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戒研究

菩薩戒研究

《菩薩戒研究》是彭瑞花創作的宗教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8年12月。

該書通過對菩薩戒的起源、形成、內容、發展、流傳進行系統的考證、梳理、分析,提出了創新性的學術觀點,菩薩戒起源於印度大乘佛教,早於小乘戒律傳入中國,形成了梵網系、瑜伽系、優婆塞系和密教菩薩戒,以梵網系菩薩戒最為流行,並發展成為與小乘戒律並行流傳的戒律體系。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菩薩戒研究
  • 作者:彭瑞花
  • 類別:宗教學著作
  • 字數:320千字
  • 首版時間:2018年12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分析整理經錄中著錄的與菩薩戒有關的經典,從著錄中分析菩薩戒的傳入、發展、演變,研究其戒律思想;研究石窟造像中的經變畫和戒律畫,挖掘圖像資料中所反映的戒律思想和佛教思想,以及不同歷史時期中的佛教發展特點;分析菩薩戒在佛教發展歷史中的演變軌跡和特點,並橫向比較菩薩戒與小乘戒律的異同,探究兩者之間的關係;研究菩薩戒思潮產生的歷史原因和背景,菩薩戒內在的發展邏輯和蘊含的宗教思想;研究菩薩戒在中國內地和敦煌地區的流傳,菩薩戒向韓國、日本的輸出,揭示了菩薩戒在敦煌地區的流傳特點及其對日本佛教發展的深遠影響。

作品目錄

第一章 菩薩戒的形成
第二章 菩薩戒在中國的早期傳譯
第三章 菩薩戒的體系
第四章 菩薩戒在中國的流傳
第五章 菩薩戒向日本、韓國的傳播

創作背景

戒律是佛教的重要內容,菩薩戒是大乘佛教發展的產物,集中體現了大乘佛教的積極入世、普度眾生等思想主旨,突破了小乘戒律的束縛,取得了獨立發展的地位,在佛教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研究菩薩戒,不僅是梳理菩薩戒自身理論體系的需要,對於研究佛教戒律、大乘佛教的發展、佛教文獻研究、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當代中國內外學術界對於佛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經和論,對於戒律的關注程度低。在僅有的為數不多的戒律研究成果中,也主要集中在小乘戒律的研究,關於大乘菩薩戒的研究則少之又少,這與中國佛教歷來以大乘為主體的情形是不符的。基於此,《菩薩戒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傳統觀點認為,菩薩戒包括梵網系菩薩戒和瑜伽系菩薩戒,該書的創新之處在於將菩薩戒分為四大體系,在傳統的梵網系、瑜伽系基礎上,將優婆塞系、密教菩薩戒一併納入,分為梵網系、瑜伽系、優婆塞系和密教菩薩戒四大體系。梵網系菩薩戒以《梵網經》《菩薩瓔珞本業經》為代表,是四大體系中流行最廣泛的一系。瑜伽系菩薩戒以《菩薩地持經》《瑜伽師地論》等為代表,是最忠實於印度傳統的一系,但不及梵網系菩薩戒流行廣泛。優婆塞系菩薩戒以《優婆塞戒經》《優婆塞五戒威儀經》為代表,僅適用於在家菩薩,強調梯級受戒,是最難受持的一系。密教菩薩戒在原始密教時期、早期密教時期、中期密教時期和晚期密教時期分別形成不同的戒律體系,但從本質上仍屬於菩薩戒。
該書認為,菩薩戒不同於聲聞戒,沒有律藏,內容散見於大乘經典中。其文本形式有三種,一是經戒一體,在經文中闡述菩薩應受的戒律;二是經中列有戒品,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三是獨立的菩薩戒經。菩薩戒傳入中國後,有關經典為經錄所著錄,《出三藏記集》雖著錄大量菩薩戒經典,但未將其單獨分類,隋唐時期的經錄開始將大小乘戒律經典分類著錄,菩薩戒經典擁有了與小乘戒律經典並列的地位,並對新出現的經典不斷予以補錄,可見菩薩戒地位的逐步提升。菩薩戒之所以在聲聞戒之前傳譯中國並流傳,在於中國早期以居士佛教為主流,帝王貴族是受菩薩戒的主體,他們對菩薩戒的信奉和支持促進了菩薩戒的興盛。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菩薩戒研究》
2018年12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03-3284-2

作者簡介

彭瑞花,1980年2月生,山東青島人,現為西北政法大學民族宗教研究院副教授、宗教問題研究所所長。2012年至2015年,在陝西師範大學宗教研究中心師從呂建福教授學習宗教學,佛教方向,獲哲學博士學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