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地台(embryonic platform)又稱萌地塊,是地質地貌形態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萌地台
- 外文名:embryonic platform
- 或稱:萌地塊
- 成因:被萌地槽所包圍
- 特性:構成了地台基底的萌芽
- 屬性:一些穩定地塊
釋義,起源與特性,
釋義
萌地台 (embryonic platform)或稱為萌地塊。馬杏垣等(1961)指在太占宙階段(25億年以前),已有一些穩定地塊出現,它們的面積很小,且被萌地槽所包圍,但已構成了地台基底的萌芽,故稱萌地台。
起源與特性
地槽和地台的分野從中元古代便已開始,但是到顯生宙,這種分野就臻於成熟和完善了令綜觀全球情況,典型的地台的蓋層從中元古代便充分發育的還是少數,其多數是從寒武紀初開;始出現的。如東歐地台、北美地台等。相應的是,多數典型的地槽也是從寒武紀開始出現的,如北美洲的阿巴拉契亞加里東地槽,歐洲的加里地槽等。
我們可以把槽、台分異現象從中元古代開始萌發,看成一種“前兆”,它意味著地史的演化將朝向槽、台全面分異的方向發展。 正如研究前寒武紀地質學的地質學家早已提出的,太古代出現的是雛地台與雛地槽,元古代出現的主要是萌地台與萌地槽。它們是地台與地槽的類似物,而不是典型的地台與地槽,故以“雛”(即雛形)“萌”。(即剛剛發生)限制之。這體現了地球發展具有的方向性和不可逆性。顯生宙的地殼演化歷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地台與地槽相互轉化的歷史。前已談到,陸核的外圍不斷有新的陸地增生,從而使大陸擴大,構成大規模地台的基地; 同時古大陸也不斷發生分裂和引張,在其張開的部位形成了新的海洋和新的地槽。這種槽、台相互轉化的現象在顯生宙表現得極為特出。
我們可以把槽、台分異現象從中元古代開始萌發,看成一種“前兆”,它意味著地史的演化將朝向槽、台全面分異的方向發展。 正如研究前寒武紀地質學的地質學家早已提出的,太古代出現的是雛地台與雛地槽,元古代出現的主要是萌地台與萌地槽。它們是地台與地槽的類似物,而不是典型的地台與地槽,故以“雛”(即雛形)“萌”。(即剛剛發生)限制之。這體現了地球發展具有的方向性和不可逆性。顯生宙的地殼演化歷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地台與地槽相互轉化的歷史。前已談到,陸核的外圍不斷有新的陸地增生,從而使大陸擴大,構成大規模地台的基地; 同時古大陸也不斷發生分裂和引張,在其張開的部位形成了新的海洋和新的地槽。這種槽、台相互轉化的現象在顯生宙表現得極為特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