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塔諾·多尼采蒂

葛塔諾·多尼采蒂

多尼采蒂是義大利浪漫主義歌劇樂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約有歌劇75部,還有彌撒曲等宗教音樂、康塔塔、弦樂四重奏、管弦樂等,均以創作的快速、多產而著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多尼采蒂
  • 外文名:Domenico Gaetano Maria Donizetti
  • 國籍:義大利
  • 出生地:義大利
  • 出生日期:1797年11月29日
  • 逝世日期:1848年4月8日
  • 職業:浪漫主義歌劇
  • 畢業院校:博洛尼亞音樂學院
  • 主要成就:宗教音樂、康塔塔
  • 代表作品:《愛情靈藥》《拉美莫爾的露琪亞》
人物介紹,音樂歷程,體裁,風格,重要作品,

人物介紹

多米尼科·葛塔諾·瑪利亞·多尼采蒂,又譯唐尼采蒂,是一位義大利著名的歌劇作曲家。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是1835年首演的《拉美莫爾的露琪亞》。
多尼采蒂多尼采蒂
尼采蒂出生於貝加莫(Bergamo)一個並非音樂世家的窮苦家庭。但在1806年他成為西門·邁爾(Simon Mayr)在貝爾加莫的慈善學校的第一批學生中的一員。多尼采蒂以他的歌劇著名,不過他也寫了不少其他格式的音樂,如教會禮樂,弦樂四重奏和一些管弦樂樂曲。他的弟弟朱塞佩·多尼采蒂在1828年成為奧斯曼帝國的宮廷音樂總監,為蘇丹馬哈茂德二世服務。
多尼采蒂作品的聲樂風格,豐富了由羅西尼和貝利尼推至流行市場的美聲歌劇基礎。這三位作曲家的作品被視為19世紀初美聲歌劇的典範之作。

音樂歷程

多尼采蒂9歲入S.邁爾主持的教會音樂學校學習。邁爾很賞識他的音樂才能。1811年,邁爾資助他進入博洛尼亞音樂學院,從S.馬太學習對位法。1817年回到貝加莫,由邁爾介紹,與威尼斯一家歌劇團簽定契約,寫了4部歌劇。這些屬於習作時期的作品,比較平庸。這時他還寫了大量的宗教音樂、管弦樂等器樂作品,表現出他在創作上一氣呵成、快速多產的特點。1822年他的歌劇《格拉納塔的佐拉伊德》在羅馬演出,大獲成功,受聘於那不勒斯的新劇院寫作歌劇。此後他每年寫2-5部歌劇,從短小的獨幕滑稽劇到多幕的正歌劇。這些作品由於腳本的缺陷,都未獲成功,但在音樂上已顯露出G.羅西尼的影響和他個人的創作風格。1830年,他的歌劇《安娜·博萊娜》在米蘭演出成功,後又在巴黎、倫敦上演,使他名揚歐洲。他相繼寫出了《愛的甘醇》(1832)、《拉美莫爾的露契亞》(1835)、《軍中女郎》(1840)、《嬖人》(1840)、《夏莫尼的林達》(1842)、《唐帕斯卡萊》(1843)等著名歌劇。1835年,他被聘為那不勒斯皇家音樂學院教授,1837年任該院院長。他曾兩次去巴黎。1835年應羅西尼的邀請,到巴黎指揮他的歌劇《馬林諾·法里埃羅》的演出;1838年由於歌劇《波利烏托》遭到禁演,再加上妻子病故和對音樂學院院長職務的厭倦,他移居巴黎。1842-1843年他訪問羅馬、米蘭和維也納,然後又回到巴黎迎接他的歌劇《唐帕斯卡萊》的上演,獲得極大成功。1845年他患麻痹病,1847年回到故鄉貝加莫,1848年4月8日去世。

體裁

他的歌劇創作體裁多樣,如音樂滑稽劇《夜鐘》,社會心理傳奇劇《夏莫尼的林達》,義大利喜歌劇《愛的甘醇》、《唐帕斯卡萊》,帶對白的法國喜歌劇《軍中女郎》、《里塔》,浪漫主義歷史英雄歌劇《瑪麗亞·斯圖亞特》、《馬林諾·法里埃羅》,抒情戲劇歌劇《拉美莫爾的露契亞》、《嬖人》,悲劇傳奇劇《呂克萊斯·波爾吉》、《安娜·博萊娜》等,都各具特色。他和羅西尼、V.貝利尼,被稱為“美聲學派”的三巨頭。他善於寫出優雅悅耳的曲調,能充分發揮歌唱家的演唱技巧,因此許多著名的歌劇演員都喜愛他的作品。20世紀50年代,他的一些被人遺忘了的作品,又被M.卡拉斯等著名歌唱家們發掘出來,重新搬上舞台。他的許多歌劇都取材V.雨果、大仲馬、W.斯考特、G.G.拜倫等浪漫主義文學名著。不少作品反映了義大利爭取民族解放和統一的時代精神,歌頌了英雄主義和反抗暴政的英雄,如《安娜·博萊娜》、《呂克萊斯·波爾吉》(由於檢查機關的壓制,不得不常變換劇名上演),《瑪麗亞·斯圖亞特》(1835年上演時曾大加刪改)、《馬林諾·法里埃羅》(根據拜倫的同名悲劇,反映了燒炭黨的鬥爭,很受義大利復興運動領袖馬志尼的推崇)等。他的喜歌劇《愛的甘醇》、《唐帕斯卡萊》中的人民形象色彩鮮明,表現了生氣勃勃的樂觀主義精神,並與民族、民間戲劇傳統有深刻的聯繫。多尼采蒂作品的聲樂風格,豐富了由羅西尼貝利尼推至流行市場的美聲歌劇基礎。這三位作曲家的作品被視為19世紀初美聲歌曲的典範之作。
多尼采蒂多尼采蒂

風格

多尼采蒂的作品在風格上也很不一致。他早期所寫的喜歌劇受羅西尼的影響。到巴黎後,法國大歌劇對他有所啟示。他的喜歌劇《愛的甘醇》仍然保持著義大利喜歌劇的傳統風格,1933年所作的《呂克萊斯·波爾吉》則開始向浪漫主義進行探索。他的正歌劇《拉美莫爾的露契亞》被認為是體現多尼采蒂獨特風格的代表作,至今仍在各國舞台上演。多尼采蒂的歌劇,富於戲劇性,他善於通過音樂來塑造人物形象,發展戲劇衝突,細膩地刻劃人物的內心世界。《拉美莫爾的露契亞》中的一段六重唱,露契亞精神失常後的一段詠嘆調,至今仍為人們所稱道。多尼采蒂精心地編織旋律線條,使其委婉曲折,富於表現力和歌唱性,同時在伴奏音樂的配器上追求豐富的效果。他在創作手法上的許多優點,為後來的G.威爾迪所吸收,並發展得更為完美。

重要作品

《皮馬利昂王》 (Il Pigmalione,1816年)
《勃艮第的亨利》 (Enrico di Borgogna,1818年)
《彼得大帝》 (Pietro il grande,1819年)
《格拉那達的佐拉依達》 (Zoraida di Granata,1822年)
《吉普賽女郎》 (La Zingara,1822年)
《阿爾弗雷德大帝》 (Alfredo il Grande,1823年)
《一個陷人困境的家庭教師》 (L'ajo nell'imbarazzo,1824年)
《利物浦的艾米莉》 (Emilia di Liverpool,1824年)
《阿拉霍爾在格拉那達》 (Alahor in Granata,1826年)
《艾維達》 (Elvida,1826年)
《維爾吉的加布里埃拉》 (Gabriella di Vergy,1826年)
《奧利弗和帕斯夸萊》 (Olivo e Pasquale,1827年)
《羅馬逃逸記》 (L'esule di Roma,1828年)
《高康達王后阿林那》 (Alina,regina di Golconda,1828年)
《加萊城的吉安尼》 (Gianni di Calais,1828年)
《肯尼華特城堡》 (Il castello di Kenilworth,1829年)
《大洪水》 (Il diluvio universale,1830年)
《林勃塔茲的伊美爾達》 (Imelda de' Lambertazzi,1830年)
《安娜·博林娜》(Anna Bolena,1830年)
《愛情靈藥》 (L'elisir d'amore,1832年),
《瑪麗亞·斯圖亞達》(Maria Stuarda,1834年)
《拉美莫爾的露契亞》 (Lucia di Lammermoor/Lucie de Lammermoor) 義大利語版首演於1835年 法語版首演於1839年
《羅伯托·德威瑞》(Roberto Devereux,1837年)
《阿爾巴公爵》 (Le duc d'Albe/Il duca d'Alba,1839年)
《聯隊之花》 (La fille du régiment,1840年)
《寵姬》 (La favorite,1840年)
《帕斯夸萊先生》 (Don Pasquale,1843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