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 草本,高30-60厘米,莖自基部分枝,具白色卷伏毛。根粗壯,木質,長5-15厘米,粗可達2厘米,表面棕褐色,裡面黃色。
基生葉 簇生,莖生葉對生。連葉柄長10-15厘米;葉片卵狀披針形或窄卵形至橢圓形,先端急尖或鈍,有疏鈍鋸齒或淺裂片,偶成深裂,長2.5-7厘米,寬1.5-2厘米,基部楔形,兩面疏生白色柔毛,下面較密,老時近光滑。
總
花梗 長15-30厘米,上面具淺縱溝,密生白色捲曲伏柔毛,近花序處最密;頭狀花序在莖上部成三出聚傘狀,花時扁球形,直徑2.5-4厘米(連邊緣輻射花);總苞苞片10-14片,披針形,長5-10毫米,寬1-1.5毫米,具3脈,先端漸尖,基部寬,外面及邊緣密生短柔毛;花托苞片披針形,長3.5毫米,具不明顯的3脈,被短柔毛;小總苞果方柱狀,具8條肋,肋上生白色長柔毛,長2.5-3毫米(不連冠部),頂端具8窩孔,膜質冠直伸,白色或紫色,邊緣牙齒狀,長約1.2毫米,具16-19條棕褐色脈,脈上疏生短柔毛;萼5裂,剛毛狀,果長2-2.5厘米,基部五角星狀,棕褐色,上面疏生白色短柔毛;邊花
花冠 二唇形,藍紫色,筒部長6-7毫米,外面密生白色短柔毛,裂片5,不等大,上唇2裂片較短,長3-4毫米,下唇3裂,中裂片最長達1厘米,倒卵狀長圓形,側裂片長約5毫米;中央花筒狀,筒部長約2毫米,裂片5,近等長,長約1毫米;雄蕊4,花開時伸出花冠筒外,
花葯 長圓形,紫色,長2毫米;花柱細長,伸出花外,柱頭頭狀,下位子房包藏在小總苞內。瘦果橢圓形,長約2毫米。頭花在結果時徑約1厘米,卵形或卵狀橢圓形,果脫落時花托成長圓棒狀,長約1.3厘米。花期7-8月,果熟8-9月。
主要變種 大花藍盆花 (
Scabiosa tschiliensis Grun. var.
superba (Grun.) S. Y. He)該變種和原變種的主要區別在於植株較低矮,高10-16厘米;頭狀花序大,直徑5-7厘米;總苞苞片長達2.8厘米,寬3毫米;小總苞長4毫米,方柱狀,具8條肋,肋上具白色長柔毛,膜質冠長2毫米;萼刺剛毛長達3毫米。分布於中國河北北部(小五台山、西靈山)、北京百花山和東靈山、山西北部(五台山)。生長在高山山頂草甸,海拔1600-3200米。
生長環境 華北藍盆花常見於乾燥質地、砂丘、乾山坡上。北京各山區均有,生長在海拔至山地路邊向陽處及亞高山中草甸。其主要生長在海拔300-1500米山坡草地或荒坡上。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東部、寧夏南部(
固原 )。
繁殖方法 華北藍盆花以種子繁殖為主,亦可進行分根繁殖。種子成熟後若條件適宜即可萌發,根繁殖宜在春季萌動前或秋季枯萎後的休眠期進行。 華北藍盆花是蟲媒異花傳粉植物,種子屬於子葉出土型,其種皮透性較差,種子萌發的最適溫為25℃,對光需求敏感,出苗不整齊,生長勢較弱,為鬚根系。
也可用組培方式進行組培再生繁殖,以華北藍盆花無菌苗的葉片及葉柄為外植體,建立其無性繁殖體系。結果表明,葉片外植體為誘導不定芽的適宜外植體,其不定芽誘導的適宜培養基為MS+4.0 毫克/升,不定芽生根的最適培養基為MS+2.0 毫克/升,幼苗移栽成活率可達70%以上。
主要價值 觀賞 華北藍盆花花形奇特,花朵大,花期長,有著和菊花一樣的頭狀花序。開花的時候,最外頭一圈先開,然後依次開向中間,直到全部開放。華北藍盆花花色一般為藍紫色或略帶粉色,在高山的草甸上十分引人注目。
藥用 華北藍盆花多為野生藥用植物,蒙藥名為陶森-陶日莫,入藥部分為窄葉藍盆花和華北藍盆花的乾燥花序。《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品標準》中規定窄葉藍貧花和華北藍盆花均作為正品藥用。有甘、澀、鈍、燥、膩、重、涼等性味;清熱、清“協日"瀉火之功能;蒙藥主要用於治肺熱、肝熱、咽喉熱等病。經研究,藍盆花主要有解熱、抗炎、抗氧化、保護心血管系統、鎮靜、保護腎臟、增強免疫功能、抑胰脂肪酶等藥理作用。目前的研究表明藍盆花有效成分有:糖、皂苷、鞣質、生物鹼、黃酮類、酚類、有機酸、強心苷、甾體或三萜、胺基酸、多肽、蛋白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