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編(萊州草辮)

草編(萊州草辮)

草編(萊州草辮),山東省萊州市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據《萊州市志》記載,1500多年前的沙河農民受髮辮的啟示,用三根光亮潔白的麥稈草掐出了人字形的草辮,後人使用這種草辮做草帽因此又得名“草帽辮”。明代,萊州草辮技藝在中國國內廣泛傳播。鴉片戰爭後,用草辮生產的草帽等工藝品出口並受到外商的青睞,成為中國最早進入西方市場的商品之一。草編(萊州草辮)的主要工藝步驟為:選擇原材料加工、加工半成品、加工輔料配件、組裝成型。

2006年12月30日,萊州草辮技藝入選山東省第一批省級非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7日,草編(萊州草辮)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Ⅶ-5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草編(萊州草辮)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申報地區:山東省萊州市
  • 遺產編號:Ⅶ-54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製作工序,製作工具,工藝流程,題材作品,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山東是草編大省,而素有“草辮之鄉”之稱的萊州是麥草藝品的發源地,萊州草編是山東草編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支。人們通常認為,中國各地草編工藝最初由山東傳出,而山東各地的草編又源自掖縣。19世紀80年代掖縣改稱“萊州”,因此,掖縣草編又稱為“萊州草編”。萊州一帶屬北溫帶,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適合玉米、小麥等植物生長,為草編工藝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據史料記載,早在1500年前,萊州沙河一帶的農村藝人利用小麥秸稈,經過挑壓與交叉,編織成具有龍態蛇姿的麥草辮(俗稱“掐草辮”,後人使用草辮做草帽又得名“草帽辮”),再用其草辮加工製作成千姿百態、秀氣美觀、方便實用的工藝品。沙河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19°43'~126°50',北緯36°59'~37°4',坐落在物產豐富、交通發達的萊州灣畔;處於煙臺、青島、濰坊三市交界處,轄116個自然村,歷史上就是當地物資和人員交流的中心。
1862年,煙臺開埠。商埠的設立與開放,促進了膠東農村手工業經濟結構由封閉型向開放型轉型,由於受中國國外市場需求和出口增加的刺激,以出口為導向的近代草辮業由此興起。草編業在1862年左右剛興起時局限於煙臺,後普及于山東全省。1863年,煙臺港僅有307擔草辮出口,到19世紀70年代後期每年出口達到萬擔以上,1887年為19世紀末期出口最多的一年,達6.6萬擔,出口值近215萬兩,占出口總值的38.1%。19世紀末,德國占領膠州灣後,興建了膠濟鐵路,更促進了草辮的大量出口,從1903年起由青島出口的草辮以每年100萬海關兩的速度快速增加,1909~1910年達到1100多萬海關兩。截至1911年,山東官辦草帽辮局和兼營草帽辮的工藝局已有31處。
民國初年,掖縣草辮業又有所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沙河鎮全鎮有辮莊五六十家,年集散額為15000擔,占青島草辮輸出的14.3%。一些沙河獲利辮商還向青島擴展業務,設立辮行,出現了沙河幫包攬青島草辮貿易的局面。當時中國草辮四大名品“沙河白”“沙河黃”“沙河鋸條”“萊州花”均為掖縣人所創。
1914年一戰爆發成為山東草辮業走向衰微的轉折點。1914年,青島、上海等處草辮價格從每包原值30元降至6元,戰前沙河鎮商人在青島設立的16家辮行戰後僅存5家,沙河的辮莊減為20家。後來,由於中國國內軍閥混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影響,全國草編的生產與出口均呈減退之勢,山東與掖縣的草辮也一蹶不振。
1937年,掖縣從事草辮業的婦女從10年前的2萬減至八九千人。到1949年,山東全省草編出口僅有20萬元之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萊州草辮得到了恢復和發展。1949年12月,在沙河附近的珍珠鄉灣頭村建立了41人的“掖南縣公營益新草辮莊”。1951年,北掖也建立了廠址在掖城西關、38人的“掖縣育新草辮廠”。該兩廠、的經營促進了草藝品生產的發展,它們注意設備更新改造,拓寬了銷售渠道,加快了新產品的開發,使瀕危的草辮技藝得到挖掘、創新、發展。
1957年後,由單一的以麥稈草為原料,發展成以玉米皮為主料的各種草藝品4000多種。
1965年,萊州用玉米皮編制的地席打入國際市場。
20世紀70年代後,麥稈貼畫問世,它將萊州草辮技術提升一個高度。草辮成為萊州許多農村家庭的重要經濟來源。
進人改革開放時期,萊州草藝品行業迅速壯大。但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發生後,草編企業也遇到了嚴峻的挑戰。
2008年之後,萊州草藝品企業已發展到三四百家,出口創匯1億多美元,產品遠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文化特徵

萊州草編製品雖用料簡單,但工藝複雜、精美,經過民間藝人和民眾不斷的發展創新,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基本特徵是:原料起初主要來源於麥秸草,後又取材於玉米皮等,因取材方便,成本低,且能把煮飯用的燒草掐成既實用又有藝術品位的產品;草辮呈長辮形,長短不一,花樣根據需要而變化,因而寬窄不定,最寬不過6厘米,最細約3毫米。
編辮,又分原草辮和劈草辮,原草辮是將漂白、染色後的麥稈或玉米皮直接用來編辮;劈草辮是用工具將處理後的原材料剪成若干細條,然後編成辮。或者從技藝的角度分為“囫圇草辮”和“護草編”;“囫圇草辮”就是用囫圇的麥莛草辮掐成的各式花樣的草辮;“擴草編”就是用專用工具擴草刀(劈草刀),將麥莛草擴成寬窄不等、根數不等的麥草,後再辮、掐成各式花樣的“擴草辮”。

製作工序

製作工具

草編工藝的傳統編制工具有紡繩車、繩架、經構、經撐、拔板、梭針、緯針、緯構緯撐、鉤針、模型、麥草穿子、劈刀草、大竹梭、小竹梭、挑板、機訂機具、模型等。在現代,還有草帽機、縫紉機、空氣壓縮機、噴槍、定型機、刮蔑機、台鑽、木車床等機械化工具。

工藝流程

萊州草辮工藝步驟為:選擇原材料、加工(熏制、染色等)、加工半成品(紡制、編辮、編織)、加工輔料配件(里子、貝殼、金屬裝飾品)、組裝成型等。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申報書(萊州草辮技藝)》將編掐流程歸納為:
選料
草編的原材料是麥草、野生草、玉米皮、玉米秸等,而麥草、玉米皮是萊州當地廣泛種植與草編工藝最普遍採用的原料。不是任何麥草都可以做掐辮草的原料,而是要選用麥秸挺拔柔韌的“了麥”、“紅麥”等品種的麥秸做原料,這叫“選草”;將“選草”用鍘刀鍘去根部,然後一把一把地“闖”齊,鍘掉麥穗,梳去亂葉,綁成小捆,這叫“闖辮子草”;掰去麥莛上的草褲,這叫“掰草”;將麥秸按粗細分成一、二、三等,這叫“剔草”。玉米皮則要選用中層皮,中層皮牢度強、彈性好、纖維軟硬適宜。
草辮的掐法
草辮的掐法有3、4、5、7、9、12根草的,等等不一。掐法雖然各不相同,但基本掐法是:拇指掐正面,食指掐反面。通過壓、挑使麥草交結成不同紋理結構的花紋,掐出不同花樣的草辮。以通常的七草辮為例:先掐四根草的一邊,用第一根草壓第二根草,挑第三根和第四根草,這叫“壓一挑二”;然後再用同一種方法掐另一邊,依次輪換不斷,當掐到芭根草的白莛將盡時,從其根部間隙間插上另一根草,這叫“續草"。
草辮的後期處理工藝
草本植物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呈白色,同時有黃褐色的木質素及礦物質灰粉,需要通過漂白取得相同的顏色。草料、草辮的漂白因草種、草編製品的不同,可選擇熏白與漂白兩種不同方式。草辮掐出後,如色澤不統一,就將草辮放入一大缸內,點上硫黃密封熏蒸,這叫“熏辮子”。現代也採用多種方式將麥草、麥草辮等加以漂白,漂白要使用工業用雙氧水、漂白粉等將麥草等漂染成白色。
如果因工藝需要將草辮染成五顏六色,這叫“染辮子”。草編材料使用的染色劑是天然染料,以植物染料為主,也有的使用天然礦物染料。在染色前,先要將乾麥草、麥草辮放入染槽內,注滿清水,放氣加溫浸泡一定時間,再把水放淨。隨後將染料投入水中,染料充分溶解後,將麥草、麥草辮放入攪拌均勻,煮半小時後撈起,然後漂洗、晾乾。
成品草辮的質量標準
成品草辮的質量標準包括:邊沿整齊;花紋等同;色澤統一;厚薄均勻;伸縮一致;圖案清晰。六者皆備為優。
草辮編成後,再根據設計要求,編成各式各樣的草編製品。
編織是草編最基本的方法,“編”是用一根或幾根草辮編結成無明顯經緯的成品;“織”要先立經,然後逐漸編緯形成。編織方法有平編、紋編、勒編、扣編、編花等。平編是山東麥草、玉米皮、蒲草等草編技藝的基本方法,為經緯交織成型,常見的是挑一壓一的“一紋法”,挑二壓二的“二紋法”,此外還有挑二壓一、挑一壓二、壓三挑三、壓三挑四等10多種方法。絞編也是以經緯編壓為主要特點的工種,它和平編的不同之處是在經編方面,平編的經緯相同,同時動作,往前編織;而紋編則先編排好經樁,然後以麥草等交叉上”下穿行於經樁上下,循環繞行。

題材作品

萊州草辮工藝用途廣泛,品種很多,大體上分為兩大類:一是實用性的草編日用生活品,包括茶壺墊、杯墊、椅墊、靠背墊、沙發墊、草帽、草蓆、草簍、果盒、提籃、拖鞋、地毯、蒲團等;二是觀賞性的草編裝飾品,其中尤以草貼畫、草貼盒受人們喜歡。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萊州草辮在傳統的麥秸基礎上,增加了玉米皮辮和麥草貼畫,融入油畫、工筆畫等工藝,使草辮產品更加精緻,具有收藏價值。在萊州,萊州草辮成了許多農民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為萊州農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傳承狀況
萊州草辮在發展中也有隱憂,主要表現為: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傳統草編技藝流失,60歲以下從事掐草辮的人很少,更多的是70歲以上的老太太,作為消閒掐草辮解悶,而且品種單一,會掐10種左右花樣草辮的老藝人寥寥無幾;以麥稈草辮為主要原料的產品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機織半成品原料、玉米皮辮等新型草藝品原料。這一情況引起各級政府部門重視,已採取措施加強對草編文化遺產的挖掘與保護,以使萊州草辮繼續傳承下去。
傳承人物
楊玉興,男,1952年出生於萊州,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煙臺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10年9月,楊玉興入選山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為草編(萊州草辮)。
保護措施
2011年,萊州草辮被中國國家商標局正式註冊為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2011年11月,楊玉興赴浙江義烏參加第四屆森林產品國際博覽會,並現場招收多名徒弟,為萊州草編培養後繼人才發揮作用。
2012年初,萊州草辮基地入選山東省首批外貿轉型升級專業型示範基。
2018年11月,萊州草辮在山東省文化館山東非遺傳習大課堂開課,萊州草辮非遺傳承人周學玉向學生們展示了該項傳統美術的製作全過程。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萊州市文化館獲得“草編(萊州草辮)”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萊州市文化館獲得“草編(萊州草辮)”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1年7至8月,草編(萊州草辮)傳承人楊玉興等赴澳門,在澳門世界文化遺產“盧家大屋”進行了為期22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演出。
2017年6月,草編(萊州草辮)在首屆萊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武術項目展演現場展出。
榮譽表彰
1980年,萊州草辮的陶瓷包裝獲省二輕工業廳“優質產品”稱號。
1981年,萊州草辮產品獲全國出口包裝設計一等獎。
1983年,萊州草辮的麥草貼盒獲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優秀作品設計二等獎;同年,玉米皮茶具、禮品包裝在國家經委與包裝協會舉辦的包裝評比會上獲優秀包裝產品獎盃,玉米皮草制藝品獲輕工部“優質產品”稱號。
1988年,楊玉興的平編高檔桌墊獲輕工部工藝美術百花獎優秀創作設計二等獎;摺疊野餐桌和娃娃掛件兩個產品獲輕工部優秀創作設計一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