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荻港鎮志》是郭珍仁編著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荻港鎮志
- 作者:郭珍仁
- 類別:地方志
- 編纂單位:安徽省繁昌縣《荻港鎮志》編寫組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本志記述了荻港鎮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發展的歷史與現狀。
作品目錄
封面
荻港鎮志
序一
序二
凡例
繁昌縣荻港鎮地方志編纂領導組成員名單
《荻港鎮志》編寫組成員名單
圖片
題詞
荻港鎮地圖
荻港鎮街道示意圖
荻港鎮全貌
中國共產黨繁昌縣荻港鎮委員會繁昌縣荻港鎮人民政府
荻港鎮黨委、政府、經委辦公大樓
荻港新街之中心花圓,有噴泉裝置,後為四層商業大樓
荻港新街道,寬40公尺、長1千公尺,水泥路面,系填河後新建。
淮滬五十萬伏輸變電大跨越工程直線塔高一六○米,南端塔建於荻港風凰礬,巍然高聳,十分壯現。
荻港老街,遍布商業網點.
鎮玻璃儀器廠有二十多種產品遠銷巴基斯坦、日本、荷蘭、美國。一九八五年外貿總值達十二萬餘元。這是該廠的部分產品.
荻港老街多為清代建築,古樸美觀,現闢為步行商業街。
荻港與無為之間的長江輪渡。
鎮羽絨廠,1984年籌建,發展很快,現與蕪湖市天河羽絨廠聯合生產,年產值達二百多萬元。
鎮塑膠廠始建於1970年,原為街道小廠現有了很大發展,年產值迭50餘萬元。
荻浦新姿
渡江影劇院,建於1983年,影劇兩用,可容納觀眾1300人。
鎮人民政府招待所
卸貨碼頭
荻港鎮石灰石及保坍石產量逐年上升,這是保坍石裝船外運。
荻港鎮中心衛生院
荻港防其牆建於1971年,經過不斷的加高增固,汛期可防禦15米水位的洪峰。
荻港鎮中心國小,開17個班,有學生8百餘名。
荻港中學,設初,高中部,開16個班,有學生一千餘人。
在荻港天保村出土的漢代陶盆
荻港鎮水泥廠,建於1978年5月。水泥產量逐年上升,1985年年產水泥2萬2千多噸。
荻港鎮石灰一廠,建於1975年,有立式石灰輪窯8口,年產量達35,000噸。
渡漁樓酒菜館,以水鮮菜餚著名。
荻港鎮石灰石資源豐富,這是己開採的石灰石礦體之一。
羽絨廠工人在縫製羽絨服
荻港長江客運碼頭,年客運量達13萬人次。
鎮粉未冶金廠開展橫向聯繫,與上海市粉禾冶金廠聯合生產,產品荻省優稱號,並向國外出口。
採石生產由機械代替了手工勞動,圖為採石工人用風鈷開採石料。
鎮鑄連廠建於一九七八年,產值逐年上升,部分產品遠銷國外。這是該廠的冶鐵爐。
荻港鎮德遠橋,始建於漢,明神宗復建,清順治十三年再修。因填河建新街,於1979年拆除。此系德遠橋之舊貌。
橋之南側
橋之北側
出土於蘇村之漢代陶屋
荻港五燈庵之石礎,為明代遺物
風穴
二帝廟之古物
百歲老人劉文卿
百歲老人王徐氏
荻港荷花塘,風景秀麗,為夏日遊憩場所。
中共荻港鎮黨委、荻港鎮人民政府負責同志審查《荻港鎮志》書稿。
《荻鎮港志》審稿成員合影
繁昌縣荻港鎮地方志編纂領導組暨《荻港鎮志》編寫組成員合影
概述
大事記要
目錄
第一章 地 理
第一節 疆域及行政區劃
一、建置沿革
二、疆域
三、行政區劃
第二節 自然地理
一、地貌
二、地質
三、氣候
四、水文
五、土壤
六、植物
七、動物
八、礦物
第三節 自然災害
一、水災
二、旱災
三、蟲災
四、地震及岸崩
第二章 農 業
第一節 農業制度
一、土地改革
二、農業合作化
三、聯產計酬責任制
第二節 農業生產
一、作物分布
二、耕作制度
三、農作物品種及更新
四、植物保護
第三節 農機改良
第四節 多種經營
一、放養魚苗
二、養蚌育珠
三、飼養家禽家畜
四、其他副業
第三章 林 業
第一節 植樹造林
第二節 山林管理
第四章 水 利
第一節 蓄水工程
一、水庫
二、塘壩
第二節 引排水工程
一、山河
二、溝渠
第三節 排灌工程
一、涵閘
二、斗門
三、排灌站
第四節 圩堤工程
一、圩堤興修
二、工程管理
第五節 防汛抗旱
一、組織領導
二、搶險護圩
三、抗旱保苗
第五章 工 業
第一節 國營工業
第二節 縣辦集體工業、手工業
第三節 鎮辦工業、企業
第四節 村辦企業
第六章 交 通
第一節 航運
一、航道
二、港口碼頭
三、客運
四、貨運
五、航運機構
第二節 公路
一、客運
二、貨運
三、運輸機構
第三節 鐵路
第四節 搬運
第五節 橋樑
第六節 民間交通運輸工具
一、轎
二、渡船
三、載客船
第七章 能 源
第一節 電力供應
第二節 煤炭、石油供應
第三節 柴草利用
第八章 郵 電
第一節 郵政
一、郵路、投遞
二、匯兌、報刊發行
第二節 電訊
第九章 集鎮建設
第一節 防洪建築
第二節 老街整修
第三節 新街建設
第四節 公路建設
第五節 供水、照明
一、供水
二、照明
第六節 環境美化及公共福利設施
第七節 城鎮建設管理機構
第十章 商 業
第一節 國營商業
第二節 供銷商業
第三節 集體商業
第四節 個體商業
第五節 特產品
第十一章 糧 油
第一節 購銷
一、購銷網點
二、糧油購銷
第二節 儲運
一、倉儲
二、調運
第三節 糧油加工
第十二章 財 稅
第一節 財政收入
一、農業稅
二、工商及其他稅收
第二節 財政支出
第十三章 金 融
第一節 信貸
第二節 儲蓄
第三節 公債及國庫務的發行
第十四章 工商管理
第一節 企業登記管理
第二節 集市貿易管理
第三節 商標、廣告管理
一、商標註冊
二、廣告管理
第四節 契約管理
第五節 計量管理
第六節 打擊投機倒把
第十五章 政 黨
第一節 中國共產黨
一、黨組織
二、黨員教育
第二節 中國國民黨
一、黨組織
二、三民主義青年團組織
第十六章 政 府
第一節 人民政府
一、機構設定
二、幹部狀況
三、人民代表大會
四、領導人員更迭
第二節 民國時期政權機構
一、機構設定
二、鎮民代表會
第十七章 民眾團體
第一節 青少年組織
一、建國前的青年愛國運動
二、建國後的青少年組織
第二節 農民組織
一、農會
二、貧下中農協會
第三節 工人團體
一、荻港工運概況
二、工會
第四節 婦女團體
第十八章 公安、司法
第一節 公安
一、治安及戶籍管理
二、消防
第二節 司法
第十九章 民 政
第一節 普選
第二節 社會福利
一、優撫
二、社會救濟
三、扶貧
四、結婚登記
五、勞動
第二十章 軍 事
第一節 駐軍及戰爭
一、歷代軍備及戰事
二、辛亥革命及北伐戰爭時期
三、抗日戰爭時期
四、解放戰爭時期
第二節 民兵
第三節 兵役
一、募兵
二、徵兵
三、志願兵
四、義務兵
第二十一章 教 育
第一節 幼兒教育
第二節 國小教育
第三節 中學教育
第四節 業餘教育
第五節 教師隊伍
第六節 教育經費
第七節 教育房屋及設備
第二十二章 文 化
第一節 民眾文化
一、民間文化活動
二、業餘劇社及業餘劇團
三、文藝宣傳活動
第二節 文化設施
一、文化站
二、影劇院與放映隊
三、廠礦的文化設施
四、新華書店
第三節 藝文
一、歷代詩文選萃
二、建國後文學、藝術作品選目
第四節 民間文學
一、民間傳說
二、民間歌謠
第五節 名勝古蹟·文物
一、名勝
二、古蹟
三、文物
第六節 廣播·電視
一、廣播
二、電視
第七節 新聞
一、報刊發行
二、通訊
第二十三章 醫藥衛生
第一節 國家衛生單位
一、荻港中心衛生院
二、國營各廠礦醫院及診療所
第二節 集體衛生單位
第三節 個體開業醫生
第四節 疾病預防及婦幼保健
一、防疫
二、婦幼保健
第五節 血防
第六節 民間驗方
第二十四章 體 育
第一節 民眾體育
第二節 學校體育
第三節 競賽活動
第二十五章 人口·民族
第一節 人口
第二節 民族
第三節 職業
第四節 計畫生育
一、計畫生育
二、優生優育
第五節 人民生活
一、衣食住行
二、人口壽命
三、壽星譜
第二十六章 民俗農諺
第一節 民俗
一、生產習俗
二、生活習俗
三、社會新風
第二節 諺語·歇後語·方言
一、諺語
二、歇後語
三、方言
第二十七章 人 物
第一節 人物傳記
王公倫
張世儒
吳清泉
第二節 人物簡介
花錦城
張萬全
章克勝
郭珍富
趙東來
陳明鐸
董大侖
程自怡
周步移
李書富
王庭忠
陳盛雲
陶德生
汪國蕃
花向榮
李群
吳宗旺
胡春山
王慶安
甘玉麟
陸芝林
劉鳳祥
金石
鮑大同
第三節 先進人物及先進集體
艾家昆
肖履旺
董革非
全代友
陳開甲
楊培義
張愛蓮
王碧玉
魏蓮英
胡德蘭
曹振和
方立英
陳金旺
劉榮傑
李業龍
王炳荒
黃錦洲
楊淑良
(膝)偉
李仕玉
汪玉山
葉顯娥
張步雲
朱秀琴
王受仁
吳雇命
汪柏林
趙征霞
胡友禮
姚職權
查日昌
湯成根
尹大友
王萍
沈茂祥
周可傳
王葉梅
陸品娟
嚴明
王祚美
第四節 革命烈士英名錄
趙士龍
唐元山
萬良貴
趙開桃
張遠高
萬相桐
襄和義
駱家寬
駱本柳
姚炳發
古斌
胡先道
馬貞榮
陳玉才
余達
丁仁柏
畢世凡
周興無
第二十八章 雜 記
第一節 社會團體
一、工商團體
二、宗教
三、社會公團
四、幫會及道會門
五、其他社會組織
第二節 寺廟
一、廟宇
二、寺院
三、教堂
第三節 廨署
第四節 重大事故
一、覆船事故
二、工傷事故
三、失火事故
第五節 文告、公約、碑記
一、文告
二、公約
三、碑記
第六節 雜錄
編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