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國故城遺址

莒國故城遺址,即 從春秋到戰國初年莒國都城遺址。莒為都城長達三個多世紀。位於山東省莒縣縣城周邊。

基本介紹

  • 所屬年代:春秋-元
位置及遺蹟,建設沿革,歷史事件,文物保護,

位置及遺蹟

莒國故城遺址 位於今莒城所在地。
殘垣殘垣
建國初期,故城遺址外城北、西、南三面還非常明顯。到1996年,外城,只有前城子後村西南有一段高2-3米、寬25米、長250米的高土崗,是唯一殘留的外郭城垣。子城,在建國初期還有比較高大的城牆。子城。到1996年僅存殘垣兩段,一在酒廠前至環衛所處,尚有高7-8米、寬35米左右、長千米的殘垣;一在水利局處,有高8-9米、寬40米左右、長近700米的殘垣。元故城因1990年代前後城區擴建,除水利局處保留一段殘垣外,其他已蕩然無存。只有故城護城河仍長年流水不斷。

建設沿革

莒自春秋初年從計斤遷於此。從春秋到戰國初年,莒為都城長達三個多世紀。為禦敵之需要,莒國修建了堅固宏大的城垣。春秋時期的莒國不僅屢屢征戰,鯨吞了周圍的小國,還不斷參與大國會盟。同時,莒還是附近諸侯國的貴族出奔之地。公元前686年(莊王十年),齊小白(後為齊桓公)奔莒避難。著名的歷史成語“毋忘在莒”即是從此典故而來。
莒國於春秋初年開始,共修建三重城垣。即:外城:也稱外郭。內城: 即莒城的第二重城垣,此城詳情史冊無載。子城。
據北魏時期成書的《水經注·沭水》中載,莒城“其城三重,並悉崇峻,唯南開一門”。從此記載看漢城陽國都莒,仍用莒國故城垣,後歷代相繼,並一直延續到北魏時期。後由於形勢的變化,外郭、內城不知何代始逐漸被廢棄,只有子城被維修利用直到元代至正年間。
元故城(即解放前之內城) 據《重修莒志》載,“元至正中參政馬睦火者鎮莒,以城大難守,截東北隅為今城,周五里有奇”。此城為歷代最小之城,故有“三撙莒州之說”。元城故址,東、北牆借用莒國子城牆,北牆從今城陽信用社向東至水利局;東城牆從今水利局向南至今城陽醫院東南;南牆從今城陽醫院東南向西至商業局;西牆從今商業局至城陽信用社處。面積0.84平方公里。故城在1944年莒城解放後拆除,但在1975年前還殘留多處高大殘垣。

歷史事件

莒故城垣城垣西南角兩城牆之間有一通道,傳為“且於門”。公元前550年,齊莊公伐晉未成,遂襲莒。齊將杞梁在“且於門”戰死。其妻孟姜女聞知,痛不欲生,哭夫十日,臨淄城牆崩塌,孟姜女投淄水而死,這就是孟姜女哭長城的由來。

文物保護

山東省革命委員會於1977年12月23日將莒國故城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