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軍(湖北美術學院教授)

葉軍(湖北美術學院教授)

葉軍,現為湖北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畫系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湖北省美協國畫藝委會委員,湖北省中國工筆畫學會理事,湖北省文藝理論家協會會員,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代表作品有:《蘆葦花》《家譜》《行路人》《當代淑女》《西域之夢》等。作品曾參加法國、義大利、杜拜、美國、德國、比利時等國展出並進行藝術考察。

葉軍作品創作中,以文人畫詩書畫印的藝術方法進行創作與實踐,葉軍以人物畫創作為主,以花鳥山水畫創作為輔,創作題材寬泛,人物畫,花鳥畫,山水畫都會成為其創作的內容。在他的創作中,將書法的運筆技巧用於繪畫之中,將篆刻的章法靈活地套用於繪畫的構圖裡,將詩詞的境界納入繪畫的造境中,而使其作品意境深遠,最終將詩書畫印自然貫通,形成典型的當代文人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葉軍
  • 外文名:YeJun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北荊州市沙市區
  • 出生日期:1964年1月26日
  • 職業:畫家、教師
  • 畢業院校:湖北美術學院
  • 代表作品:《蘆葦花》《家譜》《行路人》《當代淑女》《西域之夢》
藝術簡介,藝術評價,傳統繼承與工筆方式表達(1985至今),傳統研習與水墨方式重構(2005年至今),現代圖式與重彩方式表現(1995至今),書法狀態與自我方式定位(1998年至今),篆刻狀態與自我方式表達(1998年至今),詩詞狀態與自我心態表達(1998年至今),藝術活動年表,

藝術簡介

葉軍,現為湖北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畫系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湖北省美協國畫藝委會委員,湖北省中國工筆畫學會理事,湖北省文藝理論家協會會員,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代表作品有:《蘆葦花》《家譜》《行路人》《當代淑女》《西域之夢》等。作品曾參加法國、義大利、杜拜、美國、德國、比利時等國展出並進行藝術考察。
葉軍
作品參加了中國第七屆全國美展、中國第八屆全國美展,1999年法國巴黎la biennale d’issy藝術雙年展,2000年法國當代國際藝術研討會暨19屆國際沙龍展、2001年法國巴黎第55屆“五月沙龍展”,義大利羅馬美術學院2006年藝術邀請展,獲第八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獎、湖北第七屆美展銀獎、湖北第八屆美展銅獎、湖北第九屆美展優秀作品獎、湖北第十屆美展佳作獎、紀念“延座講話”60周年全國美展優秀作品獎、紀念“延座講話”60周年湖北省美展銀獎、湖北省第五屆高校美術設計大展銅獎。
作品發表於:《美術觀察》、《國畫家》、《美苑》、《江蘇畫刊》、《當代中國畫》、《書法報》等刊物。出版出品畫冊和書籍有《中國美術家大系·葉軍卷》、《葉軍寫意人物》、《中國畫創作工坊·葉軍卷》、《葉軍書法集》、《葉軍篆刻集》、《葉軍書法篆刻集》、《葉軍詩詞集》、《南屋詞》、《中國當代畫家自選小輯——葉軍卷》、《學院筆墨·當代文人畫自選小輯——葉軍卷》、《人物動態速寫》、《葉軍人物速寫》、《葉軍速寫500例》、《名家速寫表現實例——葉軍》、《葉老師速寫教學示範》等60餘本。

藝術評價

傳統繼承與工筆方式表達(1985至今)

湖北省第八屆美術作品展覽觀感(摘錄)
葉軍的《家譜》別具一格,作者釆用畫、印、書綜合表現手段,運用檔案似的記錄方式,描寫一個真實的家庭故事。畫面採取分割式的構圖,單純而樸實的國畫技巧,表現出一個普通家庭的親切感,畫的兩邊採用文字的記錄,既強化了繪畫的內容,又豐富了畫面形式。值得一提的是,在不少青年畫家大搞意象水墨的抽象實驗而成一種新潮時, 葉軍卻埋頭於傳統繪畫中的書法,治印等基本功訓練,《家譜》的成就正體現出了他的藝術修養較為全面。
陳池瑜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1994年1 1月12曰 載入陳池瑜先生《美術評論集》
感悟人生——解讀葉軍的中國畫作品
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成長起來的一批青年畫家,在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一方面他們在學院裡做學生時仍然接受各位老師和先生們的學院式傳統藝術的教導和薰陶,比較正規地學習了傳統藝術技法和創作觀念,這在他們此後的藝術道路中,成為他們較沉穩地進行創作並具有良好的藝術素養的基礎。同時,他們所了解到的藝術傳統又成為他們反傳統和進行新的藝術思維的一種負面參照。另一方面,80年代的這一批藝術學子面對一個嶄新的藝術天地,即通過各種媒體介紹過來的西方已經基本過去了的現代主義和方興未艾的後現代藝術,加上中國藝壇中出現的所謂現代藝術或新潮藝術,這一切組成了中國80年代新的壯觀景象,在20世紀的中國,只有30年代前期出現過這種景觀。80年代的中國藝術學生受到這種新的藝術氛圍的強烈感染和震撼,對新藝術觀念和創作方法及表現手段的渴求、模仿和試驗甚至超過了學院藝術的教育。解讀這一代畫家的作品必須把握這一特定的歷史情形。湖北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授葉軍就是這一代畫家中的典型。
葉軍於1981年考入湖北美術學院學習中國畫,1985年畢業後留校任教,此年他僅21歲。大學四年中他學習了一套創作過程,即下鄉蒐集素材,提煉概括,製作上要勾線分染、層層渲罩、主次拉開等一套程式。他完成的畢業創作工筆長卷《臨考圖》是對他四年學習的一個總結。
他大學畢業的那一年,正是所謂新美術思潮興起之際,1986年,“湖北省青年美術節” 在武漢等地展開,部分作品進京展出。新思潮的誘惑“我就把自己匆匆忙忙地投入了一個焦慮的十字路口”,這一年,他完成了《水墨實驗》系列,開始思考現代繪畫語言和傳統水墨畫的承繼與分離問題。至1989年,他的作品《蘆葦花》,參加中國第七屆美展,此時他開始對自己以往的創作思維和創作方式作了一番清洗和調整,雖然還不能完全擺脫以往的懷舊情緒與既定的創作傳統,但是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創作思維與表達形式了。因此,80年代對於葉軍來說是一個求學與自我探索的階段,一方面他在積累藝術傳統因素,另一方面他也在尋求新的表現圖式與語言。
90年代初,他開始以現代藝術家的眼光來關注人生,對當下文化中各種人的心態、精神進行體悟,他以藝術的方式來思考人的生存和追問人的本質。因此,我們可以說,葉軍90年代中後期的創作是圍繞對人的感受和思考而展開的,他切入的是人的本質這一哲學問題。
1994年他創作《家譜》、《行路人》,參加了第八屆全國美展。1995年初,完成組畫《黑邊人》,此時,他開始基本形成自己的繪畫語言。從《家譜》到《行路人》和《黑邊人》,我們可以看出葉軍從一種較為傳統的表現方法向一種新的表現方法轉換的軌跡。《家譜》於1994年獲第八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獎。這件作品試圖通過最平凡的普通家庭情況,敘述生命的歷程和人類的承續問題,採取檔案式的記錄方法,展示普通人的家庭生活,揚起生活的理想風帆。此畫製作技法基本採取工筆手段,略加一些肌理效果來豐富畫面。還將書法、印章十分恰當地結合於畫面,既強化了作品的內容,又增添了畫面的表現力和形式感。這幅畫既反映了葉軍有較好的國畫傳統文化修養,同時也預示了葉軍所開始進行的對人生哲學的思考。對人的生存的關注成為他以後創作的重要主題。
1995年,他以全新的手法創作了《行路人》系列,來去匆匆,疾步行進在人生的旅途中,生命苦短,人們在有限的生命中,工作、勞累、掙扎、進步,急忙快速地走完自己的路程。《行路人》中的形象,讓人感悟到一種生命的緊迫感。用藝術來思索人的生命歷程,《行路人》可以說是找到了一種獨特而新穎的方式。至於在形式處理方面,葉軍說“完全有一種背離的情緒”,對以往在學院中所學到的勾線、渲染等技法及具象圖式進行了反叛,以大塊色彩對比形成抽象畫面,人物形象加以變形和誇張,極大地增強了畫面的現代感。
葉軍對生命本質的進一步感悟,是用集體群像的方式,展示人的精神層面。1997年至1998年他創作的《人之側面》、《今人·布帽》《今人·居士》、《今人·光頭》,全部都用頭部組成畫面,這些頭部形象有的平靜,有的茫然,有的焦慮,有的憤懣,展示出現代文化中的眾生狀態,有些形象雖有雷同,但組成了一個強力集體,凝聚了一種巨大的生命源力,眾生平凡,但卻偉大,從他們的眼神和莊重的表情中,傳達出一種剛毅的性格和永不磨滅的精神。這些作品引導我們對人生的精神內質作一種深層的感悟。
葉軍創作的《驛站》組畫,是對《行路人》的回應,在這一組作品中,無論是“虔誠”的祈禱、“安順”的勢態,還是“安吉”的願望、“浴暢”的神情,都在隱喻人類生命的某種前進的節律,驛站暫休,是為了繼續行進,人類正是經過一個個驛站艱難地行走,人生之路遙遠,充滿了歡樂與光明,同時也布滿了荊棘與亂石,感悟人生也就是理解苦惱與幸福、短暫與永恆、生的價值與滅的悲壯!
陳池瑜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博導 《美術觀察》2001年第五期

傳統研習與水墨方式重構(2005年至今)

葉軍的水墨人物畫
葉軍先生的畫以人物為主,他認為,人是最複雜的,每時每刻無不在變化之中,一個眼神、一個表情(甚至於無表情的表情)、嚴格動作姿態,都體現了人某時某刻的心理和人的性情,因此,葉軍先生往往於人物畫中以表現“神”為主,且選擇了得意忘像表現手法——寫意。無論工筆亦或水墨畫都能從葉軍的作品中傳達出一種感染力,這種感染力無不與其對人物的“神韻”及對畫的“意境”的追求有著緊密的關係。此外,於書法、篆刻、古典文學、歷史、畫論等中國傳統文化及世界藝術(從其兩次赴歐洲十二國考察所親身獲取的對世界藝術,包括油畫、版畫、壁畫、雕塑、建築、構成藝術等的體悟)多有涉獵,博採眾長,因此細品之下,葉軍的畫內涵與信息極為豐富,而高妙之處又在於他能將這如此豐富的內涵與信息,化為肉眼所難見而常人所難有的無形境地。
葉軍對畫的喜愛巳超出一般,而與眾不同的是,他並不單純的以畫量的堆砌來提高——善於思考與感悟是他的特點,因而往往每出必是其精品,且富於靈性。葉軍本人從審美上取向於豪邁雄厚的氣勢,但此審美追求又掩藏不住他的靈性與智慧所透露的靈秀與文氣。因而雄厚卻不粗獷,文秀而不酸腐,極中和之至,耐人尋味。從畫面上看,無論線法、墨法及配合的書法與印章都可見其對傳統的用功之深,但從形式、構圖、黑白灰的塊面構成上看,又知其學傳統而不泥古,別有自己的想法與感受。人物的墨色大塊面與線條的對比、墨色的層次變化(與水的交融)、線的枯濕濃淡之變、書法的韻律產生的節奏感、印章點睛的恰到好處、畫面留白的空靈……
水墨京劇人物是葉軍創作的題材之一。從造型上,葉軍借取了許多民間的人物特色,表現民間傳奇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把戲劇、剪紙、插圖、連環畫的造型趣味都納入其中。而又從畫面構成中進行變通,使得畫面不僅僅局限於人物,反而是以畫面上點、線、面的構成突顯人物形象,畫面因此而得視覺衝擊力。在用線上,葉軍得宜於他對書法的鑽研,線條每每透露出其對書法的理解與感知,以書法中極有趣味極有內涵的線條套用到繪畫中,將書法用筆中的轉、藏、護、疾、掠、澀、橫、鱗之妙發揮的淋漓盡致。墨色的巧妙套用是葉軍畫中最顯而易見的,從大塊面的渲染中形成畫面的構成,而其墨色又極盡變化,將水與墨的滲化套用得隨心所欲,使得那觸動人心的大塊墨色既充滿變化又富肌理,深郁的黑塊具有透明感,才氣與靈動在墨與水的融合中一覽無遺,加之淡墨水分的靈氣與間或交雜的白粉的脫俗之感在畫面中組成交響樂。作為畫面的一部分,對於題詞的理解,葉軍也有其獨到之處,他選擇了線質感很強的字型,與畫面中的線條相呼應,充分體現了書中有畫、畫中有書的意境,加之自己對刻印的理解,畫面中印章的分布起到了點睛的作用,在和氣的畫面中烙上強烈的音符,更加深我們對畫面的印象。讓我們細細品味這矛盾中的和諧……
謝媛媛 天津醫科大學書法講師 發表於《書與畫》2006年第五期

現代圖式與重彩方式表現(1995至今)

《湖北美院國畫系教師作品展學術研討會筆錄》(摘錄)
我覺得葉軍是非常有想法的。現在水墨畫如何發展,大家都在探討。葉軍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可能。他的作品在《江蘇畫刊》發表過,他是一九九四年開始這樣創作。他準備畫9 0年代眾生像,他希望用水墨材料來介入現代生活,表達他的一種文化態度,把他的立場帶入他的創作中去。提供一種可能性,水墨畫也可以向現實發言。不像油畫那樣用寫實的方式。他的這種出發點值得我們去研究的。我真心希望這類畫家能夠成功,把水墨圖式切入現實,找到一個方式。這就是水墨畫發展的一種希望。我想作為年青藝術家,應該對現實發言。現代水墨畫,應該要找新的生長點,要找新的角度。這是水墨畫新的課題,而不是在形式上的。
魯虹 深圳美術館美術批評家,畫家 發表於《湖北美術學院報》1998年10月1日
《傳統語言與當代精神》(摘錄)
以水墨語言介入當代現實生活,表明對當下生存和文化的人文關注是本次展覽給我們留下的另一個話題,它代表著畫家在傳統藝術語言和當代文化之間尋求溝通的努力。在葉軍水墨藝術中,對一個急速現代化生活中人的真實狀態的關注再次成為焦點。現代化給中國社會帶來了急劇變化,都市迅猛發展使人們在繁忙中幾乎遺忘了他們的原本屬性。葉軍在近年來所作的9 0年代眾生像系列作品,是他對當代生活中人的各種真實狀態以及人與人複雜關係的“寫真”。他釆用片斷分割的組合畫面,使圖式具有隱喻意味。那分割畫面的直線,似乎成了那些面對或背對的人物之間生硬的分界,同時它們也對帶有表現性,隨機性的水墨語言形成限制,產生視覺上的衝突感,這種富有有個性的圖式,也為葉軍的水墨語彙帶來了現實介入意味。
彭萊 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發表於《深圳美術館館刊》l998年
當代文化心理下的藝術圖式——葉軍《黑邊人》作品解讀
對於藝術家來說,這是一個舉步維艱的時代。開放的中國,給藝術家們提供了一個告別傳統文化的機會,然而,也止是因為這樣一個開放式的文化環境, 使許多藝術家無法應接這快速運行的文化轉換與交替。這種作用於現實中的文化與開創文化中的現實景觀,正是我們時代顯現出的基本特質。
葉軍的繪畫作品和他當下的繪畫心態,可以說正是對這種現實文化格局的一種直覺反映。他敏銳地意識到,農耕文化的精良是不可能成為工業文化的直接再續,新的世界與現代歷史,已經早已改變了時代的整體思維,藝術的功用應該首先排斥那些對陳舊過時的審美趣味的承繼。在他的畫中,可以看到他對中國傳統藝術手法的種種借用和堆砌,都是通過一種重構意識在進行一種隨機處理,在他的《黑邊人》系列作品中,各種傳統材料技法的拼接和堆砌,都深深地烙著一種對文化重構的自覺,傳統的程式化格局被拆除。題跋內容晦澀難辨,著色沉悶不爽,墨氣死沉,刻意書寫的印刷字型與佛咒似的書法痕跡交織並用。連續性的印章圖案次地排列在紅與黑的主調中, 奏鳴著沒有韻律的裝飾圖譜。畫面中的主體人物形象呆滯同一,動態拘謹——他到底在思索什麼呢?如果把他的作品視為新生代式的調侃,無疑會讓人凝重得太緊;如果誤以為他對藝術的態度十分認真,卻又十分難解;或許只有心態一詞,能夠準確地把握他作品內涵,他這種非常符號式的作品,只能歸結為一種當代文化的心理特徵。這種個人心理與整體中西方對立的文化衝撞,所折射出的藝術態勢,正是對我們當下文化一種淋漓表現。
總之,這種對傳統嚴謹規範的一種肢解,從方式上,似乎迎合了西方後現代藝術的表現方法,從文化的意義上來說,似乎是不同文化的一種雙向對接,客觀地說,在葉軍的作品中,他依然無法摒棄傳統的藝術表現方法。這種現象的出現,正如英國學者馬林諾夫斯基在《文化論》一書中所論述的那樣,文化的真正單位是社會制度的反映,各種不同的國家和小區的文化發展,是不同社會制度的選擇,之所以整個世界擁有不同格局的藝術發展以及不同的藝術樣式, 這同文化的不同發展顯然密切相關。中國傳統是一種桑蠶文化,而今天,我們的時代所面臨的文化,是一種逐漸工業化的現實,信息文化人為地縮短了往昔世界的那些區域性的文化格局。故而,我認為,不同文化相互衝撞,正是葉軍筆下作品所要揭示出的那種時代的心靈自白,特別是《黑邊人》這系列作品的命題,似乎更沉重地強調了畫家自身文化的某種失落與整體中國文化的焦慮。
這種創立文化的焦慮,在中國表現為對西方思想文化的一種對立式的吸納。葉軍的作品對當代中國文化的間接鋪序,表現了一個當代藝術家的恰當思考。他在時代文化背景的焦慮之後,到底能夠走多遠呢?這將是他不得不正視的又一個新的藝術課題。
曹丹 湖北美術學院教授 發表於《江蘇畫刊》1995年第七期
葉軍作品觀察
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是一個新舊觀念錯綜的年代。許多先前程式化、典範化的東西在這一時期被提出疑問,新的規則慢慢建構。葉軍於1985年畢業於湖北美術學院國畫系,面對當時社會中的變化和新事物的出現,新的藝術觀念和實踐手段都在這一時代的藝術家的作品創作中得以體現,但同時也由於此時的文化背景,藝術中也還存在著許多變數,新的藝術方式也還在不斷的探索之中。1986年,葉軍完成了《水墨實驗》系列,開始思考現代繪畫語言和傳統水墨畫的承繼和分離問題。在1989年參加中國第七屆美展的作品《蘆葦花》中,已經可以看到畫家開始對以往的創作觀念和方法進行調整。畫面上雖然還保留著了一些傳統國畫創作的方式,但已經注入了新的藝術思維,無論是在選材還是畫面布局方面都有了創新。到了90年代,葉軍開始用另外一種完全現代化的視角來觀察生活,從現代生活中找尋繪畫的靈感。1994年創作的《家譜》、《行路人》和1995年創作的《黑邊人》,都是葉軍藝術的轉型之作,這些作品都是對現實社會生活的寫真,雖然不是寫實作品,但是在分析人本身方面,卻是帶有相當多的現實性的,葉軍本人也說,此時他才真正有心感受和體驗人生,思考人的生存和本質問題。所以我們觀者在凝視他的作品時,也會感受到一種無法道出的“禪”的意境,雖不能言表,但卻心有感悟。在《家譜》、《行路人》等作品中,也依然有傳統的元素,如印章、書法,以及對線、面的運用。1997年——1998年,他又相繼創作了《人之側面》,《人之靜穆》等以眾多人物頭部組成的作品。畫中的芸芸眾生形態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樣,有的多些憂鬱,有的多些不屑,有的多些憤怒,有的則乾脆閉目不見,似乎是現代人的內心寫照。這種沉悶的人群重疊相加卻又產生了一種無法忽視的力量,仿佛是要證實什麼,推翻什麼。鮮艷的色彩並不眩目,反而顯露出一股沉著,讓人去想像和思考。不僅這樣,他的作品還體現出書畫一體。葉軍的繪畫成就不俗,在書法和篆刻方面也相當不錯。在他的畫中,我們常可以見到他的字,有時端正嚴肅,有時清新灑脫,總是與畫面相呼應、相和諧。其篆刻分布於畫中,成為一種符號、一個元素,有時乾脆以印代筆,在畫中形成一種奇妙的意境。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時代特徵,不同的時代特徵也會造就出新的藝術形式和新的藝術表現,葉軍就是在這不斷變化的社會中創新,隨時準備給人以驚喜。
徐曉庚 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博導 發表於《葉軍作品集》

書法狀態與自我方式定位(1998年至今)

囊螢積雪 懸若日月 ——記葉軍先生
我們與葉軍老師的交流大多是在每周一次的“看稿會”上。在讀研的這兩年多來,南校區研究生樓的那間畫室就是我們這群學生向葉老師求教、切磋、交流的場所,我們每個人都從德高望重、幽默風趣的葉老師那裡獲得十分寶貴的教益。
葉老師向來主張詩書畫印俱全, 20多年來他對中國畫、書法、篆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書畫印中自如的穿梭來往,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他並沒有滿足現狀而是繼續探究,為的是實現自己心中的一個信念,執著地追求著、解讀著藝術的真諦。早在1994年創作的國畫作品《家譜》中,葉老師就採用了書、畫、印綜合表現的手法,引用獨特的畫面組合形式,描寫了一個真實的家庭故事。這幅成功的作品背後是葉老師一直默默地耕耘於傳統繪畫中的書法、治印,苦練基本功並且融會貫通。葉老師對書畫印俱全的全面藝術修養要求也體現在對學生學習的要求上,他要求國畫人物專業的學生在勤習本專業的學習之外多刻印,多練書法,並在各次的課堂示範中強調了書印與畫的融合,無論是畫面形式還是內容,都讓學生有透徹的理解。而對於書法篆刻專業的同學,更是鼓勵在加強書印基本功之外,把畫面感融入書印中。古人論書,一重人品高,二重師法古。葉老師對學生更是要求多吸收書論,畫論的知識,提高個人的品格修養,如此,所書的書法,所作的畫面才會有以學問、見識、修養鑄成的精神氣格的流露。
與葉老師交流,他總是帶著對書法強烈的激情,敘述中國書法的發展和演變。他說,作為學生,研究書法首先要學會甄別“學院型”與“社會型”。學院型的學習者應該對臨摹經典作品有更高的要求,可採取“實臨法”“仿真法”,使之與“實驗型”書法形成對比,這樣才能更好的秉承傳統。此外,在傳統的基礎上要結合個人的特點,例如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書力修養階段、不同藝術追求階段,來進行創作,否則,撇開傳統的創作就會成為無源之水。清人劉熙載曾說:“書可觀識,筆法字型,彼此取捨各殊,識之高下存焉矣。”用純粹的古人技法表現現代人的思緒,難成正果,再高明的也不過是基本技法的重複。只有從古人的技法寶庫中含英咀華,錘鍊出富有個性特色的藝術語言,並表現出自己的特點,才符合現代人審美觀點。從葉老師的書法作品可以看出當中吸收二爨的東西比較多,拙味很濃,再結合繪畫中的疏密對比,誇張變形,所書的作品畫味十足,個人風格自然形成。正如唐張懷瑾《書斷》里的說法:“夫古今人民,狀貌各異,此皆自然妙有,萬物莫比,惟書之不同,可庶幾也。故得之者,先稟於天然,次資於功用。而善學者乃學之於造化,異類而求之,固不取乎原本,而各呈其自然。”
藝術的學習過程同時也是我們心靈感受升華的過程,每次看葉老師刻印,都有這樣的體會。看他刻印感覺是一種享受:行筆隨意,奏刀大膽,損邊輕巧,整個過程輕鬆、愜意,最後刻出來的作品也是生動自然,韻味十足。能夠這樣從容的創造,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力能夠做到的。多次聽葉老師談起讀大學時對篆刻的熱愛,那時全憑著興趣與熱情細細研讀鄧散木的《篆刻學》,如同初生的孩子一樣蹣跚學步。一路走來,從最初的研習技法,到最後的自成一家,葉老師有法而不為法所拘,追求著自己的藝術理想。正如宋人范溫認為:“曲盡法度,而妙在法度之外,其‘韻’自遠。”這種韻味,不是某種固定不變的形式風格的做作,而是盡功夫之實、性情之真、修養之高的盡情流露。
閒暇之餘,寫點小詩,對於今天的文人來說似乎不再那么常見了,葉老師算是這塊陣營的“堅守者”。一陣風、一場雨、漫步黃昏後……生活中的點滴都能觸動他那詩人般的情懷,《入秋》、《七夕祭》、《小河塘》等詩都是作者對生活的感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藝術領域的獨樹一幟與藝術家筆耕不輟的精神以及對藝術追求的堅定信念是分不開的。葉老師將詩文、書法、繪畫與篆刻相互融合,並至始至終強調彼此間的重要性,最終形成了自己鮮明的藝術風貌,這些都得益於他平時的日積月累和對傳統文化精髓的秉承與開拓。對於今天我們這些文化新青年來說,葉老師的這種精神使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鑑的。
葉積艷 《書法報》編輯 2010年9月15日
優雅的叛逆——解讀葉軍老師的實驗性書法
元人鄭杓《衍極》一書中談到:“聖人之造書也,其得天地之用乎!盈虛消長之理,奪奇雄雅異之觀,漠然無朕,散而觀之,萬物分錯,書之大義矣哉!”書法作為體味自然之道的藝術形式,在時代精神與書法家個人情感之間,通過淵源不斷的傳承與師法,推陳出新的變革與創造,流淌了數千年。時至今日,現代書法在繼承與創新的問題面前,表現出對書法家主體地位的強調,主張以書者的意境和情趣的表達程度為衡量作品層次高低的標準。而意境和情趣又是建立在書者的個人體驗以及他本人對以往一切書法藝術的理解之上的。葉軍老師的實驗性書法作品恰好包含了對傳統書法的消化和運用以及對當下書法趨勢的深入思考,是站在傳統的基礎上,對傳統書法藝術的大膽反叛。
實驗性書法是葉軍老師書法歷程的一個片段,卻是對先前摹古經驗的總結和運用。葉軍老師早期的書法從漢隸入手,之後又研習了漢簡和金文。不論是金文的裝飾性還是漢隸的法則規範,亦或是漢簡充滿活力的表現性,都體現了文字與書寫的獨特空間意識,強調章法的穩定與平衡。葉軍老師在頗有心得之後所進行的實驗性書法創作對傳統的章法進行了大膽地打破,通過對虛與實、濃與淡、多與少的對比加大,造成一種極為險絕的視覺效果,同時又在這些極端不穩定的因素中維持著一種極為微妙的平衡。這種“絕境逢生”的藝術美感來源於葉軍老師對中國畫構圖的大膽借鑑。作為書法家的葉軍老師同時也是一位中國畫家,在面臨書法的變革問題時利用繪畫的因素,可以說是最自然,同時也是最為困難的。因為中間存在著一個度的問題,一個劃分書法與繪畫界限的標準。在抽象與具象只是抒情寫意手段上的差異的今天,這個標準的認清來得尤為重要。
而葉軍老師所用的線條似乎有意模糊了這條界限。在一系列的實驗書法作品中,葉軍老師的線條格外自由而富於表現力。線條的種類極為豐富,傳統書法常用線條的美感閃現其間,篆體金文的雍容大氣,隸體的柔韌彈性,行體的自由流暢,草體的瀟灑任性集於一幅,給人以多種美感享受。破墨造成的“墨分五色”的層次感加大了線條的抒情性和趣味性,筆與紙之間“如錐畫沙”的摩擦力得到了更為充分的表現,這使得線條在視覺效果上更加趨向於繪畫。葉軍老師把書與畫的相互借鑑與利用整飭在自己的意識之下,實驗性書法這種藝術形式獨特的表現性使得這種意識顯得尤為清晰。葉軍老師在利用實驗性書法這種形式尋找與自己相契合的對應點,將傳統的書法形式進行轉換之後,重新尋找和恢復沉淪在帖與碑中書法創作中所蘊涵的精神價值。葉軍老師以最為平真的姿態表露了對中國傳統文化和藝術的眷戀心理,而這種心理“源自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貴族文化意識。”(沈潔清《書法崇古意識探源》)在這一點上,葉軍老師與古代書家如出一轍。由此我們可以認清那個書法與繪畫之間的界限:相比繪畫,書法流露出更為強烈的精英意識,因為它終究建立在文字的基礎上,而文字恰好是人類極為寶貴的智慧結晶,這一點,確保了書法的內涵與精神。
葉軍老師在結束一系列的實驗書法創作之後重新回到了傳統的起點,在完成對傳統的叛逆之後又回到了傳統的懷抱。而這一切,只不過是葉軍老師自我凝神觀照的一個過程,一個重新找到契合之處的出發點。
陳粟裕 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研究生 2006年9月

篆刻狀態與自我方式表達(1998年至今)

方寸乾坤 朗朗生輝-----葉軍和他的篆刻藝術
當代意識和個性意識是當下中國畫壇的重要學術主張,多元的文化環境為國畫家提供了不同的審美取向。中國畫家葉軍一方面以水墨的語言介入現實生活,凸現出中國畫強烈的現代意識,展示了中國畫的時代張力。另一方面,葉軍追求詩書畫印俱全的格調和境界,依舊固守著一方寧靜的精神家園,丹心不改。
執著於初學國畫時一位先生的教誨:重傳統、重學養,詩書畫印全面發展,葉軍二十年如一日,勤奮而平和的耕耘著一塊屬於自己的藝術土地。如今,葉軍的書、畫、印均已成績斐然,而在歲月流轉中,當年作為提高繪畫修養的書法篆刻,也早已無聲地融入了葉軍的生活之中,尤其是篆刻,更成為他不可割捨的摯愛,那股掌之上的方寸之地,對葉軍而言,是一個永遠廣博的藝術天地。1999年,葉軍成為湖北第一位書法篆刻研究生導師,也正是自葉軍始,湖北的書法篆刻藝術才從一種鬆散的民間行為轉向了專業化、系統化。他自幼飽受荊楚文化的薰染,造就了他修養全面的素質,這在年輕一代藝術家中,顯得格外難得可貴,更加難得的是他的書、畫、印各成一派風格。正如葉軍所說,他現在恰是一個傳統與現代的糾合體,在繪畫上,他大膽使用隱喻、象徵的圖式,關注著當下的文化現況,盡力地擺脫傳統的程式,而在篆刻藝術上,他終在深沉的傳統文化中留守下來。畫中的葉軍,是一位披荊斬棘的前行者,而在印中,他又是一位遊走在青山綠水間,徜徉於秦文漢璽中放飛心靈的守望者。同樣珍貴的,是都記憶著作者真實的藝術心路。
葉軍的專業是國畫,篆刻只是興趣,一開始全是自己摸爬滾打,一本鄧散木的《篆刻學》是他最初的老師。全憑著自己受之家學的對傳統文化的靈性的執著的熱情,葉軍在一聲聲金與石的碰擊聲中找尋著篆刻藝術的真諦。1998年赴中國美術學院進修以後,在這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積澱最深厚的地方,在與西泠學仁的切磋交流中,葉軍的書法篆刻從實踐到理論有了一次極大的飛躍。更重要的是,他清楚地看到了自己要走的方向。在葉軍的案頭,有一摞手工裝訂,古色古香的線裝印存,這都是葉軍學印以來歷年的心血,記錄著他藝術的探索。當藝術脫去功利的牽絆,寄託於一種單純的喜好,則風雅自成。靜夜的燈下,刻一方閒章志下此刻的心情,或是信手翻翻自己的印譜,賞玩著字元變幻間的意趣,這是葉軍常有的雅事。也正因為有著這樣的一份淡泊而真誠的心態,葉軍的篆刻在歲月與心志的磨礪中,呈現出自成一體的風格,這既是一種美學的追求,也是心境和格調的自然流淌。正如清代吳先聲在《敦好堂論印》中云:“印之宗漢,如詩之宗唐,字之宗晉”,漢代是我國古代篆刻藝術發展的一個頂峰時期,葉軍的篆刻亦屬意於漢印,古拙端莊,清新自然,走的是平正一路,聲色從不過分顯露。但葉軍師古卻並不泥石,在吸納傳統精髓的同時。他也融入了自己對藝術的理解以及不經意流露的個人人格魅力。他的篆刻作品正如同其人一般,無浮躁氣,寧靜、和諧、儒雅含蓄,不事奇巧張揚卻似有暗香浮動、襲人心脾,洋溢著濃郁的文人氣息。
在葉軍的幾方新作中,“出於天趣”一印,字型端莊中正,線條勻齊靜和,其“於”字的一弧勾又生出顧盼之姿,所以既得漢印之平正,又不顯呆板,書意筆趣盎然於疏朗之間。“虛心”一印,印文筆畫一繁一簡,但作者並不取疏密對比之趣,而是順其筆畫自然,豐滿緊湊,令二字上下呼應,渾然一體,“心”字雖只占了印章的四分之一,卻渾厚勁挺,穩穩地給人以向上承托的心理感覺。非但沒有壓抑板實之感,反而營造出密若潭雨的意境之美。“戲筆”二字圓潤婉麗,勻落典雅,筆畫密集的一邊,擊邊殘破,數個朱點若即若離,似有意無意,而已筆斷意連,渾然一氣。全印雖筆畫較繁,卻婉轉流通,靈氣往來,雖事殘破而無臃腫鬆散之弊,只透出一股散淡適意的文人雅趣來。而另兩方作者用以自勉的閒章: “自強不息”、“埋頭苦幹”,簡潔質樸,鏗鏘有力,尤其是“埋頭苦幹”一印,醇厚樸拙,一如實幹者般憨直可愛,極富真率之趣。
中國的藝術很講究一個“靈的空間”,善於從有限中玩味出無限來,故以一盆之景可透出大自然的萬千氣象,更可以方寸金石刻出一個博大的乾坤來,篆刻的章法、刀法、字法、意境乃至材質無不有極深的講究,小小的一方印,透出的是中國古老文字與文化的魅力,確可謂“房櫳雖小乾坤大”。深諳此道的葉軍將自己極深的傳統文化情結繫於這金石之趣中,讓在現代生活中忙碌的自己能在這門古老的藝術里澄靜下來,並得到慰藉。在葉軍的印中,在奏刀向石的火花里,我們看到了心靈折射的光芒,一種寧靜、醇厚、和諧的人格狀態。
陳晶 湖北美術學院副教授 發表於《葉軍篆刻集》2005年

詩詞狀態與自我心態表達(1998年至今)

人身如樹同志相守--------讀葉軍先生詩詞有感
人身如樹,真善慈愛之心便是根荄。由本及末,由乾達枝,便生意萌發。既久處江湖,披風塵一肩,灑桃李滿徑,誠可慰藉矣。又勝日山陰酌霞,復臨水琴台絕弦,良可對過往賢士又慕又嘆矣。樹猶如此,而況人乎。
先生自文革之後負笈求學於古曇華林中,師承張振鐸、邵聲朗、樂建文、劉一原等名師,陶冶性靈,染翰丹青。惜當年才情深具,風華少年亦遭天心嫉妒,早生白髮。先生常嘆年來神散,遇事易忘,將之奈何。又近數年,先生徒受薏苡之擾。然先生潔身寧己,無以置己之不肖,誠君子風度也。遂彌堅詩詞,誠君子高志也。或以不材,殘軀漫守尋丈之地,得將來之福,不無幸乎。或許天眷幽人,得縱意於平波仄浪之上,不落格套,語切人情。恐江左周郎未必有此清福,而況胸有蘅蕙丘壑者乎?
余性本愚鈍,不求聞達,從先生游於藝林,惟求同志相守。今受先生之囑命,當不敢虛先生雅賞,僅拙作數語復仰其高耳。
學生:周瓚於湯遜湖畔,時值辛卯歲嘉平月之吉日。
南屋詞集序/周瓚
夫藝者,道也。道者也,存之為心,措之為事,筆之為書,繪之為畫,詠之為詩,寄之為詞,其致一而已矣。心之未動,事之未形,藝無從焉。
先生之學,本乎一誠,先生之藝,本乎一真,舉乎眾善,猶以省身,實踐為至要;以偽善空談為深恥。是故由詞以觀先生,涓涓然清和;由先生以征詞,淵淵然妙境。今其詞集刊布,使後學於書畫之外留意於詩詞,宣風博學,信乎知道也;信乎正脈也;信乎學豈有古今哉。
壬辰十月於江夏湯遜湖畔周瓚草稿
周瓚 湖北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書法教研室講師,湖北省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藝術活動年表

1964年,元月二十六日,生於湖北省荊州市沙市區,祖籍廣東連州。
1971年,七歲,在沙市青年巷國小,培紅國小上學。夢想進入校文藝宣傳隊拉二胡,未成。
1972年,八歲,轉入沙市工農兵學校上學,隨美術老師甘偉碧學畫畫,以畫黑板報為榮。
1973年,九歲,在母親的指導下,創作[學習小靳莊],參加了[湖北省少兒美術作品展覽],
1976年,十二歲,上國中,在母親的引導下,隨美術老師李定民習畫,開始畫素描。
1977年,十三歲,家中有難,國中失學,當搬運工。在家畫毛主席像,讀巴金的小說[家]
1978年,十四歲,失學在家,在母親指導下,臨摹連環畫,每日十幅。背誦[唐詩三百首]。
1979年,十五歲,在沙市六中讀高中。再隨李定民老師習畫,拜郭方頤老師學習國畫。
1980年,十六歲,家運好轉,隨全家回廣東老家拜祖。途中畫了大量的速寫
1981年,十七歲,考入湖北美院。師從張振鐸,邵聲朗,徐邦洽,梁培浩,樂建文,羅潘,洪耀華,劉一原,唐大康,曹小強等老師。系統學習國畫專業,開始立志。
1982年,在校目睹張振鐸作畫,陳天然示範書法,鄧少峰刻印,開始勤學書法和篆刻。
1983年,在校觀看了應邀受課的葉淺予畫舞的全過程,很受啟發,努力勤畫速寫。
1984年,山水課,隨邵聲朗教授上武當山寫生,感受李可染的筆法和墨法,開始認識國畫。
1985年,二十一歲,湖北美院畢業,留校任助教。
1985年,作品[臨考圖]參加[85屆湖北美院畢業生作品展]。/湖北美院展廳
1986年,作品[水墨系列] 參加了湖北省青年美術節畫展。/湖北美術館
1987年,作品[水墨系列] 參加了[湖北省青年美術節優秀作品展]。/中國美術館
1987年,篆刻作品參加了[湖北社會科學界書畫展]。/湖北書學研究會
1988年,作品[綠牆] 參加了[1988香港文匯報報慶40周年畫展]。/香港文匯報
1988年,作品[朝霧] 參加深圳-香港博雅藝術公司所舉辦的[中國畫大展],獲入選獎。/深圳,香港博雅藝術公司
1989年,作品[山鄉的水] 參加了[中國首屆風俗畫大展],獲優秀獎。/中國美術館
1989年,作品[蘆葦花] 參加了[中國第七屆美術作品展]。/廣州美術館
1989年,作品[蘆葦花] 參加了[湖北第七屆美術作品展],獲銀獎。/湖北美術館
1989年,作品[未見面的朋友] 參加了[湖北第七屆美術作品展],獲優秀獎。/湖北美術館
1989年,作品[紅桔燈] 參加了[湖北第七屆美術作品展]。/湖北美術館
1989年,參加了台灣台北[神州藝術]舉辦的[新春大陸名家聯展]。
1989年,作品[花祭] 參加了[88中國畫大展—獲獎作者新作展]。/香港展覽中心
1989年,參加了在美國合辦的[中國藝術家五人作品展]。/美國華盛頓
1990年,作品[家園] 參加了[當代中國畫珠海全國邀請展],獲優秀獎。/珠海美術館
1991年,作品參加了[湖北工筆畫聯展]。/中國美術館
1992年,作品參加了[湖北工筆畫精品展]。/廣州美術館
1993年,二十九歲,任湖北美術學院講師。
1993年,作品參加了[湖北工筆畫聯展]。/武漢長印集團美術館
1993年,十月加入[中國工藝美術學會]。
1994年,作品[家譜] 參加了[中國第八屆美術作品展],獲優秀獎。/中國美術館
1994年,作品[家譜] 參加了[湖北第八屆美術作品展],獲銅獎。/湖北美術館
1994年,作品[行路人] 參加了[湖北第八屆美術作品展]。/湖北美術館
1995年,作品[黑邊人] 參加了[江蘇畫刊20周年全國邀請展]。/南京博物館
1996年,三十二歲,任湖北美術學院副教授。
1996年,作品[吹笛刀客] 參加了[江蘇畫刊96中國畫精品展]。/加拿大-東方美術館
1996年,加入[湖北文藝理論家協會]。
1997年,作品[新驛]系列,[黑邊人]系列和文章在[江蘇畫刊]上發表,作為重點畫家推介。
1998年,作品[黑邊人肖像]系列,參加了[湖北美院中國畫系教師作品展]。/ 深圳美術館
1998年,赴[中國美術學院]進修學習,考察書法專業教學。
1999年,作品[聽雨贅敘],參加了[湖北第九屆美術作品展],獲優秀獎。/湖北美術館
1999年,應邀參加法國巴黎la biennale d’issy 藝術雙年展並赴法國,西班牙,義大利進行藝術考察。/法國-巴黎
2000年,作品參加[法國現代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19屆國際沙龍展。並赴德國,荷蘭,比利時進行藝術考察。/法國-巴黎
2001年,作品[人之影] 參加法國巴黎[五月沙龍藝術展]。/法國-巴黎
2001年,作品[人之靜穆], 參加了[中日交流藝術展]。/湖北美院美術館
2001年,[葉軍國畫展]在甘肅蘭州[秋田會館]展出。/甘肅蘭州秋田友好會館
2002年,作品[繁花] 參加了[紀念延座講話60周年全國美展],獲全國美展優秀獎,湖北美展銀獎。/湖北美術館
2003年,作品[古人], 參加了[湖北省小幅中國畫作品展],獲學術獎。/湖北美術館
2003年,作品[人之舞]參加了[全國九所美術院校中國畫系教師作品展]。/西安美院美術館
2003年,十二月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
2004年,作品[繁花故事] 參加了[湖北第十屆美術作品展]。獲佳作獎。/湖北美院美術館
2004年,作品參加了[新經典/重提學院派-全國高等美術院校中國畫名師作品展]。/中國國家博物館
2004年,作品[背詩者]系列,參加了[湖北美院-河北師大中國畫教師作品展]。/湖北美院美術館,/河北師大美術館
2004年,作品[眾人] 參加了第五回[日中友好交流展]。/湖北美院美術館
2004年,四月,帶研究生周勛君,何問俊,謝媛媛,彭柱武。到西安參觀[全國書法篆刻十屆展],考察[碑林]博物館。
2005年,作品[殘像]參加[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水墨精神2005第一回展]。/北京炎黃藝術館
2005年,作品[背詩者]參加了[2005中韓青年優秀畫家邀請展]。/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2005年,作品[衛國戰士]參加了[湖北省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美術作品展]。/湖北美院美術館
2005年,作品參加了[財富金秋—中國當代水墨名家邀請展]。/杭州張宗祥美術館
2005年,作品參加了[全國美術院校國畫系主任作品展]。/煙臺美術博物館
2006年,四十二歲,任湖北美術學院教授。
2006年,七月,帶研究生段理等登泰山,在岱廟考察[泰山刻石],[張遷碑],[衡方碑]。
2006年,九月,應邀赴義大利參加羅馬美術學院舉辦的[藝術作品展]。/羅馬美術學院展館
2006年,十月,參加了第六回[日中友好交流展]。/日本東京世田谷美術館
2006年,十一月,參加了[靈感,空間]--北航藝術館首屆作品邀請展。/北京北航藝術館
2007年,元月二十六日,參加了[湖北省中青年國畫家作品展]。/深圳何香凝美術館
2007年,四月,參加[2007財富年度展—中國水墨名家邀請展]。/杭州中國印學博物館
2007年,五月,舉辦[水墨江山----葉軍書法繪畫作品展]。/武漢晴川閣
2007年,六月,參加[學院。經典---全國美術院校工筆畫名家作品展] /湖北美院美術館
2007年,九月,參加[湖北名家書張之洞詩詞楹聯展] 。/武漢晴川閣
2007年,十月,作品[武影]參加了[紀念湖北美協成立50周年湖北美術作品展]。獲銅獎。/湖北美院美術館
2007年,十一月,策劃並參加[湖北書法小品邀請展] 。/武漢路易100酒店藝術沙龍
2008年,元月,參加了[中韓優秀畫家邀請展]。/韓國首爾
2008年,二月,參加了[筆墨春華----2008湖北省藝術館國畫作品邀請展]。/湖北省藝術館
2008年,十月,參加了[偉業銘記----2008湖北省人物畫展]。/湖北美院美術館
2008年,十月,參加了[2008年度水墨名家邀請展]。/杭州/西安
2008年,十一月,參加[2008武漢水墨畫邀請展] 。/武漢路易100酒店藝術沙龍
2008年,十二月,參加[2008第七回中日友好交流展] 。/湖北美院美術館
2008年,十二月,參加[走進學院-全國高校名師中國畫作品邀請展]。/中國國家畫院
2009年,三月,參加[筆墨春秋----紀念湖北日報創刊60周年書畫展]。/湖北省藝術館
2009年,七月,參加[湖北省第十一屆美術作品展]。/湖北美院美術館
2009年,九月,[輝煌的歷程60周年書畫展]/武漢美術館
2009年,十月,[一起玩吧/九人水墨畫聯展]/武昌/尚藝坊
2009年,十月,[一起玩吧/九人油畫聯展]/武漢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展館
2009年,十月,帶研究生遲星飛,鄧歡華,羅媛,曾葡,游甘南,敦煌,考察碑林博物館。
2010年,元月,[多元互融——湖北美院、瑞士琉森設計學院邀請展]/湖北美院美術館
2010年,六月,[情系長江——湖北美術作品展]2010上海世博會/湖北美協主辦
2010年,十月,參加[湖北美院九十周年校慶作品展]/湖北省美術館
2010年,十二月,參加[學院。精典---全國工筆畫作品邀請展] /湖北美院美術館
2010年,十二月,參加中國美院主辦的[2010杭州國際高等書法教育論壇] /中國美術學院
2010年,十二月,參加[2010學院筆墨。篆刻邀請展] 。/武漢路易100酒店藝術沙龍
2011年,三月,參加[回顧與展望--湖北中國畫30年藝術展] /湖北省美術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