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人的下一代被稱為華二代。其中出生在美國的華二代被稱為ABC(America Born Chinese),即美國出生的華人。
而在法媒語境中的“華二代”,是指在1970年至1980年間移民到法國的中國人的子女,大部分華二代都是矛盾的集合體,他們在融入法國社會的同時,也接受來自中國文化及親職教育方式,他們是在文化衝突中成長起來的一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二代
- 外文名:America Born Chinese
- 解釋:美國出生的華人
教育,就業,法國,美國,行為,觀念,融入,
教育
2012年秋季,美國舊金山校區的高考成績數據顯示,2052名華裔學生參與了數學科考試,及格率達到95%,略高於排名第二的白人學生的93%,遠遠高於其他族裔。另外,2074名參與英文閱讀和書寫考試的華裔學生中,84%取得了及格資格,在所有族裔中排名第三。
華人對教育的重視遠遠高於普通美國家庭。美國人將家庭過半收入用於買房、交通,而華人將家庭一半以上收入用於子女教育,高出普通美國人家庭17倍。
很多第一代移民移居來美,最大的心愿是給孩子提供一個更好的教育和生活的環境,最大的希望是孩子將來可以考上名校,畢業後當醫生和律師。這也造成華裔家長一味看重孩子在校成績,看重孩子將來在哪裡就業。華裔大學生成績優異、就業良好也是必然結果。
就業
法國
以法國的華二代為例,他們在長大成年後,多從事律師、工程師等職業,或是進入公司管理層。還有一些人繼承父業,開餐館或做買賣。
據統計,至少27%的華二代成為管理人員,而法國人只有14%能做到。此外,48%的華二代都能拿到高等教育文憑,在其他人群中,該比例僅為33%。
美國
從全美華人整體就業狀況看,華人就業有兩極分化現象,華人中有57.2%的人從事管理、軟體開發、會計等高級“白領”工作,這一比例遠高於美國的平均值32.4%。剩下的華人在從事廚師、服務員、收銀員、紡織工人等低收入“藍領”工作,這些低收入的“藍領”父母會把希望寄托在他們的孩子身上,希望他們努力讀書,改變命運,將來從事“白領”工作。
很多在美國生活的華人都會描述他們渴望的“中產”生活滿意的薪水、城中的公寓、鄉間的別墅、每年的度假。只有找一份體面穩定、收入不菲的工作,才能滿足他們最大的願望。
行為
很多華裔大學生被美國同學稱為“書呆子”,他們從小一味讀書,不夠獨立,不參加社會實踐,沒有團隊精神,不關心政治。
美國學生一走進大學校門,就要開始獨立生活,租房、洗衣、做飯,樣樣都要自己解決,還有很多大學生已經不向家裡要錢,學費靠貸款,生活費靠打工。一些家境較好的華裔大學生為了取得好成績,一進大學便埋頭苦讀,保持教室、圖書館、宿舍行走路線。他們一般不參加社會活動,生怕浪費學習時間,畢業後找一份好工作是他們的願望。
觀念
在華二代中,有一種孝文化,這源於儒家學說。傳統上,中國人從不違逆長輩。很多華二代在3歲前都是由祖父母撫養,之後再到法國學校學習,而他們的祖父母說中文。因此,華二代會在兩種文化間搖擺。他們受的教育具有雙重性和互補性。
在華二代中,跨國婚姻並不常見。如果將一個法國人置於一個中國籍家庭,他很難適應。但對於所有群體來說,同化是一步步、一代代進行的。
融入
大部分華二代都是矛盾的集合體。很多華二代開始不承認自己是中國籍,但他們一般無法接受外界對華人群體生活方式及中國的批評,他們認為他們的祖籍國是一個大國。
2012年11月11日,法國《巴黎人報》專號關於所謂在法華人“黑幫”的報導,華人認為此報導有悖事實,他們集體《巴黎人報》報社前舉行示威,抗議法國媒體“排擠、譴責華人群體”。其中,作為法國“華二代”代表的法國華人青年協會(AJCF)對媒體發難進行了反擊,他們抗議法國社會對華人的歧視,並試圖從其中解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