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出土文物,發現歷史,遺址狀況,重要價值,評價,相關資料,再現古代造竹紙流程,專家點評,
簡介
華林造紙作坊遺址
2007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安市博物館聯合組成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第一期考古發掘,揭露出大批與宋、元、明三代造紙工藝有關的遺蹟,而且時代順序清楚,功能相互關聯,幾乎煮厚說可以完整再現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所記“造竹紙”有關原料加工的一整套工序。更令人欣喜的是,2009年10月至12月進行的第二期考古發掘工作,考古工作者弄清了造紙作坊遺址的整體布局狀況、造紙型水碓的形態演變,完善了明代造紙作坊遺址的工藝流程,新發現了元代抄紙房遺蹟,進一步證實了華林造紙作坊始建於宋代,並對華林古代造紙的規模與商貿路線有了詳細的了解。據介紹,在福紙廟作坊區650平方米範圍內,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各類與造紙相關的遺蹟共28個,在周嶺村清理水碓遺蹟7座,西溪村清理水碓遺蹟7座,這是目前我國發現造紙遺蹟最多的遺址。專家稱,華全幾料應林造紙作坊遺址的最早年代可以上溯到南宋時期,這無疑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造紙遺址。
出土文物
華林造紙作坊遺址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高安市博物館聯合進行考古發掘,發棗立現了宋代至明代時期水碓16處、漚竹麻坑20多處、槽房10多處以及蒸煮、拌料、漂洗、槌打台、燒灰坑等造紙作坊遺蹟;出土了宋代至明代青白瓷、青瓷、青花瓷、黑釉瓷、白釉瓷等幾百件瓷器;還出土了宋代銅錢,元代銅鏡、銅盂、石硯,明代燭台等大批文物。為進一步揭示和論證其價值,高安市召開華林古代造紙作坊遺址專家論證會。
發現歷史
2005年,位於宜春高安市華林風景名勝區管委會東溪行政村的周嶺村,江西省第三次全省文物普查正在進行。負責此次普查的高安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在周嶺村的山間梯田裡,共調查發現了16座水碓遺址。水碓,是一種從西漢末年開始出現的利用水力舂米的石具。在偏僻的周嶺村發現如此密集的水碓遺址,這引起了考古調查人員的密切關注。為了弄清這16座水碓遺址的用途與年代,同時也為配合2007年4月開始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07年9月至10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安市博物館聯合組成考古隊,進駐周嶺村,對水碓遺址展開了深入的調查和試掘。2009年10~12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安市博物館聯合組成考古隊,對華林造紙作坊遺址進行了第二次發掘。發掘面積700多平方米。此次發掘發現了宋代至明代時期水碓9處、漚竹麻坑10多處、槽房10多處以及蒸煮、拌料、漂洗、槌打台、燒灰坑等造紙作坊遺蹟,還出土了宋代至明代青白瓷、青瓷、青花瓷、黑釉瓷、白釉瓷等文物百餘件。
遺址狀況
華林造紙作坊遺址
除在石腦頭溪兩岸清理7座舂打竹麻的水碓外,還在福紙廟作坊發掘區揭露出宋代的漚竹麻坑、陶引水管和燒灰料的灰坑;汗捉櫻滲元代的漚竹麻坑和抄紙坊;明代的漚竹麻坑和燒灰料的灰坑、蒸煮竹麻的大片燒土塊、曬料與拌灰的工作檯、堆放石灰的混砂土以及漚竹麻坑的尾砂坑等與古代造紙工藝有關的遺蹟。此外,還有一些擋土牆、排水溝和柱洞、柱礎等房屋遺蹟。其中宋代漚竹麻坑(H7)為不規則長方形土坑,南北長4.2、東西寬2.1、深0.3米。東壁較清楚,南、西、北面遭到部分破壞。記榜囑H7應是遺址中最早的漚竹麻坑遺蹟。元代漚竹麻坑(H3)僅殘餘一段半月形的石砌坑壁。但從所處位置分析,H3是在宋代漚竹麻坑H7的基礎上加以改建和擴建形成的。明代漚竹麻坑(F1)為長方形石砌水池,長11.45、寬1.53、深0.5米。水池被石牆分隔為南段和北段,但有水溝相通。 1號水碓呈南北向。水車池用石塊壘砌,長方形,內空長2.7、寬1.9米。東側和西側邊牆的最上一層是麻石質長條形石樑,中間相對處留有一承放水車輪軸的卯窩;南牆的最上一層也是麻石質長條形石樑,留有兩組承裝碓桿的榫卯,說明這處水碓是一車帶兩碓桿的結構。1號水碓據最底層出土遺物,其廢棄時代可能為明代中晚期。7座水碓的大小和布局基本相同。但在工作間正對碓桿位置、承接碓頭打擊的部位,結構可分為三類:1號與3號水碓是安放1個石臼和1塊帶有凹窩的長方形石板;2號水碓安放的是兩個石臼;4~7號水碓則安放2塊石板。帶石板類型的水碓專門用於造紙。而1、3號兩個安放1個石臼、1塊石板的水碓,其用途為加工糧食或紙漿。
重要價值
華林造紙作坊遺址
華林估希台造紙作坊遺址是我國發現的時代最早的一處造竹紙的作坊遺址。它的發現,對探討造紙術的發展史具有重要意義。發掘出的明代造紙作坊遺蹟,基本上反映了從伐竹到製漿的造紙工藝流程,可再現《天工開物》中“造竹紙”之“新竹漂塘”和“煮楻足火”的情景。這為研究明代中國南方先進的竹紙製造工藝及探尋明代西山造紙官局所轄紙廠的生產情況提供了重要資料。
評價
國束循想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張忠培到周嶺村實地考察後說,過去我國考古只發現過古代的紙張,還沒有發掘過造紙的遺址,現在在華林發掘出古代造紙作坊遺址,在全國這是第一次,是我國考古學的新發現,開創了科技考古的一個新領域。中國造紙學會理事長、紙史委員會主任陳思亮說,這對探討我國造紙術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相關資料
華林造紙作坊遺址
2007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安市博物館聯合組成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第一期考古發掘,揭露出大批與宋、元、明三代造紙工藝有關的遺蹟,而且時代順序清楚,功能相互關聯,幾乎可以完整再現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所記“造竹紙”有關原料加工的一整套工序。更令人欣喜的是,2009年10月至12月進行的第二期考古發掘工作,考古工作者弄清了造紙作坊遺址的整體布局狀況、造紙型水碓的形態演變,完善了明代造紙作坊遺址的工藝流程,新發現了元代抄紙房遺蹟,進一步證實了華林造紙作坊始建於宋代,並對華林古代造紙的規模與商貿路線有了詳細的了解。在福紙廟作坊區650平方米範圍內,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各類與造紙相關的遺蹟共28個,在周嶺村清理水碓遺蹟7座,西溪村清理水碓遺蹟7座,這是目前我國發現造紙遺蹟最多的遺址。專家稱,華林造紙作坊遺址的最早年代可以上溯到南宋時期,這無疑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造紙遺址,延續生產時間又歷經元代、明代,對研究我國古代造紙科技發展史有重要研究價值。
再現古代造竹紙流程
通過調查,考古人員最終選擇了福紙廟作為挖掘的重點。樊昌生說,之所以這樣選擇,主要考慮到福紙廟上游100米處已經發掘了一座完整的水碓,並且明顯是用於加工紙漿的,其附近應該有造紙作坊;其次是當地村民反映,在周邊的田地中耕作時碰到過石砌的牆基。
在福紙廟邊上的一塊大梯田中,考古人員布了25個探方,每個面積16平方米,出土了宋、元、明年代的漚竹麻坑、燒灰鹼的灰坑和蒸煮竹麻的大片火燒土塊、曬料與拌灰的工作檯,以及漚竹麻坑的尾砂坑等遺蹟。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擋土牆、排水溝和柱洞、柱礎等房屋遺蹟,這充分證明這裡就是造紙作坊遺址。
在一塊紅燒土地面前,高安市博物館館長劉金成告訴記者,這是造紙的關鍵一環——竹麻蒸煮區。經考古專家介紹,記者看到福紙廟造紙作坊遺址上漚料、洗料、燒灰、拌灰、蒸煮、漂洗、曝曬等七道工序,如果再加上發掘區不遠處的一處水碓,就組成了“造竹紙”從砍伐竹子到粉碎紙漿所需造紙原料加工的一整套工序,幾可再現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所記載的“造竹紙”從伐竹到沉腐、蒸煮、拌灰、漂洗、粉碎等一整套造竹紙所需原料加工的工序,而且可以反映出宋、元、明三個朝代造紙工藝在不斷地改進和作坊布局上更趨合理。
作坊遺址上還出土了能夠提供時代分期的器物,主要是各類瓷器,有晚唐五代時期的青瓷,宋代景德鎮窯的釉口青白瓷和吉州窯與建窯的黑釉瓷,元代的芒口青白瓷、土龍泉青瓷,明代景德鎮窯的民間青花瓷和白瓷以及土龍泉青瓷。出土器物中,還有大量用來研磨紙藥的擂缽。省輕工業研究所造紙研究室、省紙張質量監督檢驗站對華林造紙作坊遺址考古隊採集的泥漿檢測後得出結論:殘留物為紙張殘片,紙張殘片由二種植物纖維原料配比組成,其中主要原料品種是竹漿,次要成分為麥草。
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張忠培到周嶺村實地考察後說,過去我國考古只發現過古代的紙張,還沒有發掘過造紙的遺址,現在在華林發掘出古代造紙作坊遺址,在全國這是第一次,是我國考古學的新發現,開創了科技考古的一個新領域。中國造紙學會理事長、紙史委員會主任陳思亮說,這對探討我國造紙術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目前,考古人員尚沒有發現造紙工業流程中的抄紙這一環節的相關遺蹟。這將是考古發掘工作下一步的工作重點。
專家點評
蘇榮譽(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
相對於無機質生產的手工業遺址,有機質的手工業生產遺址保存困難,遺留有限。譬如,我國是眾所周知的絲綢、造紙以及漆器的母國,雖然不斷有相關遺物出土,文獻記載言之鑿鑿,但作坊遺址罕有發現。
造紙術是四大發明之一,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重要貢獻。自西漢的造紙遺物屢有出土,藏之公私的古籍汗牛充棟,長期以來卻沒能發現古代造紙作坊遺址,不能說不是一種遺憾。從這一點看,江西高安華林造紙作坊遺址發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古代不同時期使用不同的原料造紙。華林造紙遺址是以竹子為原料的作坊遺址,而遺址所在的周嶺周圍的丘陵上遍生毛竹,原材料是充分的。
造紙的三大工序中,關鍵環節是抄造工序,華林造紙作坊遺址內,在抄紙池旁發現了紙藥鍋的灶,應當是了不起的發現。
重要價值
華林造紙作坊遺址
華林造紙作坊遺址是我國發現的時代最早的一處造竹紙的作坊遺址。它的發現,對探討造紙術的發展史具有重要意義。發掘出的明代造紙作坊遺蹟,基本上反映了從伐竹到製漿的造紙工藝流程,可再現《天工開物》中“造竹紙”之“新竹漂塘”和“煮楻足火”的情景。這為研究明代中國南方先進的竹紙製造工藝及探尋明代西山造紙官局所轄紙廠的生產情況提供了重要資料。
評價
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張忠培到周嶺村實地考察後說,過去我國考古只發現過古代的紙張,還沒有發掘過造紙的遺址,現在在華林發掘出古代造紙作坊遺址,在全國這是第一次,是我國考古學的新發現,開創了科技考古的一個新領域。中國造紙學會理事長、紙史委員會主任陳思亮說,這對探討我國造紙術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相關資料
華林造紙作坊遺址
2007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安市博物館聯合組成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第一期考古發掘,揭露出大批與宋、元、明三代造紙工藝有關的遺蹟,而且時代順序清楚,功能相互關聯,幾乎可以完整再現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所記“造竹紙”有關原料加工的一整套工序。更令人欣喜的是,2009年10月至12月進行的第二期考古發掘工作,考古工作者弄清了造紙作坊遺址的整體布局狀況、造紙型水碓的形態演變,完善了明代造紙作坊遺址的工藝流程,新發現了元代抄紙房遺蹟,進一步證實了華林造紙作坊始建於宋代,並對華林古代造紙的規模與商貿路線有了詳細的了解。在福紙廟作坊區650平方米範圍內,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各類與造紙相關的遺蹟共28個,在周嶺村清理水碓遺蹟7座,西溪村清理水碓遺蹟7座,這是目前我國發現造紙遺蹟最多的遺址。專家稱,華林造紙作坊遺址的最早年代可以上溯到南宋時期,這無疑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造紙遺址,延續生產時間又歷經元代、明代,對研究我國古代造紙科技發展史有重要研究價值。
再現古代造竹紙流程
通過調查,考古人員最終選擇了福紙廟作為挖掘的重點。樊昌生說,之所以這樣選擇,主要考慮到福紙廟上游100米處已經發掘了一座完整的水碓,並且明顯是用於加工紙漿的,其附近應該有造紙作坊;其次是當地村民反映,在周邊的田地中耕作時碰到過石砌的牆基。
作坊遺址上還出土了能夠提供時代分期的器物,主要是各類瓷器,有晚唐五代時期的青瓷,宋代景德鎮窯的釉口青白瓷和吉州窯與建窯的黑釉瓷,元代的芒口青白瓷、土龍泉青瓷,明代景德鎮窯的民間青花瓷和白瓷以及土龍泉青瓷。出土器物中,還有大量用來研磨紙藥的擂缽。省輕工業研究所造紙研究室、省紙張質量監督檢驗站對華林造紙作坊遺址考古隊採集的泥漿檢測後得出結論:殘留物為紙張殘片,紙張殘片由二種植物纖維原料配比組成,其中主要原料品種是竹漿,次要成分為麥草。
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張忠培到周嶺村實地考察後說,過去我國考古只發現過古代的紙張,還沒有發掘過造紙的遺址,現在在華林發掘出古代造紙作坊遺址,在全國這是第一次,是我國考古學的新發現,開創了科技考古的一個新領域。中國造紙學會理事長、紙史委員會主任陳思亮說,這對探討我國造紙術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目前,考古人員尚沒有發現造紙工業流程中的抄紙這一環節的相關遺蹟。這將是考古發掘工作下一步的工作重點。
專家點評
蘇榮譽(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
相對於無機質生產的手工業遺址,有機質的手工業生產遺址保存困難,遺留有限。譬如,我國是眾所周知的絲綢、造紙以及漆器的母國,雖然不斷有相關遺物出土,文獻記載言之鑿鑿,但作坊遺址罕有發現。
造紙術是四大發明之一,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重要貢獻。自西漢的造紙遺物屢有出土,藏之公私的古籍汗牛充棟,長期以來卻沒能發現古代造紙作坊遺址,不能說不是一種遺憾。從這一點看,江西高安華林造紙作坊遺址發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古代不同時期使用不同的原料造紙。華林造紙遺址是以竹子為原料的作坊遺址,而遺址所在的周嶺周圍的丘陵上遍生毛竹,原材料是充分的。
造紙的三大工序中,關鍵環節是抄造工序,華林造紙作坊遺址內,在抄紙池旁發現了紙藥鍋的灶,應當是了不起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