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莫爾強度理論是指由莫爾(O.Mohr)提出的判斷材料剪下破壞的強度理論。莫爾強度理論是對最大剪應力的修正。莫爾於1900年提出了莫爾強度理論,認為材料發生破壞是由於
材料的某一面上剪應力達到一定的限度,而這個剪應力與材料本身性質和正應力在破壞面上所造成的摩擦阻力有關。即材料發生破壞除了取決於該點的剪應力,還與該點正應力相關。這是岩石力學中套用最廣泛的理論。
岩石沿某一面上的剪應力和該面上的正應力理論可表述為三部分:
1.表示材料上一點應力狀態的莫爾應力圓;
2.強度曲線;
3.將莫爾應力圓和強度曲線聯繫起來,建立莫爾強度準則。
基本思想
1.以(脆性材料、鑄鐵)實驗數據統計分析為基礎;
2.不考慮中間主應力對強度的影響;
3.由正應力和剪應力組合作用使產生破壞(受拉破壞、拉剪破壞、壓剪破壞)。
具體內容
莫爾強度理論認為,引起材料發生剪下破壞的主要原因是某一截面上的剪應力達到了極限值,但也和該截面上的正應力有關。如截面上存在壓應力,則與壓應力大小有關的材料內摩擦力將阻止截面的滑動;如截面上存在拉應力,則面將容易滑動。因此,剪下破壞不一定發生在剪應力最大的面上。
包絡線
當物體內某點的主應力已知時,所作的應力圓如在包絡線以內,則該點不會破壞;所作的應力如與包絡線相切,則材料發生破壞,切點就對應於破壞面。對於不同材料,包絡線的形狀不同。土體幾乎不能受拉,包絡線必然收縮在原點或受拉象限的很小范內,且根據試驗。其包絡線非常接近於直線。對於岩石,為了簡化計算,也可認為包絡線是直線。
特點
莫爾強度理論能較好地反映岩石、土和泥凝土等材料的強度特徵(如材料的抗拉能力遠小於抗壓能力),缺點是沒有考慮中間主應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