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普賢觀行法門》,佛教著述。唐法藏撰。一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嚴經普賢觀行法門
- 性質:佛教著述
- 作者:法藏
- 卷本:一卷
《華嚴經普賢觀行法門》,佛教著述。唐法藏撰。一卷。
《華嚴經普賢觀行法門》,佛教著述。唐法藏撰。一卷。內容簡介依據《華嚴經》,各分十門講“普賢觀”和“普賢行”,前者是觀想思考的義理,後者是具體的修行內容。“普賢觀”分十門:(1)“會相歸性門”,指“觀一切法自性皆空”,根據...
本經系如來成道後之第二個七日,於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上位菩薩所宣說之自內證法門,此一華嚴經教乃教法中之根本法輪,故稱‘稱性本教’。又因本教法屬頓教法門,故亦稱初頓華嚴。內容記述佛陀之因行果德,開顯出重重無盡、事事...
《白話佛學文化小經典: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是2012年團結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黃智海居士。本書主要對佛學文化進行了詳細介紹。內容簡介 佛法普遍於法界,佛性普具於有情,眾生皆可成佛,諸佛皆有淨土。一切大乘佛法,都是嚴淨佛土之...
「普賢法門」是代表實踐圓滿的法門,華嚴經說: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吾人須瞭解:「說一丈,不如行一尺」、「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亦即「實踐」才是成就究竟圓滿智慧的法門,也就是將孝敬、慈悲、智慧套用在日常生活...
在《華嚴經》里,普賢菩薩勸人廣修十大行願,此即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回向等十項。普賢菩薩以此十願為眾生成就如來功德的主要法門。相傳普賢菩薩的說法...
東晉時,印僧佛陀跋陀羅在揚州道場寺譯《華嚴經》,以及其他諸師的講傳疏解。唐杜順和尚(傳系文殊菩薩轉世)悟入華嚴法界,始倡華嚴宗。著有《法界觀》,《五教止觀》,發揚華嚴法門。初傳智儼,作《華嚴經搜玄記》十卷,發明十...
(二十九)第二十八參詣正趣菩薩 (三十)第二十九參詣大天神 (三十一)第三十參詣安住地神 (三十二)第三十一參詣婆珊婆演底主夜神 (三十三)第三十二參詣普德淨光主夜神 ……五 《四十華嚴·普賢菩薩行願品》
也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簡稱為《普賢行願品》,或稱為《四十華嚴》。大方廣佛華嚴經(40卷)〖唐 般若譯〗此經第一譯六十卷本,它的梵文原本三萬六千偈,是...
普賢之名始出於三曼陀羅菩薩經,後廣見諸經而成普遍之信仰。據《法華經●普賢勸發品》載,普賢菩薩乘六牙白象,守護法華之行者。台宗二百題卷十立有相,普賢論題,依禮懺誦經之有相行,達成感見普賢之旨。又《華嚴經●普賢行願...
《華嚴》一經,王於三藏,末後歸宗,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回嚮往生西方,普勸善財及華藏海眾,一致進行,求生西方,以期圓滿佛果。此之法門,何敢視作小乘?況善財已證等覺,海會悉證法身,彼尚求生,我何人斯(耳),不屑修習?豈...
1卷、《修華嚴奧旨妄盡還原觀》1卷、《華嚴經普賢觀行法門》1卷、《密嚴經疏》4卷、《般若心經略疏》1卷、《入楞伽心玄義》1卷、《大乘起信論義記》5卷、《大乘起信論別論》1卷、《法界無差別論疏》1卷、《華嚴經傳記》...
學佛者的基本信念———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 附:心聞洞十方,當然獲圓通 附錄一 普賢菩薩行願及修行法門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 楞嚴...
文殊為法身妙慧,普賢為萬行威德故,體用自在名之為佛。”即《華嚴》就是以文殊的智慧、運用普賢行來證人法界,成就佛果。並在《新華嚴經論》、《決疑論》等著述中對三聖一體的佛菩薩關係作了論述,茲將《新華嚴經論》中摘幾例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