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大多為多年生,稀為一年生草本,更稀為半灌木。葉具齒,上部葉有時變全緣,具柄或無柄。花組成輪傘花序或聚傘花序,前者分離或聚集成穗狀或頭狀花序,後者則成對著生,組成總狀或圓錐狀花序;苞葉十分變小,常呈苞片狀,苞片狹,通常不比花萼長,但也有與花等長或比花長。花大都為兩性,但偶有雌花兩性花同株或異株現象。
花萼具(13)15-(17)脈,管狀,倒錐形,稀鐘形或瓶形,果時稀增大呈卵形,微彎或直,具斜或整齊的喉,或為二唇形,齒5,直或斜向前伸,等大或不等大,錐形,狹披針形,三角形或長圓狀三角形等,漸尖,芒狀漸尖或刺狀漸尖。花冠小或中等大,冠筒內無毛環,但有時在喉部有短柔毛,下部狹窄,通常向上驟然擴展成喉,稀向冠檐逐漸擴展,冠檐二唇形,上唇直或稍向前傾,近扁平或內凹,2深裂或淺裂,也有頂端微缺,下唇大於上唇很多,3裂,中裂片最寬大,內凹或近扁平,斜伸,水平或下垂,頂端具彎缺,邊緣全緣、波狀或具牙齒,基部具爪或無,內面基部具隆起或無,具髯毛或無,側裂片十分細小,直伸或外反,卵圓形或半圓形,明顯至不明顯。雄蕊4,近平行,沿花冠上唇上升,後對較長,內藏或伸出於花冠上唇,前對較短,通常內藏,均能育,藥室2,橢圓狀,通常呈水平叉開,不貫通為1室;在雌花中,雄蕊成為退化雄蕊,內藏於冠筒擴展部分;花絲扁平,無毛,先端無附屬器或具突起的附屬器。花柱絲狀,伸出,先端近相等2裂。花盤杯狀,具等大4裂,或前1裂片較大。小
堅果長圓狀卵形,橢圓柱形,卵形,或倒卵形,腹面微具棱,光滑或具突起。
分布情況
約250種,主要分布於歐亞溫帶,東自日本海西至大西洋東岸的西班牙、
摩洛哥,分布中心在
地中海、近東及中亞,在非洲自北非延至熱帶山區。我國產38種,1變種,主要分布於雲南、四川、西藏及新疆等地的山區。
生長習性
長在溫暖濕潤的環境中,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土壤都能種植,但以在疏鬆、肥沃的土壤上生長較好,高溫多雨季節怕積水,短期積水會造成死亡。種子容易萌發,發芽對溫度要求不嚴格。
下級分類
浙荊芥組 Sect. Appendicula C. Y. Wu
頭序組 Sect. Capituliferae (Benth.) Pojark.
活血丹花組 Sect. Glechomanthe Pojark.
大荊芥組 Sect. Macronepeta Benth.
小花組Sect. Micranthae (Boiss.) Pojark.
小荊芥組 Sect. Micronepeta Benth.
荊芥組 Sect. Nepeta
直齒荊芥組 Sect. Orthonepeta Benth.
尖齒荊芥組 Sect. Oxynepeta Benth.
穗序組 Sect. Spicatae (Renth.) Pojark.
藏荊芥組 Sect. Tibetinepeta C. Y. Wu
代表植物
荊芥NepetacatariaL.
多年生植物。莖堅強,基部木質化,多分枝,高40-150厘米,基部近四棱形,上部鈍四棱形,具淺槽,被白色短柔毛。葉卵狀至三角狀心臟形,長2.5-7厘米,寬2.1-4.7厘米,先端鈍至銳尖,基部心形至截形,邊緣具粗圓齒或牙齒,草質,上面黃綠色,被極短硬毛,下面略發白,被短柔毛但在脈上較密,側脈3-4對,斜上升,在上面微凹陷,下面隆起;葉柄長0.7-3厘米,細弱。花序為聚傘狀,下部的腋生,上部的組成連續或間斷的、較疏鬆或極密集的頂生分枝圓錐花序,聚傘花序呈二歧狀分枝;苞葉葉狀,或上部的變小而呈披針狀,苞片、小苞片鑽形,細小。花萼花時管狀,長約6毫米,徑1.2毫米,外被白色短柔毛,內面僅萼齒被疏硬毛,齒錐形,長1.5-2毫米,後齒較長,花後花萼增大戍瓮狀,縱肋十分清晰。花冠白色,下唇有紫點,外被白色柔毛,內面在喉部被短柔毛,長約7.5毫米,冠筒極細,徑約0.3毫米,自萼筒內驟然擴展成寬喉,冠檐二唇形,上唇短,長約2毫米,寬約3毫米,先端具淺凹,下唇3裂,中裂片近圓形,長約3毫米,寬約4毫米,基部心形,邊緣具粗牙齒,側裂片圓裂片狀。雄蕊內藏,花絲扁平,無毛。花柱線形,先端2等裂。花盤杯狀,裂片明顯。子房無毛。小堅果卵形,幾三棱狀,灰褐色,長約1.7毫米,徑約1毫米。花期7-9月,果期9-10月。
主要價值
據國外報導本屬的一些植物含芳香油達3%,油用於化妝品香料,歐洲各地民間用於防治胃病、貧血以及其他多種的疾病。荊芥的根尚含有強烈刺激神經系統的成分。在我國有時栽培供藥用,但非常用荊芥的正品,全草用於防治感冒。亦可以作為觀賞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