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蒲公英(Taraxacum sinicum Kitag.)為菊科蒲公英屬多年生草本。基生葉倒卵狀披針形或狹披針形,無毛;葉羽狀裂或具波狀牙齒,頂裂片長三角形或載狀三角形;花蓮數個,長於葉,頭狀花序;舌狀花黃色;瘦果,上部有刺狀突起;花、果期6-8 月。
華蒲公英分布在中國黑龍江、吉林、工寧、陝西、甘肅、青海、內蒙古、河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及雲南等。華蒲公英屬鹽生植物適應性強耐寒、耐熱、耐酸,鹼、耐瘠薄性均極強。華蒲公英可用種子繁殖,或用根段可人工繁殖。
華蒲公英全草均可入藥,味甘、苦,性寒,用於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療毒瘡腫等症狀,亦可搗汁或入散劑;外用適量,搗敷患處。現代藥理表明蒲公英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是天然抗菌劑的重要來源之一。華蒲公英可食部分居多,且含有多種營養物質和具有保健作用的化學物質。在中國一些地區將華蒲公英作為蔬菜食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生長習性,繁殖方法,主要價值,藥用價值,食用價值,
形態特徵
菊科蒲公英屬多年生草本。根頸部有褐色殘葉基。葉蓮座狀,倒卵狀披針形或狹披針形,長4-12cm,寬6-20mm,無毛,葉羽狀裂,側裂片3-7對,下傾,狹技針形或條狀披針形,全緣,頂裂片大,長三角形或載狀三角形,外面葉羽狀淺裂或全緣,具波狀齒,葉柄和下面葉脈常紫色。花蓮1至數個長於葉,頭狀花序下被蛛絲狀毛或無毛,總位小長8-12mm,淡綠色,總位片3層,無小角,外層技針狀卵形或寬披針形,內層矩圓狀條形,長於外層的2倍,舌狀花黃色。瘦果淡褐色,長34m,上部有刺狀突起,下部有短面的小細,過毛淡白色。花、果期6-8月。
近種區別
原倒披針葉蒲公英(T. oblanceofolium D. Z. Ma)的總苞及瘦果特徵與華蒲公英(T. borealisinense Kitam.)完全相同,而僅葉片形狀有所不同,屬於個體變異,故將兩種植物歸併。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00-2900米,稍潮濕的鹽鹼地或原野、礫石中。
分布範圍
華蒲公英分布在中國東北、華北、西北,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四川、湖北、湖南、四川及雲南等省區。蒙古和俄羅斯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山西太原。
生長習性
華蒲公英屬鹽生植物適應性強耐寒、耐熱、耐酸,鹼、耐瘠薄性均極強。
繁殖方法
華蒲公英可用種子繁殖,或用根段可人工繁殖。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華蒲公英全草均可入藥,(用途同蒲公英),味甘、苦,性寒,用於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療毒瘡腫等症狀,亦可搗汁或入散劑;外用適量,搗敷患處。現代藥理表明蒲公英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是天然抗菌劑的重要來源之一。
食用價值
華蒲公英可食部分居多,且含有多種營養物質和具有保健作用的化學物質。在中國一些地區將華蒲公英作為蔬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