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清燥湯(醫宗金鑒)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菊花清燥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醫宗金鑒》卷六十八。具有清火解毒,養血潤燥之功效。主治石榴疽,腫。症見色紅腫,堅硬疼痛,破翻如瘤,寒熱如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菊花清燥湯《醫宗金鑒》
  • 出處:《醫宗金鑒》卷六十八
  • 功用:清火解毒,養血潤燥
  • 主治:石榴疽,{腫
歌訣,組成,用法用量,運用,附註,文獻摘要,原方選錄,方論選錄,

歌訣

菊花清燥湯生地,知母芎歸地骨皮;柴苓甘草升麻等,犀角門冬白芍宜。

組成

甘菊花二錢(6g),當歸、生地、白芍(酒炒)、川芎、知母、貝母(去心,研)、地骨皮、麥冬(去心)各一錢(3g),柴胡、黃芩、升麻、犀角(鎊)、甘草(生)各五分(1.5g)。

用法用量

1、古代用量:加竹葉二十片,燈心二十寸,水二鐘,煎八分,食後溫服。
2、現代用量:以水300ml,煎至210ml,食後溫服。

運用

1、本方以色紅腫,堅硬疼痛,破翻如瘤,寒熱如瘧為辨證要點。

附註

此由柴胡六合湯加味而成。(《外科正宗》)

文獻摘要

原方選錄

1、《醫宗金鑒》:“‘石榴疽起肘尖上,粟皰根開堅腫疼,破翻如榴寒熱甚,三焦相火與濕凝。’初起時,宜內服蟾酥丸,次服菊花清燥湯;如熱勝煩躁者,宜急服護心散。外治:早期宜艾灸九壯,貼蟾酥並用萬應膏蓋之。紅腫處可敷貼沖和膏。破潰後,用菊花蕊煎湯洗之,次以菊花燒灰存性加輕粉少許外用。”
2、《醫宗金鑒》:“菊花清燥湯:處方為甘菊花、當歸、生地、白芍、川芎、知母、貝母、地骨皮、麥冬、柴胡、黃芩、升麻、犀角、甘草,主治石榴疽。證見色紅掀腫,堅硬疼痛,破翻如瘤,寒熱如瘧。”

方論選錄

1、《外科正宗》:“菊花清燥湯:治少陽相火與外濕相搏發為石榴疽,生於肘尖上一寸,初起黃粟小泡,根便開大,色紅堅硬,腫如覆碗,皮破泛出疊如榴子,令人寒戰,猶如重症方。菊花二錢,當歸、生地黃、白芍藥、川芎、知母、貝母,地骨皮、麥門冬各一錢,柴胡、黃芩、升麻、犀角、甘草各五分。加竹葉、燈芯各二十件,水煎,食後服。”
2、《外科正宗》:“菊花清燥湯:菊花二錢,當歸、生地黃、白芍藥、川芎、知母、貝母,地骨皮、麥門冬各一錢,柴胡、黃芩、升麻、犀角、甘草各五分。加竹葉、燈芯各二十件,水煎,食後服。治少陽相火與外濕相搏而致的石榴疽,生於肘尖上一寸,初起黃粟小泡,根便開大,色紅堅硬,腫如覆碗,皮破泛出疊如榴子,令人寒戰,猶如重症。”
3、《驗方新編下冊》:“菊花清燥湯:治三焦濕熱,肘尖生疽。菊花、炒芍、當歸、川芎、生地、知母、貝母、地骨皮(去心)、麥冬、柴胡、條芩各一錢,升麻、炒連、甘草各五分,燈心引,日二服。”
4、《外科正宗》:“菊花清燥湯:(菊花清燥湯生地,知母川歸熟地皮;柴芩甘草升麻等,犀角門冬白芍宜)。甘菊(二錢),川芎、當歸、知母、貝母、白芍、生地、麥門冬、地骨皮(各一錢),升麻、犀角、甘草、柴胡、黃芩(各五分)。水二盅,淡竹葉、燈心各二十件,煎八分,食後服。”
5、《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精華本》:“石榴疽:石榴疽者,乃少陽相火,與外濕煎搏而成。其患生在肘尖上一寸是也。初起一點黃色小泡,根便開大,紅堅硬,腫如復碗,皮破泛出,累累如榴子,令人寒戰,猶如重瘧。初起即灸九壯,內服蟾酥丸發汗,以解蘊毒,灸頂上,蟾酥餅貼之,膏蓋。腫處,金黃散敷之,內服菊花清燥湯,琥珀蠟礬丸。煩躁熱甚者,護心散,金液戊土丹。九日後,患上作膿稠黃,疼苦稍減,表里證退,飲食微進者,可保無虞,反此為逆。潰後元氣虛弱雜證相兼者,照癰疽調理法治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