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島,原名石臼坨,它位於大清河口處,南北長3公里,東西約0.8公里,總面積2.4平方公里,據《樂亭縣誌》載:唐太宗東征經此駐蹕十九日,因名十九坨。又記:環島沙阜隆起,中凹似石臼,因此得名石臼坨。原石臼坨這個旅遊聖地為啥改名叫菩提島呢?據史料記載,樂亭全境人俗稱有七十二坨,這些凡是以“坨”命名的村子,都是因地勢較高而建的村落。但是用“坨”字來命名華北第一大島,顯然寓意狹小,名實不符,因石臼坨遍生菩提樹,原來就是佛教聖地,菩提二字又有佛教最高境界這一內涵,所以把原來的石臼坨就易名為菩提島。
時逢盛夏,樂亭海上三島遊人如織,而三島之中最能吸引遊客的當屬華北第一大島——菩提島。菩提島的引人之處不僅因其島上奇花、奇草、奇木雜生、自然植被繁茂、生態野趣十足,更因其島佛跡頗多、佛事久遠、佛人神奇。其中法本和尚的傳奇故事、創業精神和濟世義舉更是吸引著批批遊客慕名而至。
菩提島因野生動植物繁多而神奇。據考查,島土生長各種植物229種,自然植被覆蓋率達93%;生活的野生動物40餘種,常年生存或季節性活動的鳥類達408種,其中僅國家一、二級保護鳥類就達68種之多。其物種之豐富,自然植被之完整,在我國北方漁島中實屬罕見,故有“孤懸於海上的天然野生動植物園”之稱。
喧鳥覆春州,雜英滿芳甸。登臨此島,野情野趣撲面而來,使人頓感心境開闊,融入自然。在這裡不僅能聆聽到大海潮漲潮落的喧囂、鳥兒跳躍翱翔的爭鳴,更有那奇花、奇草、奇木映入眼帘。掘地為井且水質甘甜帶有幾分神秘;一日穿三霞、三日同爭輝更是海上日出的奇妙景觀;幾百株佛家樹——菩提樹根植孤嶼,聚攏摟抱,樹幹斜逸,葉冠蔽日,更為孤島增添了幾分神秘、幾分神奇。叢生的草木、遍島的野果、古樸的景致、天然的畫卷構成了極富韻味的石臼坨。難怪前清學者黃佾面對美景,情溢於筆,欣然做《石臼坨賦》歌詠道: “……秋濤洶洶,春水溶溶,夜月沉碧,朝曦浴紅。賈舶漁舟,出沒乎其外,琳宮梵宇羅列其中。泉既甘而覺爽,村亦古而堪風。……論石臼坨之勝概,糜筆舌而能窮。”
這裡的“琳宮梵宇”就是石臼坨島上的寺廟建築,而這正是石臼坨最誘人的人文景觀。時到今日,也正是這些湮沒於叢草雜樹之間的斷垣殘碑,為海島平添了幾多佛光古氣。 追溯石臼坨的佛教淵源,當始於明朝萬曆年間的朝陽庵。朝陽庵為佛教一支臨濟宗顯光上人所建。1796年,由其八代傳人智元禪師重修,修葺未果。智元身先寂,其徒慧辰繼其衣缽,儘其所有,以終其志,1838年重修工程完工。朝陽庵一度香火鼎盛。傳至靜安,則又陷於頹廢,光緒十年(1884年)已是僅存舊基。 歲月無終,興廢有時。光緒十一年荒涼的石臼坨、破敗的朝陽庵迎來了一位後來足以與石臼坨齊名的僧人——法本和尚。
據知情者介紹,法本原名郭醇誠,又名郭發,天津寧河人。清鹹豐7年,19歲的郭醇誠逃婚到京北紅螺山古台寺受戒出家,成為曹洞宗正宗傳人,法名法本。之後幾經輾轉到石臼坨,認靜安為異宗師,代為主持,並著手籌建新寺院。
從光緒十五年開始,法本和尚帶領僧眾對石臼坨進行了一場規模空前的大開發。他除日常外出忙於布施募化外,一有時間,便親自率領僧徒墾荒耕種,栽樹種穀。為了更多地籌集資金,法本動用募集資金先後排成了名為大木魚、二木魚、三木魚三條負載千石糧食的大船,“就海築海,操舟遠賈”,並且在大清河口一帶開商號,興航運,往來於本地和天津、山東、東北之間,通暢物流,獲利頗豐。一時間,大清河口、石臼坨前,商貿繁忙,蕭疏不見。被譽為京東第一才子的史夢蘭有詩為證:
糧艘商舶聚叢叢,
十九坨前水路通。
斥鹵無須問豐歉,
全家溫飽仗關東。
累年積蓄,有了建設資金。法本擇吉日開工,大興土木。從千里之外的東北採購到上等木材,由北山籌集“高逾尋丈,圍皆合抱”的巨大石材。千里漫途,道路崎嶇,在運輸條件極差的情況下,法本大師督率僧眾,不懼酷暑嚴寒,雪雨風霜,歷時十餘年,行程千萬里,全憑人畜推、拉、牽、拽,將大批建材運抵海島,矢志建寺。
據說,法本和尚梵行高潔,慈悲為懷。宣統二年(1910年)春,時值青黃不接,樂亭沿海發生了嚴重饑荒,餓殍遍野,目不忍睹。法本大師從建寺資金中,抽出制錢三千緡,運來高梁米三百二十石賑濟災民,使數以千計的沿海饑民渡過饑饉,得以活命。近百年後的今天,在樂亭沿海一帶,仍然傳誦著法本燃指化緣、賑濟災民的義舉。
歷經27個年頭的晝夜施工,眼看寺院已呈規模,法本大師不幸於民國六年(1917年)圓寂。他的弟子真空,繼其遺志又經過17年艱辛的後繼工程,一座宏偉壯觀的“潮音寺”終於建成了。據史書記載,當時的潮音寺共建有佛殿三層。前殿三間為金剛殿。飛檐拱壁,橫懸“大海潮音”四字匾額。山門兩旁楹柱書有京東第一才子史夢蘭三子史履晉所題長幅楹聯,其文為:
佛法本無邊,怒目低眉,渡娑婆眾生,苦惱胥成極樂界;菩提應不住,白蓮青石,看海天萬頃,莊嚴滿布祗陀園。
第二層為天王殿。全殿呈亭子狀,又名轉角寺。殿內佛像莊嚴,彩繪精細,栩栩如生,門前楹聯題為:
涌座太平洋,澤普五洲功德水;
現身共和國,光垂萬劫吉祥雲。
第三層為後殿五楹。是現存較完整的建築,楹柱上鐫刻著四幅對聯:
一、孤嶼千年,到此西方開樂國,
一燈萬里,從今東法接寰瀛。
二、海島孤懸,長老安禪制蛇蝮,
河舟四集,菩提說法到魚龍。
三、背指灤河,羅漢千身即定月,
前臨冥海,達摩一葉渡慈波。
四、地是舊蓮塘,放出如來花十丈,
天臨孤竹國,化成般若翠千尋。
佛語禪景,更顯佛寺靈光;雕樑畫棟,足鑒僧眾誠心。
據史料記載:清末民初,石臼坨因潮音寺而名盛,潮音寺又依其恢弘的建築、精良的工藝、栩栩如生的佛像造型,以及歷代文人墨客的楹聯詞賦而聞名京東。暮鼓晨鐘響,遊人香火盛,是為佛事勝地,人間仙境。
歲月流轉,萬象更替。解放後隨著最後一批僧人的還俗,潮音寺逐漸失去了往日的喧囂,然而,孤懸海中的石臼坨卻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優良的天然植被、罕見的自然風光,以及豐富的人文景觀,吸引著人們的目光和腳步。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石臼坨這一寶貴的旅遊資源得以重視和開發。1985年,樂亭縣政府發布了關於“保護和管理石臼坨、月坨等沿海島嶼自然風景區的暫行規定”。同時,投資40多萬元,修建靠船碼頭,購置遊艇,為遊人上島提供便利。1990年,百臼坨叉被確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