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龍莊村隸屬於文瀾鎮落龍莊村委會,屬於壩區。位於文瀾鎮東邊,距離鎮4公里,是村委會所在地。國土面積0.66平方公里,海拔1300米,年平均氣溫18.6℃,年降水量815.8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石榴等農作物。有耕地287畝,其中人均耕地0.56畝;有林地270畝。
基本介紹
村情概況,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人文地理,新農村建設,
村情概況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9年底,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有路燈。全村有139戶通自來水。有139戶通電,有13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39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93.5%和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2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15戶(分別占總數的89.92%和82.73%)。
該村到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3.5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3.5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3輛,拖拉機10輛,機車60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8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90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87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87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6畝。
該村到2009年底,農戶住房以磚混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8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6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139戶,有鄉村人口536人,其中農業人口536人,勞動力465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3407人。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09.4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61元。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622.1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892.94萬元,占總收入的34.05%;畜牧業收入963.03萬元,占總收入的36.7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6595頭,肉牛26頭);第二、三產業收入657.01萬元,占總收入的25.05%;工資性收入55.16萬元,占總收入的2.1%。農民人均純收入3801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5.16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87人(占勞動力的2.63%),在省內務工19人,到省外務工68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石榴、枇杷,主要產品銷售往省外。2010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642.64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4.5%。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石榴和枇杷特色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937戶,鄉村人口3952人,其中男性1965人,女性1987人。其中農業人口3952人,勞動力3305人。該村以壯族為主,其中漢族459人, 壯族2637人,苗族856人。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935人,參合率99.6%;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510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95.1%;2009年享受低保24人(人員名單附後)。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鎮衛生院,村內有衛生所,距離鎮衛生院3.5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建有1個垃圾集中堆放場地。2010年享受低保212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衛生所面積為116平方米,有鄉村醫生3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3.5公里。該村建有公廁3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2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1900平方米,擁有教師24人,在校學生914人,距離多法勒中學3.5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193人,其中小學生816人,中學生377人。
全村建有圖書室3個、業餘文娛宣傳隊12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93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4316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135.47萬元,有固定資產47.99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 ,主要以貼上公告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政務公開。
人文地理
落龍莊村委會位於縣城東北面,居住著壯、漢、彝、苗、蒙古五個民族。該村現有農戶139戶,鄉村人口536人,其中男性264人,女性272人。其中農業人口536人,勞動力465人。該村以壯族為主,其中壯族412人,漢族124人。交通發達,蒙文公路貫穿境內,是蒙新高速公路的起始點,水利條件優越,是蒙自沙拉河的發源地,通過調整產業結構,農村經濟有了較快發展,極大地改善了人居環境,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得到加強,科教文衛事業全面發展,9支文藝宣傳隊利用農閒時間到各村寨認真宣傳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把宣傳工作做到村村寨寨,促進了全村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明顯好轉,農民安居樂業。
落龍莊村
新農村建設
2010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文瀾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2007年至2010年總投資400萬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