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陽癸未邑難

萊陽癸未邑難,其性質是發生在1643年山東萊陽清軍侵略漢族政府城市的大屠殺事件。死難士紳、平民、兵員超過10000人。是類似於嘉定三屠的歷史事件。

明末崇禎十五年(1642年)閏十一月,清軍攻萊陽,知縣陳顯際及邑紳士宋應亨等擊卻之。

崇禎十六年癸未(1643年),二月初六日,清將阿巴泰(七皇子,清軍名將)第二次率兵攻打萊陽城。知縣陳顯際與在鄉原任吏部稽勛司郎中宋應亨等縉紳組織兵民殊死抵抗。二月六日,終因彈盡糧絕久戰力疲而城池失守。清兵入城後,燒殺淫掠,慘不忍睹,城內被殺和自殺者近萬人

基本介紹

  • 名稱:萊陽癸未邑難
  • 地點:萊陽市
  • 參戰方:滿洲兵、明朝漢族兵及士族
  • 結果:明朝漢族兵及士族敗,城被攻陷。
  • 參戰方兵力:約5萬
  • 傷亡情況:近2萬
  • 主要指揮官:滿洲:阿巴泰王子。漢族:陳顯際
  • 發生時間 :1643年
戰事過程,地方史記載,人物記載,社會評價,

戰事過程

明末崇禎十五年(1642年)閏十一月,清軍攻萊陽,知縣陳顯際及邑紳士宋應亨等擊卻之。
崇禎十六年癸未(1643年),二月初六日,清將阿巴泰(七皇子,清軍名將)第二次率兵攻打萊陽城。知縣陳顯際與在鄉原任吏部稽勛司郎中宋應亨等縉紳組織兵民殊死抵抗。二月六日,終因彈盡糧絕久戰力疲而城池失守。清兵入城後,燒殺淫掠,慘不忍睹,城內被殺和自殺者近萬人。其中自殺者多為婦女,因為懼怕為虎狼兵所污,於是上吊、投井、自焚、撞壁而死,多為縉紳之家婦女;死於邑難的縣衙官員和縉紳有30多人,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有當時的萊陽知縣陳顯際、宋應亨(贈太僕寺少卿,四川按察使宋琬之父)、宋玫(歷任給事中、工部侍郎,因故免官)、趙士驥(中書舍人丁憂在家)、姜瀉里(著名諫官給事中姜埰之父,從子姜垓任吏部考功員外郎,幼子姜坡亦死難之)、孫鳳毛(進士)和張宏德(進士)等,他們分守四門,黃閣(曾任河南汝南府通判,死難後贈官僉都御史)皆兵敗不屈而死。原任河南道按察院副使,分巡汝南道張載徵(廷尉張夢鯉孫,陝西按察司僉事分巡冀南道張嗣誠子)夫人左安人及其子重曜家屬多人亦殉難。與知縣陳顯際同時殉難有教諭孫爾振、典史馬昕,以及貢生:吳同元、趙濤、張重曜、趙汪、左懋芬、戴振、鹹應召。生員:劉起蛟、左懋官、姜維藩、張善徵、張明徵、張延徵、宋瓘、王廷楨、劉映嵩、劉揆、呂贊、劉國琦、孫揚烈、劉胤靖、楊守業、龔希遂等氣節英烈之士皆吾邑之才俊忠誠節孝之士也。
萊城陷落,則山左大地皆入韃虜之手,癸末邑難,表面上歷史學家認為屬於朝代更替,但就當時來說屬異族入侵,中國滅亡之痛,所以漢族仕宦簪纓之家忠以臣之節義,彪炳千秋,流芳百世,縉紳婦女死節甚多,竟至井為之滿,血流漂杵。明代期間萊陽作為北方最重要的科舉仕宦興盛縣城之一(號稱山東之冠)漢族文化繁榮數百年慘遭屠戮,文風興盛(宋氏出2位文學大家)的另一個偉大之處是士節可以薄雲天,出現了左懋第、姜埰等忠節之士。雖然《康熙縣誌》為當權者諱,沒有對清軍在萊陽的暴行進行記載,但是在民國《萊陽縣誌》里卻收入了不少與邑難有關的史料,如《宋太僕應亨傳》、《張明府宏德墓志銘》、《姜忠肅瀉里墓志銘》、《趙孝子壁傳》、《薛明經塽傳》等,各姓氏的家譜在殉命人物行述中也各有詳細記敘,另有張允齡自撰的《長樂公保身本末記》等都是記述邑難的最好材料,如果綜合研究這些材料,足可勾勒出癸未邑難的大略。

地方史記載

十五年,清兵繇畿(由京畿,繇,同由)南下山東,連破各州縣,閏十一月。邑紳宋應亨與知縣陳顯際議守,以城北庳(bei低下)薄,自出千金更祝築瓮城。(城門外另外構築小城,用以防禦)浹旬(十天)而畢。於是宋玫、趙士驥諸位紳亦各出資治具,無何,清軍薄城下,城上炮矢並發,遽解圍去。而明年二月初六,阿巴泰等復至,圍攻益急。時官紳分城固守,誓死抵禦。據稽考所知,東城宋玫、姜坡,東南城張宏德,姜瀉里,南城左懋芬、左懋章、未幾,城北門陷。致仕山西鹽運司運副黃閣跨馬巷戰,貢監趙士驊衝殺於東馬路,力竭皆死。於是知縣陳顯際、教諭孫爾振、典史馮昕、邑紳工部侍郎宋玫、吏部郎中宋應亨、中書舍人趙士驥、贈光祿寺卿姜瀉里、肅寧知縣張宏德、廣西參將李承胤等亦皆不屈死之,事詳忠節傳中。當時是,清兵大肆焚掠,廬舍為墟,據故老傳聞,紳民思域鋒鏑酷刑下者,不啻萬人,而邑乘弗載,各家譜牒無征,與攻守情實,均莫詳矣。

人物記載

張宏德 山東萊陽人,字德符,號印石,張起鳳的孫子。住張家灌,天啟四年甲子舉人(1624年),次年乙丑年進士余煌榜第245名。直隸肅寧知縣、丁卯調蠡縣知縣,己巳年升浙江嘉定通判。癸未年邑難殉國,是彪炳萊陽歷史的貞節名士,為萊陽人民所世代敬仰。
宋應亨 字嘉甫,號長元,天啟五年(1625)進士,為三甲第一百七十九名。初令清豐,擢禮部主客司主事,在任五年多施惠政,當調往京城任禮部主事後,清豐百姓歌恩不忘,建祠以示紀念。長子成進士,授杭州理刑,應亨教之曰:“毋束濕,毋草菅,毋長莠。”崇禎十五年閏十一月,大兵破臨清,應亨率士民守萊陽,北隅單弱,捐千金建瓮城,浹旬而畢。大兵至,應亨獨當一面,懸賞募死士,夜劫營,大兵拔圍去。十六年二月初五日,大眾揜至,避北城不攻。次日辰時,由城東北緣雲梯上,應亨平巾箭衣,驅家僮巷戰,家人令易帽,不可。驅良久,家僮死者三十餘人,應亨項中一刀,被執不屈,以死。聞者傷之。應亨死後,詔贈太僕寺少卿。
宋玫 生於1607,卒於1643,字文玉,父親宋繼登,萬曆三十二年進士。歷官陝西右參議,天啟五年大計謫官。閏十一月,臨清破,應亨與知縣陳顯際謀城守。應亨以城北庳薄,出千金建甕城,浹旬而畢。玫及邑人趙士驥亦出貲治守具。無何,大清兵薄城,城上火炮矢石並發,圍乃解。明年二月復至,城遂破,玫、應亨、顯際、士驥並死之。顯際,真定人,士驥官中書舍人,並起家進士。玫、應亨有文名。(享年37歲)
姜瀉里 生於1583,卒於1643,字爾岷,號漢州,姜瀉里分守東門,門破,清兵攻入城中,士紳多殉難,紳士婦女多投繯跳井自剄,姜瀉里作為給事中姜埰之父,其從子姜垓任吏部考功員外郎,在此次邑難中幼子姜坡亦亡,諸子媳俱死。《萊陽縣誌》:“寇薄城下,公發炮中賊首,賊為退,又亡何,賊夜襲城,城陷,公帥親丁巷戰,刃中於臂,被執去,索金帛自贖,公罵曰,吾兒為清官聞於天下,吾受國恩,死即死,安能從賊奴買命為?遂遇害。崇禎帝詔褒嘉“一門義烈”,命冢臣(大臣)議優典,贈公官勛卿,賜祠祭葬予謚“忠肅”。
趙士驥 字卓午,號黃澤,明天啟元年辛酉科(1621年)舉人,崇禎十年(1637年)丁丑科進士,官至內閣中書舍人。 士驥“生而端凝,天性孝友,長博通經”,“甚負文譽,學亦淹博”,崇禎十五年(1642年)清軍破臨清,圍攻萊陽,士驥與邑人工部右侍郎宋玫、吏部郎中宋應亨、知縣張宏等出貲治守具。十六年(1643年)二月,萊陽城破,士驥、宋玫、應亨、張宏並死之。墓在萊陽城西五里馬山埠,贈光祿寺少卿,祀鄉賢祠。乾隆年間贈奉政大夫,禮部主事。萊陽名士宋玫、宋瑚兄弟皆出其門下,明史有傳。 著有《春秋四傳合解》、《文起樓文稿》二卷、《感喁集》。
張載徵 字淵默,號幼魚,為大理寺卿張夢鯉的孫子,父親張嗣誠,系刑部郎中、山西按察司副使,分巡冀南道。張嗣誠妻子李宜人夢一尊宿入帷而生,令敏機警,俊雅清韶,服家訓,富詩書,雖習誦未通,人有潘陸之目。孝篤天成,生養死送,極盡其情,甲子以選舉為史館中書。及晉爵尚寶司丞並翰林典籍經筵正字,官秩四品,服俸恩榮極矣,而斂素謙抑,初不似貴公子。生平好為人解紛,如高侍郎硜(keng)齋忤於璫,梁工部丹崖為璫陷,力為言之揆宰,旋里還贓,悉得無恙。清節高風,信皜皜乎,不可尚矣。且明體達理,知人善目,如嚴司巡執杖之環呼,立止館試之嘩;存辰入申出之閣體,不去交牌之報。事雖小而慮遠晰微。劉長山、李高陽皆雅重之。至若識毛帥(毛文龍)之不終,謂皮島之不可易名,料袁撫之僨事(預料到遼東巡撫袁崇煥必然失敗),謂汰兵之不可預期,卒如其言。而國祚隨之尤迥,出人萬萬者也。都邸宛轉食貧,以季子重曜有秋(參加山東秋季鄉試)歸,不三年,遽以癸未頹城(宋琬寫這個傳記時候,恰是清代,不敢直接寫癸未清軍入侵),同左安人雙霣,重曜亦以救父代死焉。

社會評價

明代崇禎在位17年間萊陽戰亂最多。崇禎三年董大成起義,規模不少:崇禎五年東北亂兵孔有德為匪禍害膠東,又來攻城,官民齊心合力方無大禍,其中姜瀉里和宋繼澄出力謀劃最多:崇禎十六年萊陽邑難,縣城陷落,死傷逾萬;清順治四年,清兵圍剿孫受寨(今屬萊西),明進士沈迅殉國,合村死者逾千。悲夫!自明代亡後,滿清實行種族制度,對漢人知識分子打擊,實行文字獄,漢族士氣殆盡,漢文化的文脈幾乎被康雍乾三帝割裂,漢族知識分子爭相狐媚諂事權貴,完全失去氣節,滿洲人對漢族的歷史尤其是明代的歷史全部黑白顛倒,重挫漢族人的自尊心和民族尊嚴,使得民眾甘於被統治、壓迫、屠戮而麻木若朽,奴化漢人的結果是全民族的悲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