自《西北革命史徵稿》)。這封信給陳樹藩不小的震懾,其部卒久日不敢出戰渭北。
陳樹藩急向北京政府求援,北京政府派奉、直軍和晉、甘、川軍先後入陝。雙方在武功、周至間大戰兩個多月。
1月27日,董率部擬抄敵後路,正屹立陣前部署作戰,被一飛彈擊中頭部。士卒見狀個個怒火中燒,衝出壕塹向敵猛攻,終於將奉軍打退,然董已壯烈犧牲。
同年4月,于右任將董的事跡呈報廣州軍政府,追贈其為陸軍少將。次年安葬之日,于右任又撰墓志銘。其銘文曰:“勿幕不獨文,義安不獨武,後起之英,厥惟振五。大雪漫漫,周原膴膴。遺恨難忘,河山金鼓。大王村之血,白龍壇之廡,關西壺漿之遺民,渭北薪膽之舊部。祝英靈兮歸來,問來歸兮否否?水火深矣,哀哀三輔!碧血青山,皇天后土。”(《陝西靖國軍》第3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