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地區外來物種福壽螺的入侵機制及防控策略研究

華南地區外來物種福壽螺的入侵機制及防控策略研究

《華南地區外來物種福壽螺的入侵機制及防控策略研究》是依託華南農業大學,由章家恩擔任項目負責人的聯合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南地區外來物種福壽螺的入侵機制及防控策略研究
  • 項目類別:聯合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章家恩
  • 依託單位:華南農業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作為世界100種惡性外來入侵物種之一,並被我國國家環保部列入首批入侵我國的16種外來物種黑名單的福壽螺,自上世紀80年代首次引入廣東以後,由於多方面的原因,近年來,已在整個華南地區乃至長江以南地區擴展蔓延,對水稻等水生生物和水生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危害。然而,目前,國內外對福壽螺的入侵機制及區域防控技術策略還缺少研究,使得當前對福壽螺的控制存在極大的盲目性和無為性。正是基於這個目的,本項目擬通過華南地區大範圍採樣、田間試驗以及室內模擬等手段,運用種群生態學、分子生態學以及農業生態學等方法對華南地區不同生境福壽螺的遺傳分化與生態型分布、生境適應性與耐性、與本地螺的生存競爭機制、對本地非專性天敵的防禦機制,以及高效的田間防控策略進行全面而系統的研究,旨在回答在我國福壽螺在華南地區入侵擴展的內在規律,並建立一套有效的防控策略,進而為福壽螺的生態控制和綜合防治及其暴發危害的預測預警提供科學依據。

結題摘要

本項目針對重大外來入侵生物福壽螺在我國南方10多個省市暴發成災的現實問題,圍繞福壽螺在我國南方地區的入侵分布、發生危害、地理種群分化、入侵機制及其生態環境影響和繼續向北擴散的生態風險,以及高效防控福壽螺的環境友好型技術模式與策略開展了全面而系統的研究。結果表明,福壽螺對水體的酸鹼性、溶氧含量、鹽度、溫度、光照、乾旱、飢餓、農藥與重金屬污染、天敵等環境脅迫因子及複合生境條件具有很強的耐性和生態適應性,且經過30多年的入侵已形成了不同地理種群的生態分化;摸清了福壽螺的耐酸鹼、耐低溫、耐高溫、耐鹽、耐低氧、耐旱、耐飢餓、耐污染以及對本地田螺的競爭優勢、對天敵的防禦等相關規律,系統回答了福壽螺實現成功入侵和擴散蔓延的內在機制;並進一步揭示了福壽螺種群具有雌性生存優勢進而維持較高的雌雄比,以實現其種群快速繁殖與入侵擴張的重要策略;研究提出了福壽螺存在繼續向我國長江以北地區以及河口或沿海灘涂等鹹淡水生境擴散,並加重危害水稻生產和本地水生生物多樣性的生態風險。同時,圍繞福壽螺的環境友好型防控問題,建立了稻田養鴨、養魚(及其他水生動物)控螺、雙季稻田冬種旱作控螺、煙稻輪作控螺、稻萍共作替代控螺等一系列技術模式;揭示了通過向稻田引入天敵生物(如鴨、魚等)使福壽螺種群年齡結構趨向“老齡化”,並干擾福壽螺取食與交配等行為的重要機制;揭示了通過水位調控,干擾福壽螺移動、取食、交配與產卵行為及其空間分布,進而減少福壽螺對水稻秧苗危害的相關機制;揭示了冬季水旱輪作生產模式通過干擾福壽螺的越冬環境、越冬行為以及機械損傷,進而壓低福壽螺越冬基數和次年發生量的作用機制;揭示了煙稻輪作系統中綜合利用水旱輪作以及菸葉殘留秸稈還田後釋放菸鹼等化學物質對福壽螺產生毒殺效應的作用機制;揭示了稻萍等間套作系統中,利用稻田中放養浮萍等作為“陷阱植物”來誘集福壽螺取食浮萍,即通過替代取食進而減少福壽螺對水稻危害的作用機制。另外,本項目還研發了利用福壽螺肉作為魚粉替代飼料、利用富含類胡蘿蔔素的福壽螺卵開發觀賞魚著色劑、利用螺殼粉去除水體中重金屬鎘等環境友好型技術,為“以用促控”的福壽螺防治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本項目有關福壽螺的入侵機制、發生風險和環境友好型綜合防控技術模式與策略的研究成果,可為建立福壽螺發生危害與入侵擴張風險的預測預警,以及高效環境友好型防控與可持續利用體系提供科學依據和實踐參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