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地理坐標,年均氣溫,意義,新聞,
地理坐標
108°5′E,25°2′N
年均氣溫
15.4°,年降水量1547mm。
意義
第四紀地質洞穴考察點
新聞
我國石筍研究獲重要成果 專家提出石筍是記錄人類古環境變化的又一重要標記 美國《科學》雜誌4月23日發表一項重要科學成果,提出石筍是記錄人類古環境變化的又一重要標記。這是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岩溶動力學重點實驗室、南京師範大學、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與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衣阿華大學聯合進行的亞洲季風研究項目日前取得的重要進展。 以袁道先院士為首的中美兩國研究人員對采自我國貴州南部與廣西交界處荔波縣董哥洞的兩根石筍進行了氧同位素和釷-230測年研究,揭示出過去16萬年來亞洲季風和低緯度地區降雨變化的特徵。 該項研究揭示,在這個期間內,由太陽輻射強度和千年尺度大氣環流波動所驅動的熱帶—亞熱帶降雨的變化,導致了許多次氧同位素比值的突變。 項目的研究人員分別對董哥洞中兩根高為210厘米和304厘米的石筍進行了66個鈾-釷測年,以及640個氧同位素測定,最終獲得了20年~2000年的解析度。研究人員對這些氧同位素數據能否代表古代雨水的同位素特徵進行了多方面的論證:發現董哥洞中的兩根石筍有35千年的氧同位素曲線是一致的。同時把它們與相距1200公里外的南京葫蘆洞石筍相比,也有35千年的氧同位素曲線是一致的。而且,計算顯示,其中一根石筍的頂部與現代雨水氧同位素和洞溫均符契約位素平衡公式。 研究表明,我國董哥洞(葫蘆洞)氧同位素變化與格陵蘭冰芯氧同位素變化呈反相關關係,顯示其典型的季風雨水同位素特徵。降水的同位素隨水汽由源區向高緯度區轉移而變輕。研究人員由此推算出,我國南方在不同時期的水汽剩留比分別為:前一次間冰期及全新世中期63%,末次冰期52%,現代59%。 科學家通過研究認為,前一個間冰期季風經歷了9.7±1.1千年,從距今129.3±0.9千年前開始,表現為在不到200年的時間裡,氧同位素比值突然變輕了3‰,並在距今119.6±0.6千年前結束,表現為在不到300年的時間裡,氧同位素比值突然變重了3‰。其起始時間與太陽輻射強度增高,及相應的盛間冰期環境的出現時間一致。說明太陽輻射強度增高,驅動了盛間冰期的出現。研究人員認為,前一次間冰期的中心與夏季太陽輻射強度峰值一致,表明前一次間冰期季風氧同位素變輕是由於北半球太陽輻射強度的變化所引起的。或者說,太陽輻射強度對控制季風強度具有重要作用。 董哥洞石筍提供了低緯度、低海拔地區可較好定年、更接近水汽來源區的古氣候變化的替代指標。而這一地區也正是目前國際上研究所關注的焦點。兩年來各國學者競相在葉門、阿曼、印度半島西南角、加勒比、巴西等低緯度地區採取石筍從事古氣候變化的研究。但從其所揭示的時間系列長度和解析度的結合上,都還達不到董哥洞石筍目前的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