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菲利普·梅蘭希通
- 外文名:Melanchthon Philipp
- 別名:菲利普·梅蘭克頓
- 國籍:德國
- 出生地:布萊藤
- 出生日期:1497年2月16日
- 逝世日期:1560年4月19日
- 職業:基督教新教神學家、宗教改革家、人文主義者、教育家
- 信仰:基督教
- 代表作品:《薩克森學制計畫》、《宗教改革家的主體》
- 性別:男
- 職稱:維滕貝格大學希臘語教授
生平
1497年2月16日生於巴登一名門家庭。1509-1511年在海德堡大學學習,獲文學學士學位;1512-1514年在蒂賓根大學學習,獲文學碩士學位。在學校期間,他系統地探求經院哲學思想,潛心研究荷蘭人文主義者阿格里科拉的修辭學、英國哲學家威廉·奧康和教會改革家約翰的唯名論,並閱讀了大量古典作品,包括《聖經》。1518年,經舅父路希林介紹任維騰堡大學任希臘文教授。 在教學中,梅蘭希頓宣傳人文主義思想,認為神學和社會的出路唯有回歸於古希臘、羅馬和基督。後被薩克森選帝侯任命為神學教授。1517年,他與宗教改革運動領袖馬丁·路德相互合作,主張維護《聖經》權威,反對“變體論”,把因信稱義作為新教的神學基石,反對教皇絕對權威,改革教士獨身制度,將彌撒改為聖餐,使路德的基本宗教思想更加理性化和系統化。
朋友
梅蘭希頓強調人文主義並以它為宗教中的和緩因素。1529年,他參加斯拜爾會議和馬爾堡會談,並多次代表路德同J·加爾文派與天主教會談判。他最大成就是1530年草擬了《奧格斯堡信綱》,闡明了信義宗的立場,被認為是路德宗的信仰綱要。1537年參與簽訂《施馬爾卡爾登同盟條文》。
晚年
梅蘭希頓將德國的人文主義思想納入了宗教改革的軌道,並力圖調和科學和信仰。並著有多種拉丁文和希臘文語法和修辭教科書。晚年,其信義宗充滿了矛盾和紛爭,曾與路德宗內部的保守派進行了一系列教義上的爭論,遭到失敗,其宗教改革事業受挫。曾流亡國外。後因政治原因,被曾經支持過他的薩克森公爵莫里斯·馮·薩克森召回。但其神學觀點已趨溫和與折中立場,在信徒中威望大不如前。1560年4月19日去世,葬於維騰堡教堂路德墓旁。梅蘭克頓在德國教育淒涼蕭條的情況下百折不撓地組織和建立了新教的教育制度,使德國文化教育由衰竭走向興盛,他挽救了教育事業從而受到德意志民族的感戴。德國教育史家鮑爾生言:“他確實是無與倫比的德意志人的偉大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