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天公

董天工(1703——1771),字村六,號典齋.董天工(1703——1771),字村六,號典齋。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人,為曹墩董氏十二世祖,清雍正元年(1723)拔貢。董天工自幼生長在武夷山中,性愛山水,工於詩文,拔貢後便涉足官場,曾先後擔任過福建寧德、河北新化縣司鐸、山東觀城知縣。董天工在河北任職期間,協助當地官府治理蝗災立功受封,升任安徽池洲知府。董天工清廉勤政,業績可嘉,晚年致仕。董天工熱心教育事業,晚年曾跨海東渡到台灣彰化縣創辦學校,廣收學生,自任教諭,自編教材,普及文化教育,改變不良習慣。如今,彰化縣許多地方還留有董天工祠,以紀念這位為台灣教育事業嘔心瀝血的曹墩人。董天工還根據自己在台灣的眼見耳聞,“靚山川之秀美,水土之饒沃,風俗之華麗,物產之豐隆,有見有聞,退而識之,稽成文獻,編冊成書”,編輯出版了《台灣見聞錄》(1801年自序)四卷,清抄本四冊,現珍存在北京圖書館《台灣文獻從刊》129號。

基本介紹

  • 本名:董天公
  • 字號:字村六,號典齋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福建崇安
  • 出生時間:1703
  • 去世時間:1771
簡介,

簡介

董天工(1703——1771),字村六,號典齋。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人,為曹墩董氏十二世祖,清雍正元年(1723)拔貢。董天工自幼生長在武夷山中,性愛山水,工於詩文,拔貢後便涉足官場,曾先後擔任過福建寧德、河北新化縣司鐸、山東觀城知縣。董天工在河北任職期間,協助當地官府治理蝗災立功受封,升任安徽池洲知府。董天工清廉勤政,業績可嘉,晚年致仕。董天工熱心教育事業,晚年曾跨海東渡到台灣彰化縣創辦學校,廣收學生,自任教諭,自編教材,普及文化教育,改變不良習慣。如今,彰化縣許多地方還留有董天工祠,以紀念這位為台灣教育事業嘔心瀝血的曹墩人。董天工還根據自己在台灣的眼見耳聞,“靚山川之秀美,水土之饒沃,風俗之華麗,物產之豐隆,有見有聞,退而識之,稽成文獻,編冊成書”,編輯出版了《台灣見聞錄》(1801年自序)四卷,清抄本四冊,現珍存在北京圖書館《台灣文獻從刊》129號。
董天工生前得朝廷重用,因而死得其所。董天工68歲因病卒於武夷山,墓葬於幔亭峰下今“大王閣”後山。董天工落葉歸根,魂歸武夷山風水寶地。董天工墓長約5米,寬約1.5米,石板封墓門。墓葬現保存完好,墓前豎石碑一方,高1.4米,寬0.54米。碑文為:“嘉慶十三年歲在戊辰大呂月吉旦皇清品授奉政大夫董公典齋一府墓子敕、勷、劻,孫國求,珽、珠、珍、瑛、琅、瑄、璠、璋、琬同頓著百拜。曾玄孫繁衍不及備載。”可見董天工的政績還是頗有建樹的。然而讓董天工永世長存的,是他生前用心血與智慧壘建的另一座豐碑——《武夷山志》。董天工,仍然是活躍在武夷文化中的“山魂”。
武夷山雲窩,是武夷山水絕勝處。它高聳著兩列奇峰,北為仙掌峰、天游峰;南為接筍峰、隱屏峰。兩峰對峙的峰腳下是著名的“茶洞”。歷代都有名雅士在洞內卜築隱居,如宋代劉衡建“中隱居”,明代李鐘鼎建“煮霞居”。康熙五十三年(1714),曹墩鄉賢董茂勛別出心裁,沿溪探索,終於看中雲窩的接筍峰,相中一處岩隙後,他懸梯為路,搬運磚塊,打造石條,在半山腰處構築書屋。此處懸崖突顯,書屋匿於峭壁腳下,石條為基,磚牆為壁,雨不可襲,因此不必蓋瓦。書屋面積不過二十多平方米。在此人跡罕至處,能建書屋,算是個奇蹟工程。因接筍峰常年雲霧繚繞於崢嶸山石間不去,所以董茂勛命名為“留雲書屋”。清《武夷山志》載,康熙五十四年冬,大理學家、文淵閣大學士李光地到武夷山策劃擴建武夷精舍之餘,曾至此造訪,與主人縱論義理,切磋學問,並為撰《留雲書屋記》。董天工在山東觀城任知縣時,因其母去世,棄官返回武夷山守孝,為靜心養性,董天工來到幾乎與外界隔絕的山崖上,蟄身於父親構築的留雲書屋內,披閱史籍,勤勉考據,跋山涉水,實地踏勘,終於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完成了《武夷山志》全書的編寫。 現在,隱屏峰腳下有了新修的鐵梯,只要你順著鐵梯攀登上“仙凡界”懸崖,就來到了清董茂勛修建的留雲書屋和其子董天工修建的望仙樓。立於書屋遺址中,遙望九曲碧水逶迤而去,憑欄遙想當年董天工在此居住了兩年的情景,你會驚訝萬分:董天工經歷了多少的艱辛,才成就了《武夷山志》這部鴻篇巨製。
曹墩村是董天工的故鄉。它位於武夷山風景名勝區九曲溪上游,距度假區15公里,離武夷山國家自然保護區35公里,全村396戶,1610人,面積0.6平方公里。曹墩歷史悠久,曾有“平川府”之稱。著名南宋理學家朱熹,在他寫的《九曲棹歌》中,就有關於曹墩的描寫: 九曲將窮眼豁然,桑麻雨露見平川。 漁郎更覓桃源路,除是人間別有天。 朱熹在詩中寫到的“平川”,指的就是曹墩。曹墩自宋朝以來,就有“平川府”之稱。曹墩村地勢平坦,開闊,故有平川之稱。撲面而來的村野景致,令人心曠神怡。村口木輪水車悠然轉動,給平曠的田野平添幾分古樸景致。登上村口的觀景台,腳踏水車,滿目青山綠水,田園風光,給人以淡淡的鄉村依戀。“典齋膳堂”,原來是一座古老的豪門大宅,門前有精細的磚雕,宅內雕樑畫棟。“典齋膳堂”是一家集品茶、參觀、宴飲的綜合式服務中心,“典齋膳堂”是以董天工的號命名的,體現後人對董天工的敬仰之情。如今董公故里已闢為鄉村旅遊景點,向遊人開放。南來北往的遊客,在董公故里欣賞那老牛水車美麗的田園風光,品嘗那獨具農家特色的“董公家宴”,喝味正香醇的“董公家酒”。董公故居的花園“影翠軒”,歷經滄桑後唯留一棵長勢旺盛的鐵樹,它在訴說著昔日的歷史。 曹墩地靈人傑,宋末理學家杜本曾在曹墩隱居多年,構築“聘君宅”,“思學齋”、“懷友軒”會友著書立說。董天工在故鄉也創作了大量讚美武夷山的詩篇,其中一首是寫故里曹墩村的: 幽屐煙村二度停,板橋茅店影零星。 雲山四繞雙溪綠,樓閣千家一角青。 白塔峰高尖似筆,金獅山瘦削如屏。 披圖游跡分明在,留得清名後世聽。 這是董天工為家鄉寫的一首風景詩,詩中也抒發了他編寫《武夷山志》的感慨。這首詩展示了曹墩村獨特的村落風水意象。曹墩村坐落在山水與田園之間,四面青山環抱,古宅參差,巷道縱橫,九曲溪源頭的桐木溪,穿村而過,平曠的土地上,糧田肥沃。一馬平川造就出曹墩村野間良田美池的風水意象,雞犬相聞的鄉村風味又營造了人們安居樂業的家居環境。曹墩地處九曲溪上游大峽谷入口處,多雲霧且雨量充沛,處處幽蘭叢生,曹墩人家家戶戶都有養蘭花的習慣。各種蘭花,風姿百態,有一種獨特的蘭花,被村里人稱為“董公蘭”,曹墩也生產蜚聲中外的武夷岩茶。茶與蘭清香馥郁,洋溢著農家淡泊安定的生活情趣。 鄉民為有董天工而自豪。到曹墩村里,只要你一說起董天工,曹墩村的老人們就會搬出一個傳說來為故里炫耀。說董天工在朝為官時,不僅清廉勤政,業績可佳,而且綸巾羽扇,儒雅風度,其堂堂相貌竟酷似乾隆皇帝。本來董天工還要升官,只因乾隆皇帝召見時,皇太后亦在座,皇太后見董天工相貌不凡,果似乾隆無異,心下十分喜愛,入座後便把自己抽的銅水菸袋遞給他,董天工接過後,掏出手絹在銅菸袋嘴上擦了擦,不料心細的皇太后看在眼裡,心想到底不是親生的,嫌我髒哩!之後董天工只得了個“御弟”的稱號,升官便無指望了。故事雖然這么美,但無案可稽,只是傳為笑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