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枯萎病

草莓枯萎病

草莓枯萎病是由尖鐮孢菌草莓專化型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草莓上的病害。草莓的枯萎病是土傳病害,發病部位在根系,病菌通過根系的傷口或空隙入侵,病情發展後毒物堵塞維管束,水分養分輸送受阻令植株的地上器官枯萎。

草莓枯萎病分布於澳大利亞的昆士蘭、日本、韓國、墨西哥、中國、美國、西班牙和塞爾維亞等地。草莓枯萎病是草莓的主要病害,一旦發病就會迅速蔓延,很難根治。發病率5-12%,重發年份高達20-50%。輕病株結果很少,品質差,商品價值低。

草莓枯萎病的防治方法不能單靠噴藥,而要對植株的根系灌藥液。種植前要對土壤進行消毒各對幼苗消毒,可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淋土及浸苗5分鐘再定植。田間發現病株要及時拔除集中燒毀。提前進行預防。從6月中旬開始,每隔15天交替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300倍液,或77%氫氧化銅或濕性粉劑500倍液淋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草莓枯萎病
  • 外文名:Strawberry blight
  • 為害作物:草莓
  • 為害部位:根部
  • 病原:尖鐮孢菌草莓專化型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分布範圍,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化學防治,

病原特徵

病原為尖鐮孢菌草莓專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Schl. f. sp. fragariae Winks et Willams.),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大分生孢子鐮刀形,無色,彎曲,2-5個隔膜,多數為3個隔膜,平均大小為(19-45)微米×(2.5-5)微米,基部具足細胞。小分生孢子橢圓形或卵形,無色,單孢或雙孢,大小為(5-26)微米×(2-4.5)微米。厚垣孢子球形,多數單孢,平滑或皺縮,頂生或間生。
草莓枯萎病
(a)大、小分生孢子 (b)厚壁孢子

為害症狀

症狀主要表現在開花至收穫期。草莓枯萎病是土傳病害,發病部位在根系,以病菌侵害根部,先在地上部分表現出病態,心葉變黃綠色或黃綠色捲曲,變小變狹,呈船形,葉片無光澤,下部葉片變紫色枯萎,葉緣褐色向內卷。葉柄和果柄的維管束也變褐色和黑褐色,地下根系呈黑褐色,不長新根,潮濕時近地面基部長出紫紅色的分生孢子。枯萎與黃萎近似,但枯萎心葉黃化、捲縮或畸形,主要發生在高溫期,別於草莓黃萎病

分布範圍

草莓枯萎病分布於澳大利亞的昆士蘭、日本、韓國、墨西哥、中國、美國、西班牙和塞爾維亞等地。在中國各地均有發生。

侵染循環

病原以菌絲體和厚垣孢子隨病殘體遺落土中,或在種子上越冬。主要以20厘米的土層內病菌密度最高。以土壤和種苗帶病菌進行初次侵染。病源菌主要靠病根、病葉通過土壤和水進行擴散傳播。在帶有草莓枯萎病菌的地里育苗病菌先浸染母株,然後通過匍匐莖、導管再傳給子苗,但苗期症狀不明顯。

流行規律

草莓枯萎病在15-18℃開始發病,22℃以上發病最嚴重,25-30℃會造成病株枯死,菱蔫也最多。最適病症表現期為開花至收穫期。發病潛育期10-20天。中國上海及長江中下游地區草莓枯萎病的主要發病盛期在3-6月、9月下旬-11月。靠近母株的苗發病早,帶病率高,發病也嚴重。年度間早春溫度偏高、多雨或梅雨期間多雨的年份發病重;秋季多雨的年份發病重。田塊間連作地、排水不良、雨後積水、土質黏重偏酸的田塊發病較早較重,特別是保護地栽培連作明顯比露地發病重。栽培上溝系偏淺、偏施氮肥、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帶菌有機肥、植株生長嫩弱及地下害蟲危害重、大水漫灌抗旱易誘發此病。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1. 種苗消毒:從無病田分苗,栽植無病苗。引進商品種苗,用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根消毒5-10分鐘後再定植。
  2. 茬口輪作:迴避連作,與禾本科作物實行3年以上的水旱輪作。
  3. 栽培管理: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控制氮肥施用量,增施磷、鉀肥及微量元素。推廣深溝、髙畦地膜栽培模式,定期清理溝系,降低地下水位,增強植株抗性。
  4. 清潔田園:發現病株及時拔除,減少田間再侵染病源,病穴用生石灰消毒。

化學防治

在發病初期開始用藥澆根2-3次,每穴200-300克藥液,每間隔7-10天用藥1次。
  1. 綠色防治用藥:可選20%噻菌銅懸浮劑(龍克菌)400-500倍液;30%嗯霉靈水劑1000倍液等澆根。
  2. 常規防治用藥:可選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撲海因)800-1000倍液;50%硫菌靈可濕性粉劑(托布津)800-10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53.8%氫氧化銅水分散粒劑(可殺得2000)1000倍液等澆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