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生存:阿拉斯加之死》是2013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喬恩•克拉考爾 (Jon Krakauer)。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荒野生存:阿拉斯加之死
- 作者:喬恩•克拉考爾 (Jon Krakauer)
- 譯者:陳宇欣
-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4月1日
- 頁數:220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213048425
- 外文名:Into The Wild
- 類型:旅遊與地圖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荒野生存:阿拉斯加之死(2013珍藏版)》編輯推薦:最傑出探險類作家成名作。作者喬恩·克拉考爾是美國暢銷書作家、《戶外》雜誌專欄作家,被譽為最傑出的探險類作家。《荒野生存:阿拉斯加之死》是其成名作,出版後在美國主流社會颳起閱讀旋風,雄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長達兩年,以二十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出版,震撼千萬讀者心靈。
肖恩·潘執著十年編導同名電影。《荒野生存:阿拉斯加之死》出版後立刻引起了好萊塢著名演員、導演肖恩·潘的注意,他一口氣看了兩遍,決定將它搬上熒幕,卻一直沒能得到故事主人公麥坎德利斯家人的同意。肖恩·潘等了十年,終於如願以償,並親自改編。
眾多媒體、名人感動推薦。《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戶外》雜誌中文版總編輯楊波、《我們始終牽手旅行》作者左手、《魅力先生》雜誌主編樊露薇聯袂推薦。
《荒野生存:阿拉斯加之死(2013珍藏版)》內容簡介: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紐約時報》等一線媒體爭相報導,在美國主流社會颳起閱讀、討論旋風。1990年5月12日,一個出身於美國東海岸富裕家庭的年輕人大學畢業了,他對父母說:“我要消失一段時間。”1990年10月,有人在米德湖國家度假區發現了一輛黃色達特桑,車主卻不見蹤影。1992年4月28,一位司機遇到一個搭便車的年輕人,說他要去阿拉斯加。1992年9月6日,幾名獵人在阿拉斯加荒野中一輛廢棄的公車內發現一具屍體,沒人知道他是誰,來自何處,為什麼在那兒。是什麼讓一個名牌大學畢業生放棄大好前途、離開愛他的家人,孤身一人走進荒野?如果金錢、名譽和安穩的生活都不能給我們幸福,究竟什麼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湛廬文化出品。
圖書目錄
序言一生的尋找
第一部分出走
01搭便車的男孩
02 SOS
第二部分新生
03再見,亞特蘭大
04流浪,流浪
05一路向西
06生命中的空白
07貞潔無瑕的道德
08愚蠢?傲慢?瘋狂?
09不同尋常的人生
第三部分追尋
10噩耗還是來了
11權威與叛逆
12無法原諒的錯誤
13冒險的代價
14野性的呼喚
15兩個不安的靈魂
第四部分覺悟
16荒野重生
17靈魂的原鄉
18真實的幸福
後記 /209
附錄 克里斯·麥坎德利斯行程及周邊地圖
譯者後記/219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喬恩·克拉考爾(Jon Krakauer) 譯者:陳宇欣
喬恩·克拉考爾(Jon Krakauer),美國暢銷書作家、《戶外》雜誌專欄作家,美國國家雜誌獎、美國藝術與文學院學院獎獲得者,被譽為“最傑出的探險類作家”。出版多部暢銷書,其中,《荒野生存》雄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長達兩年,《進入空氣稀薄地帶》英文版銷量過百萬,譯成25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出版,被譽為“登山者的聖經”。
從1998年開始,克拉考爾陸續將著作所得捐贈給Educate the Children等公益機構,截止到2012年,克拉考爾捐款總額超過170萬美元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一個探索人類心靈深處某種追尋的令人震撼的故事。
——《紐約時報》
任何想流浪荒野、擁抱自然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扣人心弦的書。
——《華盛頓郵報》
名人推薦
之所以想把他的故事說給更多的人聽,是因為這個孩子身上有某種東西在閃光。他在短暫的生命中,獲得了如此豐富的人生體驗,令我羨慕不已。
——肖恩·潘
我一直堅信,人從自然中來,每個人身上都潛藏著親近自然的天性。在國內各地遊蕩途中,我結識眾多的當地人,他們或是馬夫、嚮導、山民、獵人,或是與我萍水相逢的酒友、同車路人,不少人曾這樣嘆息:“如果有機會,我也會像你一樣登山、探洞、滑雪、旅行……”他們發現了自己的天性卻因為各種限制無法付諸行動,人生難免遺憾。更多的人則終其一生都無法發現自己的天性,這接近於悲劇。靜下心來,讀一讀這本《荒野生存》,我相信有助於審視自己的內心,發現潛藏的天性。
——《戶外》雜誌(OUTSIDE中文版)總編輯 楊波
自由和夢想的口號究竟靠什麼來實現,如何實現?這些事情的意義是什麼,這只在乎你眼中的世界如何。好還是不好,因為Alex這樣一個切口,我們得以窺視到無比巨大的命題,幾乎關係到未來走向的一個命題。感謝帶來這本書的作者和譯者,因為事實上,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Alex
——《我們始終牽手旅行》作者 左手
喬恩·克拉考爾採訪了麥坎德利斯生前接觸過的人,探尋了他一路上留下的各種線索,以紀實的方式寫成了《荒野生存》。那些碎片,如同七巧板,讓大家根據各自的揣測拼貼出不同的款式,然而無論怎樣,這些都是我們的思維,至於麥坎德利斯,他只是簡單地選擇了自己要走的路。
——《魅力先生》主編 樊露薇
後記
1992年春,一個男孩走進阿拉斯加荒野,再也沒有走出來。
2012年春,這個男孩走進我的案頭,透過紙張,我和他一起回顧了他短暫的一生,從此,他留駐在我的心裡,久久不能忘懷。
“出走”、“離開”、“逃叛”、“遠行”,這些帶有濃濃的英雄主義色彩的行為,是20世紀一些美國年輕人的選擇。現在,我們身邊也漸漸有了類似的故事——有人放下看似前程似錦的工作,選擇去他鄉做義工;有人放棄讀萬卷書,選擇行萬里路;有人放棄安穩的生活,選擇極限運動這一職業……
種種選擇的背後,留給我們的是一連串疑問:這些正值青春年華的年輕人究竟在想些什麼?為什麼他們自稱很迷惘?為什麼他們不認同父輩定義的成功?為什麼他們“竟然”漠視家庭的紐帶和“責任”?為什麼他們以出走的方式來詮釋自己的理想主義?
每一個問題都不容易給出答案。那么,我們不妨從細讀一個完整的故事開始。
這不是一本讀起來感覺很順暢的書。作者克拉考爾沒有按時間順序向你娓娓道來麥坎德利斯的一生,而是以一個調查者的視角,根據手上僅有的一點線索開始探尋,用交錯的時間和空間,為你漸漸拼湊起一個完整的故事,有些細節甚至帶有明顯的想像的痕跡。
但這也正是閱讀本書的樂趣所在。從翻開它的第一刻起,你就不再是一個窩在沙發里等著別人給你講故事的讀者,而是一個主動解開麥坎德利斯死亡之謎的偵探,用你自己的推理和想像力,讓麥坎德利斯在你的腦海里鮮活起來。
當你沉入他的世界,你會發現,也許,麥坎德利斯不過是另一個你,在另一個時空,代你進行了一次期待已久的遠行。至於這次遠行的前因與後果,付出與所得,也只有你自己能給出一個合適的判斷。
序言
一生的尋找
1992年4月,一個來自東海岸殷實家庭的年輕人徒步走進麥金利山以北的阿拉斯加荒野。4個月後,幾個獵人發現了他腐爛的屍體。
屍體被發現後不久,《戶外》雜誌的編輯請我調查這個年輕人撲朔迷離的死亡經歷。我了解到,他的名字叫克里斯托弗·詹森·麥坎德利斯,出生於華盛頓郊區一個富裕的家庭,學習成績優異,還是一名出色的運動員。
1990年夏天,麥坎德利斯剛從埃默里大學畢業不久,就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他改了名,把僅有的24000美元存款捐給慈善機構,燒掉了錢包里所有的現金。完成這一切以後,他啟程上路,為自己創造了一種全新的生活:做一個社會邊緣人,遊走於北美大陸,去尋找一種原始的、超然的生活體驗。在這個過程中,他的家人從未得到半點訊息,直到人們在阿拉斯加發現他的屍體。
我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了一份長篇報導,發表於《戶外》雜誌1993年1月刊。隨著時間流逝,當這個故事被更新鮮的資訊取代,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時,我卻發現,我對麥坎德利斯依然久久不能忘懷。我忘不了他飢餓致死的事實,忘不了我和他之間某種模糊的、隱約的聯繫。接下來,我又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追溯那條帶領他走向死亡的撲朔迷離的路,了解他旅行途中所經歷的種種細節,幾乎到了痴迷的程度。為了理解麥坎德利斯的行為,我把他的故事擴展到更廣的主題:動人心魂的荒野、高危運動對年輕人的致命誘惑以及父子間複雜而緊張的關係等。種種這些,都包含在你面前的這本書里。
我承認,我並不是一個公正的傳記作家,相反,我被麥坎德利斯傳奇的一生深深吸引,無法對他的悲劇故事保持中立。在這本書里,我儘量避免自己的主觀意識對敘述的影響,我想我也確實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但我仍要提醒讀者:在描述麥坎德利斯的故事時,我穿插了一些我個人年輕時的故事,這樣做是希望通過我的故事從側面解釋克里斯·麥坎德利斯那些讓人費解的行為。
麥坎德利斯是一個熱情的年輕人,有著固執的理想主義,和這個社會有些脫節。他崇拜託爾斯泰,尤其欣賞這位偉大的作家放棄畢生的財富和地位,甘願與貧困為伍的精神。麥坎德利斯在大學期間就開始嘗試著效仿托爾斯泰的禁慾主義和嚴格的道德觀,他的親朋好友覺察到了他行為的轉變,先是感到驚詫,隨後為他產生了深深的不安。當這個孩子最終走進阿拉斯加荒野的時候,他並沒有天真地以為自己前往的是一個衣食無憂的桃花源,他真正想要尋找的,是冒險、苦難和托爾斯泰式的自我放逐。而這些,正是他在阿拉斯加日夜面對的東西。
然而,麥坎德利斯沒能挺過16個星期的嚴酷考驗。若不是那么一兩個表面上看起來並不嚴重的失誤,他本可以在1992年8月默默走出阿拉斯加荒野,就像他默默走進時一樣。他犯下的小失誤最終釀成了不可挽回的大錯。永遠離開我們以後,他的故事成為了小報頭條,而他的家人則承受著外人無法想像的喪親之痛。
讓我們意想不到的是,有很多人對克里斯·麥坎德利斯的故事表示了關注。《戶外》雜誌刊載我的文章後幾個月的時間裡,雜誌社收到的讀者來信數量創下了歷史新高。這些信件表達了兩種尖銳碰撞的觀點:有些讀者非常欣賞這個男孩的勇氣和高尚情操;而另一些讀者則強烈譴責他是一個魯莽的傻瓜、一個怪胎和一個死於傲慢和愚蠢的自戀狂,根本不值得媒體廣泛關注。我將在這本書里陸續表達我的觀點,但我也希望,在讀完這本書以後,讀者能對克里斯·麥坎德利斯的故事做出自己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