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1922年6月16日凌晨,被孫中山革職的廣東省長兼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公然背叛革命,總統府警衛團二營營長葉挺臨危不懼,率領八百名將士打退兩萬餘名叛軍數次進攻,保護孫夫人宋慶齡安然脫險。
1923年8月,對國民黨軍隊失望的葉挺在好友李章達家結識了後來成為他妻子的少女李秀文。在此期間,葉挺受到共產主義思想的影響,漸生了去蘇聯留學的願望,並在孫中山和廖仲愷以及中共領導人周恩來的支持下付諸實踐。
1924年10月,葉挺進入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成為派赴蘇聯留學的第一名國民黨軍人,也是班裡唯一的非共產黨人。在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耳濡目染,並在同學王若飛、聶榮臻、陳喬年等人幫助影響下,葉挺逐漸堅定了共產主義信念。1924年底,葉挺在莫斯科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5年9月,葉挺畢業回國。同年11月,第一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指揮的革命武裝部隊在廣東肇慶正式成立,1926年1月1日部隊改稱第四軍獨立團,葉挺任團長,軍官和士兵骨幹幾乎全是共產黨員。葉挺任團長後,很快帶出一支政治軍事過硬的革命新軍,為北伐先遣奠定了基礎。
1926年3月,一向標榜“革命左派”的蔣介石製造了“中山艦事件”,發出反革命信號。同年5月,北伐先遣隊葉挺獨立團在廣州車站告別父老鄉親,向韶關進發,拉開了北伐戰爭序幕。8月,北伐軍連續攻克醴陵、平江、通城等地,葉挺獨立團作為預備隊,卻主動請戰,率精兵直插敵後,閃電般攻克汀泗橋,在賀勝橋大捷中再次獨領風騷。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葉挺遵循黨的指示發給湖北省總工會黨團書記項英領導的工人糾察隊一千餘支步槍,使工人們在保衛武漢中立下功勳。葉挺與項英從此結下不解之緣,共事於新四軍。7月15日,汪精衛政府公開叛變革命。為反擊汪、蔣反革命逆流,臨時中央政治局決定發動南昌武裝起義。8月1日凌晨,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暴動的第一槍。8月3日,起義部隊根據中央決定,離開南昌南下廣東,準備發起第二次北伐。天氣炎熱,反動派軍隊圍追堵截,加之蔡廷鍇叛逃和三河壩錯誤分兵,起義部隊逐漸陷入絕境,身患瘧疾的周恩來在流沙鎮召開緊急會議,決定部隊分散突圍,做長期鬥爭的準備。葉挺和聶榮臻護送周恩來乘小船渡海逃港,起義宣告失敗。
1927年12月11日凌晨,廣州起義提前舉行,起義軍天亮時占領了全城。葉挺和張太雷等領導人來到廣州市公安局,宣布廣州蘇維埃政府成立。
1928年1月,中央代表李立三在香港主持召開省委擴大會議,清算廣州起義領導人錯誤。葉挺受到“留黨查看六個月”的處分。同年秋天,葉挺隻身流亡到德國,開始隱姓埋名做工餬口。他飽嘗了生活的辛酸,也更堅定了革命意志。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葉挺通過各種途徑關注國內局勢,為祖國前途和命運深深擔憂。1932年秋,葉挺舉家返回澳門。1937年春節後,葉挺一家遷往上海。8月13日,日軍轟炸上海,在敵機呼嘯聲和爆炸聲中,葉挺登上屋頂“觀戰”,胸中怒火燃燒。不久,周恩來途經上海看望葉挺。
1937年11月,葉挺輾轉來到延安,受到熱烈歡迎。毛澤東在窯洞門外迎接葉挺,稱讚“你是我們共產黨第一任總司令,人民軍隊的戰史要從你寫起!”給予葉挺極大的鼓舞。
幕後花絮
高發試鏡之前,剛在理髮店理了一個新頭型,頭髮豎起來,結果剛好和葉挺將軍的髮型一樣。
高發拿到劇本後只用了一天的時間就讀完了整個劇本,馬上就決定接下這個劇本。
汪裴對於將軍夫人李秀文的不太了解。在接到這部戲後,她翻閱了大量史料和關於葉挺將軍的傳記,閱讀了大量關於葉挺將軍和夫人的故事。
劇組在雲嶺新四軍軍部拍戲時,葉挺將軍借宿過的地區有五、六個農村老大爺專程連夜趕到拍攝地點“重見葉挺”。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葉挺將軍》為了能真實還原葉挺將軍,編劇用了近七年時間創作劇本,劇中的主演甄選及籌備拍攝耗時三年,中間進行了三次重大調整,建組七次,並與葉挺家屬反覆磨合得到了葉挺將軍家人的認可。
演員甄選
2007年2月,高發作為第6位演員候選答應飾演葉挺並進入劇組。在此之前,葉挺最初的人選擬定為
程前、
陳建斌等演員,《葉挺將軍》已經拍攝了五個版本,先後有五位演員飾演了葉挺,但因為葉挺的後人對這些飾演者都不滿意,前面拍攝用去的上千萬資金就打了水漂,讓這部戲的成本無形中增加了不少。
拍攝過程
該劇拍攝時間長達8個多月,平均每天15個小時的工作量,輾轉了10個外景地,包括皖南雲嶺、重慶白公館等葉挺呆過的地方。
劇集評價
《葉挺將軍》憑藉生動的劇情、真實的歷史、人物的詮釋感動國人,高發版的葉挺把這位中國革命歷史上戎馬倥傯、亦神亦人的名將完整地、豐滿地、真實地呈現在觀眾面前(新浪娛樂評)。
《葉挺將軍》風格凝重大氣,拍攝手法也很獨特。以編年體的紀實風格敘述故事的拍攝手法,以老照片和歷史資料連綴全劇,增強了歷史真實感(騰訊娛樂評)。
《葉挺將軍》以編年體的紀實風格敘述故事,在劇情部分獨具匠心地使用了老照片和歷史資料,其中更有不少是難得一見的珍貴史料,進一步增強了歷史真實感。整部電視劇歌頌了葉挺將軍對革命事業的忠誠堅定、臨大難而不懼、持大節而不苟的崇高品質。特別是全劇的開頭和結尾富有特色,以葉挺將軍膾炙人口的《囚歌》開篇,以陳毅將軍《哭葉軍長希夷同志》詩作結,增加了該劇的深沉悲壯氣氛(金鷹娛樂評)。
劇集爭議
2009年6月7日,該劇塑造的主要人物之一的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烈士之子、南京海軍指揮學院將軍袁振威教授特地投書揚子晚報,反映劇中其父親袁國平犧牲的情節等與史實嚴重不符,純屬造假;該電視劇對有關新四軍音樂家任光的“創作”細節,也很不準確。這些情況損害烈士形象,並表示要向相關部門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