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異形小卷蛾(荔枝異型小卷蛾)

荔枝異形小卷蛾

荔枝異型小卷蛾一般指本詞條

荔枝異形小卷蛾(學名:Cryptophlebia ombrodelta)是卷蛾科、異形小卷蛾屬昆蟲。成蟲:體長約7毫米,翅展16-23毫米頭、胸、腹部褐色。下唇須前伸,第2節長,第3節向下傾斜。前翅前緣鉤狀紋隱約可見;中室內有小脈,出自R2、R3脈之間;R2脈基部距R1脈比R3脈長不到2倍;後翅Cu2脈出自中室2/3-3/4處。雌蛾翅基片及前翅褐色,近臀角處後緣上有1個半圓形紫褐色斑,斑周圍顏色較淡;後翅褐色或深褐色。雄蛾翅基片及前翅淡黃棕色,頂角有褐色斜斑,沿後緣有褐色寬長條斑。卵:半球狀,乳白色,有光澤。幼蟲:大齡時體長約12毫米,圓筒形,頭和前胸背板褐色,體背粉紅色,腹面黃白色,毛片灰色,肛上板灰黑色,無臀櫛。蛹:長約10.5毫米;深褐色,胸背蛻裂線明顯;第2-7各節腹背前、後緣各有1橫排鉤狀刺突;第8、第9節的較粗大;第10節背刺突3個、腹刺突2個。

荔枝異形小卷蛾主要以幼蟲為害寄主植物嫩梢和種實。對格木而言,以嫩梢為害為主,影響也更為嚴重,高發期也可取食複葉或羽葉基部,可導致嫩梢死亡、落葉,使其喪失頂端生長。分布於印度、馬來西亞、日本、大洋洲。在中國分布於華南、華北地區,以及台灣、河南等地。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荔枝異形小卷蛾
  • 拉丁學名:Cryptophlebia ombrodelta
  • 別名:荔枝黑褐捲葉蛾、荔枝小卷蛾、澳洲堅果蛀果螟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 鱗翅目
  • 卷蛾科
  • 亞科:新小卷蛾亞科
  • :小食心蟲族
  • :異形小卷蛾屬
  • :荔枝異形小卷蛾
  • 亞種:無 
  • 命名者及年代:Lower,1898
形態特徵,成蟲,卵,幼蟲,蛹,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物種危害,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約7毫米,翅展16-23毫米頭、胸、腹部褐色。下唇須前伸,第2節長,第3節向下傾斜。前翅前緣鉤狀紋隱約可見;中室內有小脈,出自R2、R3脈之間;R2脈基部距R1脈比R3脈長不到2倍;後翅Cu2脈出自中室2/3-3/4處。雌蛾翅基片及前翅褐色,近臀角處後緣上有1個半圓形紫褐色斑,斑周圍顏色較淡;後翅褐色或深褐色。雄蛾翅基片及前翅淡黃棕色,頂角有褐色斜斑,沿後緣有褐色寬長條斑。

呈塊狀,聚集分布或者不規則的緊密單層排布。卵呈橢圓形,略帶扁平形,長約1毫米,寬約0.8毫米;卵粒外表呈魚鱗狀,單個或者數個重疊排列。初產卵為淺白色,後變為淺黃色,最後轉為紅色的斑點,卵孵化前6小時會看到微紅色的圓囊,孵化時幼蟲先頭部頂開卵蓋,且幼蟲頭部在孵化前清晰可見(圖1-a1、a2、a3)。在實驗室條件下,卵全天均可孵化,一般卵會在3-5天孵化完成,平均(3.65±0.31)天。在野外一般成蟲將卵散產在剛萌發的嫩芽或者小葉的腋部或表面凹陷處,也有產在葉表面,每葉通常產卵1粒,也有聚集分布的。

幼蟲

幼蟲齡期劃分及特徵 根據幼蟲頭殼寬度進行聚類分析,將荔枝異形小卷蛾幼蟲劃分為五個齡期。各齡幼蟲頭殼寬度分別為Ⅰ齡幼蟲(0.47±0.04)毫米、Ⅱ齡幼蟲(0.65±0.05)毫米、Ⅲ齡幼蟲(0.96±0.06)毫米、Ⅳ齡幼蟲(1.32±0.08)毫米、Ⅴ齡幼蟲(1.89±0.13)毫米。
初孵(Ⅰ齡)幼蟲為淺橙色,表皮上有深棕色的頭囊,腹面上有灰色毛片(圖1-b1),初齡幼蟲取食1-2天后會蛻皮進入下個齡期;Ⅱ、Ⅲ、Ⅳ齡幼蟲背部逐漸變為粉紅色,腹部變為淡白色,頭部和前胸背板變為褐色和深棕色;末齡(Ⅴ齡)幼蟲體長12-20毫米,腹部是黃白色,後期胴部背面變為粉紅色,背面表皮上有稀疏的深綠色斑點,臀板灰黑色,頭部和前胸背板在末齡幼蟲逐漸變為白色和黃棕色(圖1-b2、b3、b4、b5、b6)。老熟幼蟲一般在化蛹前會向外吐絲形成一個嚴密的小苞,在苞內吐絲結成薄繭,並在繭中化蛹。

幼蟲剛化蛹後,蛹為淺棕色,再經過一段時間後變為深褐色;蛹長約10毫米,寬約3毫米。腹部2-7節背面的前、後緣各有一列刺狀突,蛹第8、9節刺突較粗大。第10節背面可見3個刺突(圖1-c1、c2、c3)。預蛹平均為(3.28±0.33)天,歷期平均為(8.67±1.06)天。
枝異形小卷蛾的蛹重波動較大,最輕僅為6.90毫克,最重可達109毫克,平均值為(28.96±21.46)毫克。按10毫克為一個等級區間將其劃分為六個等級分析 ,其中以等級Ⅱ(10<蛹重≤20毫克)、Ⅲ(20<蛹重≤30毫克)為主,等級Ⅱ比例最高,為32.69%,二者比例合計57.69%,等級Ⅰ(蛹重≤10毫克)、等級Ⅳ(30<蛹重≤40毫克)、等級Ⅴ(40<蛹重≤50毫克)、等級Ⅵ(蛹重>50毫克)的比例接近,平均為10%左右,蛹重總體以10-30毫克為主。
雄蛹的長度範圍6.38-12.04毫米,平均蛹長(9.04±1.57)毫米;寬度範圍1.96-2.82毫米,平均蛹寬為(2.34±0.23)毫米。雌蛹的長度為8.04-11.84毫米,平均蛹長為(9.57±1.07)毫米;雌蛹的寬度為2.3-3.12毫米,平均蛹寬為(2.67±0.26)毫米。雄蛹的長度和寬度均小於雌蛹,且波動範圍大,尤其是長度,其變異係數為17%,雌蛹僅為11%,而且二者各等級的比例分布存在較大差異。雄蛹的長寬比為3.83±0.32,雌蛹為3.59±0.11,變異係數分別為8%和3%,即雄蛹相對細長,而雌蛹粗大。
荔枝異形小卷蛾(荔枝異型小卷蛾)
圖1 荔枝異形小卷蛾卵、幼蟲、蛹的形態
註:a1、a2、a3,卵;b1,Ⅰ齡幼蟲;b2,Ⅱ齡幼蟲;b3、b4,Ⅲ齡幼蟲;b5,Ⅳ齡幼蟲;b6,Ⅴ齡幼蟲;c1、c2、c3 蛹。

生活習性

荔枝異形小卷蛾主要以幼蟲為害寄主植物嫩梢和種實。寄主有格木、荔枝、楊桃、橙、羊蹄甲、槐樹等。通常一個鑽蛀孔道裡面有1頭幼蟲,即以單頭取食為主。初孵幼蟲(Ⅰ齡)取食新萌發的嫩芽,蟲孔外部有黃白色碎屑,其沿著嫩梢髓心部位向上或向下鑽蛀,二者比例接近,幼蟲鑽蛀孔道的長度在30-90毫米,平均值為(67.22±38.40)毫米,幼蟲鑽蛀孔道的直徑在1-4毫米,平均值為(2.52±0.78)毫米。隨著蟲齡(Ⅱ、Ⅲ、Ⅳ齡)的增長取食量不斷地增大,髓心被幼蟲完全取食,蟲孔外和部分孔道內有黑褐色膠狀物,並且孔道內底部有褐色的蟲糞及水分。
荔枝異形小卷蛾(荔枝異型小卷蛾)
荔枝異形小卷蛾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馬來西亞、日本、大洋洲。在中國分布於華南、華北地區,以及台灣、河南等地。
荔枝異形小卷蛾(荔枝異型小卷蛾)
荔枝異形小卷蛾分布圖

繁殖方式

試驗飼養條件下,荔枝異形小卷蛾卵的發育歷期平均為(3.72±0.31)天、幼蟲平均為(20.43±2.33)天、預蛹平均為(3.28±0.33)天、蛹平均為(8.67±1.06)天、成蟲平均為(9.38±0.81)天,雌蟲壽命大於雄蟲,一個世代累計(45.48±3.22)天,幼蟲歷期占整個世代的1/2。
在野外條件下(中國廣東省肇慶市格木人工林),荔枝異形小卷蛾1年可發生5代,有世代重疊現象。通常以幼蟲在格木枝梢內越冬,第1代幼蟲在3月中旬開始出現,4月中旬化蛹,4月下旬見成蟲;第2-4代幼蟲分別出現的時間為5月中旬、7月上旬、8月中旬。第5代從9月下旬持續到翌年3月。
蛹羽化全天均可發生,其中在14:00-16:00發生最多。有蜂蜜水和無蜂蜜水的條件下,雌蛾均顯著長於雄蛾,有蜂蜜水條件下的成蟲壽命顯著高於無蜂蜜水條件下的成蟲壽命。其中,有蜂蜜水條件下雌成蟲的平均壽命(9.95±0.39)天,雄蛾平均壽命為(8.80±0.43)天,總體平均9.38 天;在無蜂蜜水的條件下,二者平均壽命均下降,分別為(7.10±0.30)天、(6.45±0.35)天。

物種危害

荔枝異形小卷蛾為害格木時,幼蟲蛀害嫩梢,高發期也可取食複葉或羽葉基部,可導致嫩梢死亡、落葉,使其喪失頂端生長。嚴重時不斷蛀害主梢,使呈叢枝狀,無主幹。該蟲也是荔枝果蛀蟲中為害最嚴重的,可使這些果樹果實腐爛及嫩莖枯死。

防治方法

  1. 加強蟲源地和第1代幼蟲盛孵期測報,以指導及時防治。
  2. 剪除並燒毀被害枝梢。
  3. 蟲源地成蟲盛發初期開始用殺蟲燈或黑光燈誘殺。
  4. 在幼蟲孵化盛期未蛀入嫩梢或果實之前用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3000-4000倍液噴殺,或用5%吡蟲啉乳油 2000-3000倍液等進行防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