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67年11月,葉軍出生於中國上海。
1989年,獲得上海交通大學套用物理學學士學位。
1991年,獲得美國新墨西哥大學物理學碩士學。
1997年,獲得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
1997至1999年,在加州理工學院作博士後研究。
1999年,任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局物理學家;同年,任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同年,任國國家標準和技術與科羅拉多大學聯合建立的實驗天體物理實驗室地(JILA)助理研究員,研究員。
2004年,任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局院士 (Fellow)。
2008年,葉軍已於約翰·霍爾退休後接管了他在科羅拉多大學的實驗室。
2017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葉軍基於在超冷原子、相位穩定雷射等領域的突破,發展了世界上最精確的原子鐘,做出了許多世界首創的研究工作。首次提出中性原子態-不敏感光阱的方法,使原子的內部和外部自由度精確分離,為實現高精度原子光鐘奠定基礎。首次精密測量了光晶格中鍶原子的光學頻率,並建立鍶原子光鐘系統,在穩定性、可重複性和精確性三個關鍵參數均達到世界最高指標。發展了最穩定的雷射並獲得了最窄的雷射光譜線寬,雷射穩定性達到0.01Hz水平。開拓了進行光學頻率遠程比較和原子鐘信號分發的光相位相干長程光纖網路研究。精確測量費米原子系統中的光鐘頻移;發現當多體系統的粒子數增加時,測量精度和準確性也同時提高;研究了多體量子自旋系統,自旋對稱性及其對多體系統的影響;並將光鐘精密測量用於物質的拓撲態性質研究。
葉軍實現了極性分子量子氣體,開拓了超冷化學和量子化學基本問題的研究。與Deborah Jin合作,他製備出世界上首個極性分子的量子氣體,為超冷化學、關聯量子物質和物理常數的測量奠定了重要基礎,開拓了超冷化學新領域;在強相互作用偶極量子氣體的控制工作方面,他創造性地使用三維的光學晶格來將極性分子一個接一個地限制在獨立的格點中,首次觀察到了固定在深的三維光學晶格中的極性分子長程偶極相互作用。
葉軍發展了光學頻率梳及其在光譜學中的套用,拓展了在遠紫外和中紅外光譜區域的頻率梳及其套用。他在約翰·霍爾獲得2005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實驗中做出了重要貢獻,並首次提出並發展了“直接頻率梳譜”。這些進展使人類呼吸樣本、危險痕量分子、化學反應動力學和環境氣體監測的超靈敏探測得以實現。
因“在量子精密測量方面的突破性成就,特別是在開發極其穩定和精確的光學原子鐘方面的成就”獲得2020年度“
墨子量子獎”。
人才培養
葉軍為中國培養了一批年輕學者。他還對上海交通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山西大學、中科院武漢數學物理研究所等的物理學科發展做出了貢獻。
榮譽表彰
社會任職
2006年,葉軍任華東師範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
人物評價
非常優秀的世界級物理學家,是天體物理領域最前沿的領軍人物。(美國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沈元壤 評)
葉軍今年只有40歲,但已被國際同行公認為光學領域偉大的人物之一。(卡爾·蔡司研究獎的新聞公告 評)
葉軍為中國物理學科的學術交流、人才培養和學科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科學院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