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沙規劃

華沙規劃

華沙規劃是 1969年7月波蘭政府為把華沙建成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制定的華沙和大華沙地區城市組群的總體規劃。

意義,實施,概況,

意義

波蘭首都華沙建於1339年,曾多次遭到戰爭的破壞。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華沙人口曾達 126.5萬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華沙城80~90%的地面建築物被破壞,城市基礎設施也多毀於炮火,戰爭結束時城市人口只有16.4萬。波蘭政府決定在原址重建城市,制定了《華沙重建規劃》。
重建華沙除了有發揚民族精神、恢復傳統文化等政治意義外,還有經濟意義,因為修復被破壞的給水排水系統、街道和橋樑等,比新建合算得多。1945年的規劃,規定限制城市工業發展,要求沿現有交通運輸線建造住宅區,擴大綠地面積,其中包括建立一條南北向穿過市區的綠化走廊,擴展維斯杜拉河沿岸的綠色走廊。不到一年,華沙人口恢復到47萬人,重建了歷史性建築──華沙古城,並使它有機地納入現代大城市的布局之中。

實施

經過四年的恢復時期,華沙進入改建和新建階段。1950~1955 年的六年計畫要求把華沙建成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布局中將重工業設定在東北部,將電子工業、輕工業、倉庫等設定在南部。這個時期城市規劃中存在的問題是:基本人口比例高達55%,住宅建設投資不集中;居民生活條件改善不快;規劃中對遠景考慮過於具體,缺乏靈活性,不能適應某些經濟變化。
1969年7月,制定了華沙和大華沙地區城市組群的總體規劃,這是華沙城市規劃中一個意義重大的轉變。新的總體規劃把城市規劃同地區乃至全國的發展規劃密切地結合起來,扭轉了強調發展工業的傾向,轉而致力於發展有首都特定意義的專門職能,使它成為全國最大的政治、科學、國際交通、文化、信息中心以及國內外旅遊中心。城市總體布局呈單中心、多方向帶狀模式,沿著維斯杜拉河的兩側向西、南、東三個主要方向伸展,並有大量的農田、果園和森林楔入城市。
華沙城市規劃布局,是通過對遠景發展的方向性探討而確定的。以1962年的數據來預測到2000年的城市發展,預計大華沙地區人口為300~400萬人,中心城市容量為150~160萬人。規劃的原則是:限制增加職工;控制城市人口增長速度;合理使用城市基礎設施,擴大城市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標準;進一步完善華沙市區和地區內城市組群之間的聯繫;嚴格保護環境資源;在森林地、低洼地和肥沃的農業生產地段不設定居住區;擴大綠地系統使城市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等。

概況

波蘭的首都華沙(Warsaw)建立於公元13世紀,位於歐洲北部平原心臟地帶,地勢為維斯圖拉河岸邊水土豐饒的斜坡地,沿克拉科夫下游的城市橫跨維斯圖拉河兩岸。歷史上一直是波蘭的政治、行政中心,現為國家首都和主要省會城市。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