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群

熊永先1941年命名。命名剖面位於四川松潘縣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草地群
  • 命名人:熊永先
  • 命名時間:1941年
  • 又稱:草地系
  • 位置:四川松潘縣草地。
沿革,特徵,

沿革

命名時稱“草地系”,是指分布於四川松潘以西、龍日壩以北、阿壩以東的黃綠色薄—中厚層變質砂岩及板岩,時代被定為石炭—二疊紀。1956年《中國區域地層表(草案)》首次公開引用熊氏的命名。1978年四川省區域地層表編寫組改稱草地群,歸屬中—上三疊統,下三疊統則稱阿壩組。1991年四川地礦局重申沿用草地群的理由,並將其自下而上劃分為四個組,歸於下三疊統至上三疊統下諾利階。本典從之。

特徵

以類復理石碎屑岩為主,自下而上劃分為四個組:第一組為灰綠色厚層變長石石英砂岩、變含礫長石質岩屑砂岩,夾板岩、灰岩及泥灰岩,未見底,厚度大於1000 m;第二組在阿壩縣哈赫納為灰綠、灰色變長石石英砂岩、凝灰質砂岩夾鈣質板岩、絹雲板岩、灰岩,下部砂岩含礫,在若爾蓋、紅原一帶,為灰綠色砂板岩夾灰岩,厚2498~5000 m;第三組為灰綠、淺灰色中—厚層凝灰質長石砂岩、變岩屑砂岩夾板岩,底部見含礫粗砂岩,厚大於700 m;第四組由黃綠色、灰色凝灰質砂岩與板岩組成,向上板岩增多,未見頂,在邊緣斷裂帶上,下部有很多含古生代—中三疊世化石的塌積灰岩塊體,厚2000 m左右。該群在青海境內可見與下伏二疊系呈假整合接觸,上部在多數地點為含煤的陸相火山岩八寶山群不整合覆蓋。各組間均為整合接觸。化石以菊石類和雙殼類為主,其次為腕足類、牙形石和植物。第一組產菊石Flemingites muthensis, Vishnuites decipiens, Anotoceras costatum, Isculitoides globosus; 牙形石Neospathodus timorensis等。第二組產雙殼類Costatoria radiata, Mytilus eduliformis, Halobia cf.comatoides, Daonella cf.boeckhi;腕足類Spiriferina tsinghaiensis, Neoretzia fuchsi。第三組未見化石。第四組產雙殼類Halobia pluriradiata, H.yunnanensis, H.convexa, H.alaskana;植物Neocalamites carcinoides, Pityophyllum cf.longifolium等。具濁積、塌積特徵。該群分布在四川北部阿壩—龍日壩—松潘一線以北的若爾蓋一帶。第二、三、四組在區內分布較廣,第一組僅分布於阿壩及若爾蓋附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