莨山唇柱苣苔

莨山唇柱苣苔

莨山唇柱苣苔(學名:Chirita langshanica W. T. Wang)是苦苣苔科唇柱苣苔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節間不明顯。基生葉對生;葉片萎狀卵形或近菱形,紙質,無棱,側脈明顯。聚傘花序,有花;花序梗被微柔毛;苞片離生,披針形或線形,花梗被微柔毛。花萼裂自基部;裂片等長,狹披針形線形,花冠略帶紫色,筒漏斗管狀,柱頭線形,9月開花。

分布於中國湖南南部。生長在海拔500米的陰面岩石的懸崖上。

莨山唇柱苣苔的葉呈特殊菱狀卵圓形,花為深粉紅至淺藍紫色,是較好的盆花和育種材料。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植物,無莖。根狀莖節間不明顯。基生葉,對生;葉柄(1-)8-9×7-9毫米;葉片萎狀卵形或近菱形,4.8-10×3.8-7厘米,紙質,正面具緊密,短或長的毛,無棱,背面被微柔毛,基部楔形,邊緣粗具牙齒,先端圓形到銳尖,基部脈5;側脈每側1-2條,明顯。
聚傘花序10-16花;花序梗16.5-17.5厘米,被微柔毛;苞片2,離生,披針形或線形,2-2.5×3-3.5毫米,被微柔毛,邊緣全緣,先端漸狹。花梗1.6-5厘米,具腺被微柔毛。花萼5,裂自基部;裂片等長,狹披針形線形,1.2-1.4×1-2毫米,被微柔毛,邊緣全緣,先端鑽形漸尖。花冠略帶紫色,約4.4厘米,外面疏生微柔毛,內面上唇之下的黃板塊上疏被短柔毛;筒漏斗管狀,約3×1厘米;上唇長9毫米;下唇長1.4厘米。花絲約1厘米,頂部具腺被微柔毛;花葯背面被短柔毛,長3毫米,被微柔毛;退化雄蕊2,長5毫米。雌蕊約2.9厘米,被微柔毛;子房約1.7厘米。柱頭線形,長3毫米,2淺裂。果實和種子未知。花期9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湖南南部。生長在海拔500米的陰面岩石的懸崖上。
莨山唇柱苣苔
莨山唇柱苣苔

繁殖方法

組培材料:莨山唇柱苣苔的植株。
組培方法:
  1. 取材、沖洗、滅菌:選取莨山唇柱苣苔近頂芽的幼嫩葉片,用毛筆刷去葉片表面的細毛和塵土。用無菌水沖洗3-4遍,再用70酒精浸泡8-10秒,無菌水沖洗2-3次。然後用氯化汞消毒8分種,用無菌水沖洗3-4次。最後用無菌濾紙吸乾水分,用解剖刀切割約0.5厘米×0.5厘米的葉片,接種到培養基上進行培養。
  2. 愈傷組織:以葉為外植體,採用培養基(MS、B3和WPM種三種培養基的一種)進行基本培的篩選與愈傷組織的誘導。培養條件為:光照3000勒克斯,溫度25-27℃,每天光照培養12小時。
  3. 分化培養基:誘導叢生芽分化的基本培養基為MS+NAA為0.3毫克/升。
  4. 生根培養:將莨山唇柱苣苔粗壯的叢生芽分開,接種培養基上,培養基接種2-3個芽,芽長度在2.5厘米以上,每個芽帶2-3片葉。基本培養基為MS,生長素為NAA,基質採用瓊脂。
  5. 壯苗培養:選取粗壯的莨山唇柱苣苔的芽,接種到含不同基質的培養基上。每瓶接種2個芽,每個芽長度在3.5厘米以上。基本培養基生長素為0.3毫克/升NAA。

栽培技術

煉苗及移栽:首先將試管苗轉移至溫室中培養,3天之後移出瓶苗,洗淨培養基,經70%多菌靈1000倍液浸泡10分種後移栽到裝有無菌的黃泥土、珍珠岩、泥炭土的小花盆中。將小花盆放入水盆中浸透水,並用透明塑膠一次性杯覆蓋保濕,或不保濕。1個星期後觀察結果,根據需要及時澆水、噴施葉面肥溶液並防治病蟲害。2個月後,將移栽苗移到大花盆。移栽不要在夏季高溫季節進行,並要避免陽光直曬。移栽後,前期用80%的遮陽網適當遮陰。

主要價值

莨山唇柱苣苔的葉呈特殊菱狀卵圓形,花為深粉紅至淺藍紫色,是較好的盆花和育種材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