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為害葉鞘、葉片和果穗。葉鞘染病莖部出現暗綠色水漬狀小斑點,擴展後形成橢圓形雲紋狀斑,邊緣褐色,中間淺褐色至灰白色,濕度大時呈水漬狀灰綠色,半透明,後病斑融合成大片,不規則的雲紋,由下向上擴展,致葉片枯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菜用玉米紋枯病
- 症狀:主要為害葉鞘、葉片和果穗
- 病原:立枯絲核菌
- 傳播途徑:菌絲和菌核
症狀,病原,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防治方法,
症狀
主要為害葉鞘、葉片和果穗。葉鞘染病莖部出現暗綠色水漬狀小斑點,擴展後形成橢圓形雲紋狀斑,邊緣褐色,中間淺褐色至灰白色,濕度大時呈水漬狀灰綠色,半透明,後病斑融合成大片,不規則的雲紋,由下向上擴展,致葉片枯死。
病原
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稱立枯絲核菌AG~1l A菌絲融合群,屬半知菌類真菌。有性態為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Donk稱瓜亡革菌。我國各地引致玉米紋枯病的立枯絲核菌中,菌絲融合群種類和致病性不同。華北地區立枯絲核菌中的AG—1I A,AG—1I B,AG3,AG5四個菌絲融合群都能侵染玉米,其中AG—1I A是主要類群,而西南地區廣泛分布的AG—4和AG—lI A兩個菌絲融合群,其中AG—4對玉米幼苗的致病力大於AG~1I A,而AG—lI A對玉米成株的致病力大於AG—4。各地引起玉米紋枯病典型症狀的是立枯絲核菌AG—1I A菌絲融合群。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和菌核在病殘體上或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末夏初溫濕度適宜時,由菌核上產生菌絲侵入寄主,後在植株上長出氣生菌絲,在病組織附近不斷擴展。立枯絲核菌AG—1I A、AG—4對玉米侵染過程分三個階段:一是菌絲體在玉米表面生長並產生侵入結構,接種後6天菌絲體沿表皮細胞連線處縱向擴展,隨即縱橫斜向分枝,菌絲體頂端變粗,生出側枝纏繞成團,緊貼寄主組織表面形成侵染墊和附著胞。電鏡觀察發現附著胞菌絲直接穿透寄主的表皮及從氣孔侵入,後在玉米組織里擴展;接種後12天在下位葉鞘細胞中發現菌絲,有的細胞幾乎全被菌絲充滿,有的穿透細胞壁進入相鄰細胞,致寄主細胞原生質顆粒化,最後崩解死亡;接種後16天,AG—lI A從玉米的氣孔中伸出成叢新菌絲,玉米苞葉出現水漬斑。24天后AG—4苞葉和下位葉鞘也出現病症。在田間的再侵染是通過接觸傳染到鄰近植株上進行重複侵染。氮肥過多,種植過密易發病,濕度大或連陰雨發病重。發病關鍵期是玉米性器官形成至灌漿充實期,苗期及衰老後發生較輕,該病在江蘇主要是AG—l菌絲融合群,於6月中旬至7月中旬發生,發生期30—40天,早熟品種比中熟品種提早5天左右。
防治方法
(1)針對當地主要菌絲融合群進行育種。(2)實行輪作,雨後及時排除積水,降低田間濕度清除病葉、雜草。(3)用浸種靈按種子重量的0.02%拌種後堆悶24~48小時。(4)施用日本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採用配方施肥技術防止氮肥過多、施用時間過遲。(5)發病初期(6月中旬至7月中下旬)667平方米用稻腳青50克或稻寧100克對水100kg,或50%退菌特75克對水125kg,噴在植株下部,也可選用1%井岡黴毒0.5kg對水200kg或50%甲基硫菌靈·硫磺懸浮劑800倍液、7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6)可以試用95%綠亨1號精品3000倍液或80%綠亨2號(多·福·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