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戶學運動

莊戶學運動,莊戶學是莒南縣蓮子坡國小教師、教育英雄張健華創造的一種辦學形式。他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根據不同情況分別安排學習和勞動,山坡、溝邊、地頭、田間都是課堂,做什麼學什麼,把教學和生產結合起來。1944年冬,全省行政工作會議決定在根據地範圍內實行教育大改革。山東各抗日根據地在“成人教育重於兒童教育”的方針指導下,以蓮子坡為樣板,形成了一種莊戶學運動。莒南縣率先下令把國小一律變為“莊戶學”。接著臨沭等縣也紛紛取消國小,辦“莊戶學”。1945年3月膠東行署決定“轉變以兒童為主的國小成為以成人為主的村學(即莊戶學)”。莊戶學為適應民眾生活與勞動的需要,分為全日班、半日班、間日班、早學、午學、晚學、俱樂部、讀書組等多種學習組織形式。村學學員根據需要有時按生產組織編組,有時以團體為單位編組,有時也按文化程度並參照年齡、性別編組。莊戶學的教育內容是做什麼學什麼。其課程有以成人為主的政治課,有以兒童為主的文化課。“莊戶學”作為一種質樸而靈活的辦學形式,因地制宜在某些經濟文化基礎比較落後,民眾生活困難較大的地方發芽生根,以適應那裡民眾的需要,使更多的成年人和兒童得到受教育的機會,以提高其政治文化水平。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