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葑涇訪古圖》是明朝畫家董其昌創作的紙本水墨畫,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畫中山巒重重,溝壑千里,老樹高大挺拔,鬱鬱蔥蔥;有小橋跨於潺潺的溪水之上,可見村落里的人家,表現出了畫作高逸的境界。此作仿董北苑筆意,畫坡石或用披麻皴,或用折帶皴,淡墨枯筆,乾濕皴擦,整幅畫面有墨色蒼潤之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葑涇訪古圖
- 創作年代:明
- 作者:董其昌
- 幅式:立軸
- 規格:縱80厘米,橫29.8厘米
- 材質:紙本
- 現收藏地: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
- 畫作類型:水墨
畫作內容,藝術鑑賞,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署款“子寅首春,董玄宰寫。”幅上有陳繼儒題識。此畫構圖,可分遠景、中景、近景二部分,遠景為重山峻岭,山頂光禿,山頂煙霧繚繞,山腳下為亂石橫臥,亂石間有幾株雜樹,樹下坐落一間蒸凶閥茅屋。右側兩岸間有一板橋高架。中景為一片闊廣的河水,江水如鏡。近景為此畫的主要部分。下邊山石疊砌,山石間長有一棵乾粗葉茂的大樹,大樹下有數間屋宇茅亭。
藝術鑑賞
從此畫的構圖來看,作者有意識地運用了“層疊”、“重複”、“照應”等手段,使遠近高下統一在浮雕似的筆墨構成的平面意味中。畫捉訂擊法,由於董氏墨法的精微就在於種種墨色的累積,以樹石為例,對此畫大樹下邊那堆山石,是以淡墨連勾帶皺地寫其相依互抱,大小攢聚,就這樣把石的輪廓確定下來:至於此圖的用墨處和空白或無白漿台姜墨處,董氏著意於此,亦即以白當黑。有的山石不作著筆,大石上部則沿邊皆空白,於是每個石塊以其黑、白、陰、陽,表現立體感,而且它們之間左右較實,中間較虛,使畫面虛實互用而十分靈活。此畫中可看出董氏把黑白對襯,虛實相須,運用得十分自然,有著落筆時心手相應的那番快感。
在此畫面中,董其昌追求一種“禪”的意祝欠拒少境,即一種寂寞空虛的樂凝龍境界。畫面的疏密、濃淡、虛實、開合,富有清潤溫雅、平和怡然的趣味,雅喇拙稚、簡淡中帶有寧靜自然的文人之思。
作者簡介
董其昌(1555~1637年),明代書畫家、鑑賞家。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官至禮部尚書。才華俊逸,善鑑別書畫。書法初學顏真卿,後改學虞世南,轉學魏、晉、宋諸名家,長於楷、行、草書,自然秀雅,列“明末四大書家”。傳世書跡較多,畫作有《雲山小隱圖》、《煙江疊嶂圖》、《瀟湘白雲圖捉懂碑》、《遙山潑翠圖》等。著作有《容台集》、《容台別集》、《畫禪室隨筆》、《畫旨》、《畫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