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豆白粉病

菜豆白粉病

菜豆白粉病是由菜豆單囊殼引起的、發生在菜豆的病害,主要為害葉片。菌絲體生於葉兩面、葉柄和莖上,一般子囊果成熟時,菌絲體才逐漸消失。發病初期,葉片上先產生圓形粉狀白粉斑,然後融合成粉狀斑。嚴重時布滿全葉,導致葉片枯死或脫落。

菜豆白粉病一般在溫暖多濕且日夜溫差大的天氣條件下容易發生,但由於病菌耐旱力特強,高溫乾旱的天氣亦可侵染致病。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乾旱少雨植株往往生長不良,抗病力弱,分生孢子仍可萌發侵入,尤其是乾、濕交替利於該病擴展,發病重。

菜豆白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選用抗菜豆白粉病品種;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殘體,集中深埋或燒毀;採用配方施肥技術,加強管理,提高抗病力;發病初期噴灑合適的化學藥劑進行防治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菜豆白粉病
  • 外文名:Bean powdery mildew
  • 病原:菜豆單囊殼
  • 為害作物:菜豆
  • 為害部位:葉片、蔓梢及莢果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菜豆白粉病病原為菜豆單囊殼(學名:Sphaerotheca astragali Junell var. phaseoli Z. Y. Zhao),屬子囊菌門真菌。子囊果散生至聚生,褐色,呈球形或近球形,直徑65~100微米,壁細胞呈不規則多角形,直徑12.5~35微米。附屬絲5~7根,絲狀,彎曲,長度為子囊果直徑的0.7~2.8倍,上下近等粗,有隔膜。子囊1個,大多呈橢圓形、長橢圓形,個別呈球形,少數有短柄,大小(62.5~80)微米×(50~65)微米。子囊孢子6~8個,大多呈卵形、橢圓形,少數呈球形,大小(15~19)微米×(9~15)微米。

為害症狀

菜豆白粉病主要為害菜豆的葉片,嚴重時也可為害蔓梢及莢果。發病初期,葉片現點狀白色霉斑,霉斑很快發展為白色粉斑,並連合為粉斑塊,甚至覆蓋整個葉片,終致葉片變黃乾枯(枯死或脫落)。早發病的蔓梢及莢果除被白粉斑所覆蓋外,呈扭曲畸形。莖莢受害,莖幹縮、枯黃,莢也乾縮變小。最後病斑上出現小黑點,即閉囊殼。
菜豆白粉病
菜豆白粉病

侵染循環

越冬與初侵染源:病原以閉囊殼在土表病殘體上越冬,翌年春,條件適宜時產生子囊孢子進行初侵染。在中國廣東,病菌以分生孢子藉助氣流傳播在田問豆科作物上輾轉危害,並無明顯越冬期。
傳播特點:發病後病部產生分生孢子,靠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

流行規律

潮濕、多雨或田間積水,植株生長茂密易發病。乾旱少雨植株往往生長不良,抗病力弱,分生孢子仍可萌發侵入,尤其是乾、濕交替利於該病擴展,發病重。保護地日暖夜涼溫差大,濕度高,易結露,易發病。

防治方法

  • 選用抗菜豆白粉病品種(選育和選用抗耐病高產良種),如優勝者。
  • 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殘體,集中深埋或燒毀。
  • 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機肥,採用配方施肥技術,加強管理,提高抗病力。
  • 發病初期噴灑2%武夷菌素200倍液或10%施寶靈膠懸劑1000倍液、60%防霉寶2號水溶性粉劑1000倍液、30%鹼式硫酸銅懸浮劑300~4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6%樂必耕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12.5%速保利可濕性粉劑2000~2500倍液、25%敵力脫乳油4000倍液、40%福星乳油9000倍液。採收前7天停止用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