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草編織

莞草編織

莞草編織,流傳於廣東省東莞市的傳統技藝,廣東省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莞草編織主要分布於東莞市厚街、道滘、虎門、莞城、望牛墩5個鎮區,產品有草繩類、草辮類、繩席類、草蓆類等多個種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莞草編織
  • 遺產級別: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非遺批次:第二批
  • 申報地區:廣東省東莞市厚街鎮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東莞市地處珠江、東江出海口的水鄉地帶,江河與海潮在這裡交匯,鹹水與淡水交替沖灌,最適宜水草生長,其質地柔軟堅韌,是編織草蓆的上好材料,被稱為莞草,成為東莞著名特產。莞草編織技藝源遠流長,當地出土的戰國墓磚,已有清晰工整的席紋,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的座席,歷史學家考證即為莞席,南北朝的《宋起居注》也有“廣州刺史韋朗,作白莞席三百二十領”的記述,均印證莞草編織至少已有兩千多年歷史。近代以來,當地水鄉更大量種植莞草,編織品遠銷歐洲、美洲、澳洲及東南亞。上世紀60至70年代,是莞草編織的鼎盛期,其成品大宗出口,暢銷之盛在廣東並不遜於絲綢織物。

文化特徵

草蓆是莞草編織技藝的代表,尤以厚街的芥黃席最為著名,其製作包括挑草、染草、曬草、行綆、織席、剪席、拍席、統席九道工序,其中的行綆、織席是關鍵技術。厚街蓆子屬機具編織,行綆是於織席機上,用麻綆按織席垢上的長孔和圓孔編成一道道的綆繩,將席垢固定,織長席需用長機行綆,短席則用短機;行綆後即可織席,由2人操縱,按照設計圖樣,用染色水草在織席機上編織草蓆,熟練的技術工人一般每天可編織5張。厚街芥黃席花紋圖案豐富多樣,潮濕氣候不易發霉,經久耐用而不褪色。近幾十年來,莞草編織技藝又有新的發展,草蓆類增添了提花席、米花席、方席、蒲團席,還有草藍、草盒等新品種。

傳承保護

隨著塑膠製品逐漸取代傳統草編製品,如今東莞的手工莞草編織業已幾乎完全停產,連傳統的編織品在當地已難以尋找,莞草編織技藝正瀕臨危亡,急待搶救和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