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龍(淳安縣)

草龍(淳安縣),中國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傳統舞蹈,浙江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草龍(淳安縣)
  • 主題詞:草龍,淳安,傳統舞蹈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舞蹈
  • 起源時間:明代隆慶年間
  • 認證時間:2007年
  • 認證批次:第二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
  • 所屬國家:中國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瀕危狀況,保護措施,

簡介

汾口草龍主要分布於浙江省淳安縣西部汾口鎮,它東臨美麗千島湖,南與開化縣毗鄰,西與中洲鎮相連,北與浪川鄉接壤。距縣城千島湖鎮60公里。這裡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人口眾多,是淳安縣的“糧倉”。汾口草龍具有地域性、民俗性、祭祀性、娛樂性,不僅對研究汾口及周邊地域民俗文化有著重要的價值,而且對研究淳安縣的地域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隨著千島湖的旅遊發展和鄉村旅遊業的興起,汾口草龍的價值已遠遠超出娛樂、祭祀範疇,目前它已成為宣傳、發展旅遊的一個很好的載體。

歷史淵源

汾口草龍,始於明代隆慶(1566-1570)年間。有一年該村發洪水,就在發洪水的前一個晚上,一條老龍託夢給赤川口村村賢餘四山(名乾貞,明隆慶年間進士,官至河南、雲南道監察御史),說他藏匿在赤川村後山的涼水水洞裡,要借這次發洪水出山,要求村民到山上砍下毛竹破成對半,在村民房頂搭好水筧,把村後涼洞的水引到村外溪中,它將變成一條小龍從水筧里游出。否則一見天,龍體變大,會給村民造成生命和財產損失。第二天早上,餘四山按夢中所示,召集村民,砍竹製筧,老龍果真從水筧中游出。當它游到三渡村下時,龍體已經變得非常龐大。老龍非常留戀故土,突然回首,想再看一眼孕育自己千年的龍山。它這一回首便留下了今天的千畝汾口畈。老龍出山後,洪水慢慢消退,百姓的生命財產得以保全。這天正是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
為了紀念這條益龍,村民當晚用稻草,紮成一條長長的草龍,在村中舞之,以示紀念。從此,赤川口村每到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都要扎草龍、舞草龍,一直到現在年年如此,從不間斷。隨著村民們欣賞水平和藝術水平的提高,汾口草龍由原來的草把疊龍,演變成今日精製輕巧的草龍。

基本內容

草龍由稻草綑紮而成,稍顯笨重。每當中秋節夜晚,村民們抬著龍頭,扛著龍身,在村中弄堂巡遊。巡遊時,一人在隊伍前撐著一個老南瓜,作為引球。小孩們每人拿著一個金黃的圓茄子製成的燈籠,走在龍身兩側。每到一戶村民門口,該村民均須焚香祭拜,然後將香插在龍身上。巡遊後,將草龍送到村外的小溪中,用作堤壩。扎草龍的稻草,村民們不敢再拿回家他用,否則家運欠佳。舞草龍表面上是一種祭祀活動,實則為民間一種慶祝豐收、祈禱來年風調雨順的活動。
由於時間的推移,草龍的製作和表演也有了一定的變化。現在,整個草龍龍頭先用毛竹編制框架,然後用稻草制結鋪面。龍身用稻草打成辮子,將稻草辮串連,以竹篾作骨架,然後把串好的稻草辮子沿竹篾圈圍成龍體。龍身長短不限,表演人員視龍身長短而定。演員服裝過去不作要求,現在經整理創新,演員著裝統一,但式樣及顏色也並非一成不變。既適宜路途表演,也宜於舞台表演。主要使用民間打擊樂器,如鑼、鈸、鼓等。

基本特徵

汾口草龍具有地域性、民俗性、祭祀性、娛樂性。

主要價值

草龍不僅對研究汾口及周邊地域民俗文化有著重要的價值,而且對研究淳安縣的地域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隨著千島湖的旅遊發展和鄉村旅遊業的興起,汾口草龍的價值已遠遠超出娛樂、祭祀範疇,目前它已成為宣傳、發展旅遊的一個很好的載體。

瀕危狀況

隨著社會的發展,草龍這門獨特的民間藝術表演隊伍越來越少,全縣除汾口鎮的赤川口村,中洲鎮的葉村等少數村子裡還有表演隊伍外,其它地方均已絕跡。加之近年來尚無相應的管理和保護機構,缺乏有計畫、有規律的專項經費投入,草龍瀕臨失傳。

保護措施

為了加強對草龍的保護,近年來,縣文化部門和有關鄉村先後組織草龍參加千島湖秀水節、杭州西湖狂歡節,杭州風雅頌民間藝術展演等大型展示活動,2006年9月還參加了在嘉興舉辦的浙江省群星杯廣場舞蹈大賽。2004年,草龍被杭州市列入重點藝術保護項目,2006年已列入杭州市首批非遺保護項目和縣首批非遺保護項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