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麥103

荊麥103是荊州農業科學院用揚麥158為母本、90-309為父本經系譜法選育的半冬性小麥品種。

荊麥103株型較鬆散,植株較矮,幼苗生長半匍匐,分櫱力強,成穗率中等。莖稈有臘粉,葉片中等大小,葉色濃綠,劍葉寬大下垂;穗層不整齊,穗長方形,成熟時籽粒外露,長芒,白殼,紅粒、籽粒長圓形;後期熟相好,抗倒性較好;在區域試驗中株高85.8厘米,公頃有效穗449.40萬,每穗實粒數33.75粒,乾粒重44.89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荊麥103
  • 審定編號:鄂審麥2009002
  • 選育者:荊州市農業科學院
  • 作物名稱:小麥
  • 品種來源:揚麥158/90-309
選育過程,特徵特性,產量表現,適種區域,栽培技術,

選育過程

荊麥103是荊州農業科學院採用揚麥158為母本,與該院自育親本材料90-309為父本,於2003年雜交,經系圃法選擇,昆明南繁加代三次七世代,2006年穩定出圃,出圃田間代號為“06-103”。2006至2007年參加該院院品比試,表現為矮桿、穗大、穗多、豐產性好、抗倒性強,綜合抗病性較優,2007至2008年參加湖北省小麥區試,2009年進入湖北省區試第二年,並進行了生產試驗,同時擴繁種子。
2009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品種審定編號為鄂審麥2009002。

特徵特性

  • 農藝性狀:荊麥103屬半冬性品種,株型較鬆散,植株較矮,幼苗生長半匍匐,分櫱力強,成穗率中等。莖稈有臘粉,葉片中等大小,葉色濃綠,劍葉寬大下垂。穗層不整齊,穗長方形,成熟時籽粒外露,長芒,白殼,紅粒、籽粒長圓形,後期熟相好。生育期195.7天,比鄭麥9023遲熟3.1天,中熟。
  • 品質特性:荊麥103品質經農業部穀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定,容重784.5克/升,粗蛋白含量(乾基)13.59%,濕麵筋含量26.40%,沉降值43.50毫升,吸水率64.00%,穩定時間2.95分鐘。
  • 綜合抗性:荊麥103株高中等,莖稈堅韌彈性好,抗倒性較好。抗病性鑑定為中感小麥赤霉病,田間抗性與鄭麥9023相當。2018年5月上中旬出現了2次較強大風降雨,在宿松、望江、東至等地區旱地大面積的示範種植無明顯倒伏發生,表現出較強的抗倒性。同時,調查顯示,在初花期一次用藥預防小麥赤霉病田塊,病穗率和病粒率分別為1.1%、0.7%;生產上其他小麥品種田間小麥赤霉病病穗率和病粒率分別為10%、4.5%以上;在初花期和淨花後2次用藥預防小麥赤霉病的田塊,均未發現明顯病穗和病粒。

產量表現

2007-2009年度參加湖北省小麥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產量6009.75千克/公頃,比對照鄭麥9023增產5.62%。其中,2007-2008年度平均產量6256.35千克/公頃,比鄭麥9023增產6.20%;2008-2009年度平均產量5763.00千克/公頃,比鄭麥9023增產5.04%。

適種區域

荊麥103適宜中國湖北省小麥產區種植。

栽培技術

  1. 播前準備:一是採取機械化藥劑拌種,旱地小麥播種後常常發生螻蛄、蠐螬和金針蟲等蟲害,播種前用60%吡蟲啉40克加50克水拌種5千克;二是播種前採取機械化旋耕,翻耕滅茬、翻曬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質和土壤結構。
  2. 適期播種:一般適宜播種期在10月25日至11月10日。使用免(少)耕條播機一次完成淺旋、滅茬、播種、覆土、鎮壓等5道工序。小麥機條播要做到精細播種,播種深度在0.02-0.03米,土壤偏旱時適當深播;播種機械一般選用寬窄行8行或12行條播機,播種時做到中速行駛,確保落籽均勻。同時確保三溝(畦溝、腰溝、田邊溝)配套,溝溝相通,防止旱澇災害,增強抗倒伏能力。
  3. 合理密植:實踐表明,採取半精量播種,在適宜播種期播種,機條播成苗率比人工撒播成苗率要高10%左右,種子量可適當減少15-22.5千克/公頃,適期早播的高產田塊要調整排種孔裝置,適當減少播量。播種期推遲的要適當增加用種量,每推遲2-3天增加播種量15-22.5千克/公頃,以保證大田基本苗。一般播種量旱地為187.5-225千克/公頃,基本苗達到250萬-330萬/公頃。
  4. 科學施肥:荊麥103小麥品種產量高,較耐肥。旱地主要種植模式是夏大豆-冬小麥、夏玉米-冬小麥,一般產量在6000-7500千克/公頃,需要純氮180-225千克/公頃,氮磷鉀3元素比例為1∶0.8∶0.7-1。總用肥量:基肥用小麥專用肥或優質複合肥或高氮高鉀BB肥450千克/公頃,硫酸鋅15千克/公頃,分櫱肥用尿素450千克/公頃,拔節肥用高氮高鉀BB肥450千克/公頃。同時結合防治病蟲害噴施葉面肥2-3次。施肥原則:施足底肥,早追分櫱肥,不施或少施冬肥和春後返青肥,重施拔節肥。施肥方法:播種前機械化施基肥、11月底或12月初苗齡2-3葉時用尿素追施分櫱肥、第2年3月15日左右小麥拔節後用高氮高鉀BB肥追施拔節肥,防治病蟲害時用磷酸二氫鉀和蕓薹素等葉面噴施,實現麥苗冬發冬壯、促早發、增大穗、增粒重、防早衰、穩產高產。
  5. 病蟲草害防治:麥田雜草防治以冬前化學除草為主,春季補防為輔的防治策略。旱地主要雜草有豬殃殃、婆婆納、牛繁縷、大巢菜、野油菜等闊葉雜草和野燕麥、看麥娘、雀麥等禾本科雜草。於12月初小麥3葉後進行冬前除草,用15%炔草酯450-600克/公頃或加70%氟唑磺隆60克/公頃防除禾本科雜草,用75%苯磺隆30克/公頃或20%氯氟吡氧乙酸750毫升/公頃防除闊葉雜草,兌水375千克/公頃細水均勻噴霧。噴藥時要根據天氣情況,氣溫應在10℃左右進行防治,氣溫降至6℃以下雜草死亡較慢,不宜用藥除草。旱地小麥主要病蟲有小麥紋枯病、小麥赤霉病、蚜蟲,有些年份及部分田塊還有小麥鏽病、小麥白粉病。按照藥肥混配、病蟲兼治、一噴多效、經濟適用的要求,科學選配藥肥品種,重點抓住分櫱盛期的小麥紋枯病和抽穗揚花期小麥赤霉病綜合防控,抽穗揚花期預防小麥赤霉病全面實施2次防治,即小麥齊穗至揚花期開展1次預防,5-7天后再次預防,小麥抽穗揚花期若遇連陰雨天氣,應開展第3次防治。預防小麥紋枯病用苯甲丙環唑300毫升/公頃兌水375千克/公頃細水均勻噴霧;預防和防治小麥赤霉病用40%戊唑醇·咪鮮胺750毫升/公頃或40%多菌·戊唑醇1500克/公頃或10%己唑醇600毫升/公頃+50%多酮1500克/公頃。防治小麥鏽病和小麥白粉病可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200克/公頃或12.5%烯唑醇600毫升/公頃。用藥時可加芸薹素、胺基酸、磷酸二氫鉀等微肥激素,提高小麥免疫力,增強抗逆性,防乾熱風、防早衰、促增產。注意的是要2次稀釋法配製農藥,避免藥液不勻,做到用藥量要準確,不得隨意增加或減少用藥量,要選擇早晨或下午無露水時進行,噴霧後6小時內遇雨要進行補噴。防治蚜蟲加配25%吡蚜酮懸浮劑300克/公頃,或3%啶蟲脒乳油375毫升/公頃。
  6. 防範自然災害:旱地小麥比稻茬小麥生育期要早,並且以冬前分櫱為主,分櫱多,容易在冬里拔節或出現春後旺長現象。因此,3葉期後結合冬前化學除草,進行多效唑化控,1桶水兌15%多效唑30克均勻噴霧。春後拔節前仍然出現旺長田塊還可以進行第2次多效唑化控。同時,小麥整個生長期可能發生秋冬旱、寒潮霜凍、倒春寒、乾熱風等自然災害。播種後發生秋旱或冬旱時,及時使用機械化灌溉,確保一播全苗;使用無人機或多桿植保機在寒潮霜凍、倒春寒、乾熱風等自然災害發生前噴施葉面肥,增強植株抗逆性,能及時有效預防和減輕災害造成的損失。另外,利用開溝機進行冬前清理三溝,可以有效防止春後田間漬澇,做到雨駐田乾。
  7. 及時收割:小麥機械化收割基本實現全覆蓋,當地農機合作社、跨區作業服務農機都能滿足小麥收割需求。“小滿”節氣後,旱地小麥將進入黃熟期,要搶晴天適時機械化收穫,機械化運輸,烘乾廠及時烘乾,做到顆粒歸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