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茶園山無名氏夫妻墓
- 出土地點:福州市鼓樓區楊橋西路茶園山國小
- 館藏地點:福州市博物館
- 所屬年代:南宋
- 發掘時間:1986年8月
- 墓主身份:南宋高級將領(推測)
- 發掘單位:福建省考古所
墓葬規格,墓主身份之謎,屍身不腐之謎,死因調查,血漬之謎,墓葬未解之謎,時代背景,
墓葬規格
茶園山無名氏夫妻墓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楊橋西路茶園山國小內。1986年8月旬殼察,學校修建操場時發現。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省博物館在校方配合下進行發掘清理。此墓系磚石結構三壙並列夫婦合葬墓,方向45度,各壙均為石板砌築,長2.3米、寬1.2米、高1.15米。壙頂復蓋4塊長1.35~1.5米、寬0.52~0.75米、厚0.21~0.28米的長方形花崗岩石板,以石灰勾縫。壙內以長0.28米、寬0.11米、厚0.08米的青磚砌成槨室,磚上印有“淳祐拾年”銘記,槨頂用8塊長1.29米、寬0.32米、厚0.11米的長方形青磚橫危試向鋪蓋,墓底平鋪青磚兩層。石壙與磚槨間隙注滿松香,墓壙頂部覆以三合土封頂,結構相當牢固。(引自《福州茶園山南宋端平二年墓發掘簡報》)
墓主身份之謎
專家根據屍體的保存情況推測,茶園山宋墓墓主夫婦的死亡時間相差不遠,且是同時下葬的。為了進一步弄清兩人的死亡真相,專家決定對他們的遺體做進一步的醫學研究。在對男墓主進行的第二次X光檢測發現,其腰部脊椎有脫位現象,這讓專家們十分震驚。人體脊柱是骨頭與軟組織的一個綜合性結構,上接顱骨,下至骶骨。脊柱看上去堅硬,支撐著人體的大部分重量,其實極易受傷,這是因為脊柱是由24塊椎骨連線而成的,並非封閉結構。脊椎斷裂是一個致命傷,嚴重時會導致死亡。
男墓主的脊柱的確受損嚴重。這一重要發現部分地解開了男墓主死因之謎——由於脊柱突然斷裂,男墓主在短時間內死亡,這也就是為什麼他看上去身體壯碩,絲毫沒有遭受病痛折磨並出現消瘦的原因。由此同時,考古工作者在整理棺槨中的隨葬品時發現了一個重要線索一—巴采牛—男墓主腰間的一根用絲綢包裹的玉帶。在宋朝,三品以上的高級官員都佩戴玉帶。不過,這只是一根仿製的木玉帶。聯繫到那些出土的珍貴衣物,專家推測,男墓主在世時可能是一個級別很高的官員,但在死後下葬時,家人沒有將他的玉帶隨葬,而是放了一根假玉帶。在這個沒有墓志銘的古墓中唯一能推測墓主人身份的就是幾對帛幡(輓聯),帛幡如下:
銅竹昔時膺鳳詔,風雲他日趣鰲頭。
軍民上下鹹思德,賞罰分明善用人。
正直狼潤凝影忠良摩萬姓,寬仁骨鯁勞三軍。
軍民搵淚持杯送,無福登消好帥君。
後來,在清理男墓主棺槨中成卷的絲綢時,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發現了一副帛幡,這幅帛藩上書寫著:
夔門日日望君來,
鄂渚人懷去後思。
爭似早登黃閣去,
普天霖雨總無思。
鄂渚人懷去後思。
爭似早登黃閣去,
普天霖雨總無思。
(註:這幅帛藩福州市博物館沒有展出)
其中第一句內容意思是:男墓主的家人每天都在急切地盼望他從夔門歸來。夔門,又名瞿塘關,兩岸高山凌江夾峙,是長江從四川盆地進入三峽的大門。這一發現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晾,因為男墓主的確切死亡地點在距離福州 1200千米的長江夔門一帶。這是一個重大發現,因為一個朝廷高官在離家千里的夔門死於非命,當年一定發生了什麼重大事情。
的確切死亡地點在距離福州 1200千米的長江夔門一帶。這是一個重大發現,因為一個朝廷高官在離家千里的夔門死於非命,當年一定發生了什麼重大事情。其中一幅帛藩中寫著入葬年份:端平乙未(公元1235年)。有點歷史常識的都知道,蒙古大規模攻擊南宋開始於公元1235年
而湖北和夔門一帶恰恰是當年和蒙古人激戰的最前線。榜試永由此,男墓主的身份漸漸明朗了,他很可能是一位戰死的高級將領。專家為我們勾勒才套台店出了他生命中的最後時光: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他被人從後面給以致命一擊,犧牲了生命。為了把他完整地、有尊嚴地送回家,人們對他的屍體進行了防腐處理,將水銀從口中灌入體內,同時倒入棺槨內將屍體浸泡。經過長途跋涉,他被送回到福州,而他的夫人除好在他回家的前後幾天內也離開了人世,可能屬於自然死亡。至於這對夫婦的死亡時間為什麼如此巧合,可能是一個永遠也不能解開的秘密。
屍身不腐之謎
1986年8月,在我國福州市茶園山一個建築工地出土了兩具古屍,經考證,這是一對生活在南宋末年的夫婦,死亡時間是1235年。讓人驚奇的是,在地下躺了700多年後他如今看上去依然完好如初,皮膚濕潤,肌肉富有彈性,血管依稀可見,仿佛剛剛入睡不久。
所有生命都遵循自然消亡的規律,為什麼在這具生命已經逝去的軀項辣判體上,大自然正常的腐敗過程卻停滯了呢?我國新疆是世界上出土古屍數量最多且天然保存的地區之一,原因是那裡氣候乾燥、雨量稀小,特殊的自然環境為屍體保存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可福州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屬於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溫暖濕潤,在這樣的環境中屍體完好不腐達數百年之久,實在令人匪夷所思,何況這是一具濕屍,保存難度比干屍更大。
茶園山宋墓古屍的發現讓人們聯想到了馬王堆漢墓。1972年,湖南長沙市郊一座古墓橫空出世,讓馬王堆成為圖個震驚世界的名字。在馬王堆漢墓中出土了絲織品等大量國寶級文物,其一號墓墓主辛追夫人的濕屍更是寶中之寶。此前發現的保存千年以上的古屍大部分都是木乃伊,即經自然或人工處理的乾屍,馬王堆女屍則創造了世界記錄,是保存兩千餘年而不腐的濕屍,形態完鍪,皮膚保持彈性,部分關節還可彎曲,堪稱人類歷史上的奇蹟。那么,在1986年福州茶園山出土的這兩具古屍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死因調查
X射線檢測發現,在茶園山古屍的下腹內分布著大量閃閃發亮的東西,大者約一厘米長,小者僅米粒大小。經鑑定,這些發亮的東西是水銀。水銀是一種銀白色的液態金屬,對人體具有強烈的腐蝕作用,可對胃腸道及腎臟造成損害,進而導致毛細血管損傷和血漿損失,嚴重時會引發死亡。小白鼠實驗證明,按每100克體重1毫升水銀的比例,將4毫升水銀灌入一隻體重400克的小白鼠的胃中,小白鼠在短時間內即死亡。有專家指出,古人所說“吞金而死”,很可能不是指吞服貴重且沒有毒性的黃金,而是指吞服水銀,水銀進入食道造成汞中毒,致人死命。那么,水銀是這位古人致死的原因嗎?
接下來的解剖發現,在古屍的胃、腹腔和大腸內也滿布水銀,這讓專家們十分震驚:如果說死者死於水銀中毒,則不可能有這么多的水銀留存體內。以小白鼠實驗為例,解剖發現,4毫升的水銀幾乎將小白鼠的胃墜破。如此來看,這位古人如果是因吞服大量水銀而死,那他在死前必然經受了巨大的痛苦,可他看上去是那樣的神態安詳。水銀看來並非是導致他真正死亡的原因。
專家推測,水銀可能與屍體保存措施有關。在與墓主人生活的宋朝並存的契丹王朝,流傳著一種特殊的喪葬風俗,即人死後將水銀灌入屍體防腐。當年契丹王朝的第一位皇帝耶律阿保機死後,因墓穴還未開始建造,他的屍體停放了整整五年,相傳當時就是使用水銀來防止屍體腐爛的。關於水銀防腐的說法,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多有記載。據《史記》記載,秦始皇死後其屍體被浸泡在水銀棺中。20世紀末,對秦陵地宮的遙感測試表明,裡面有大片強汞區域,專家推測,秦始皇陵地宮裡可能存有大量水銀。
到明代,水銀防腐技術更被普遍用於保存屍體。據說在明初,許多鎮守邊關的將士死後其屍體就是採用水銀防腐,然後千里迢迢運回家鄉的。明代將領沐英在雲南陣亡,當時從雲南到南京需要8個月的時間,而其屍體最終被完整地運回了南京。其實,水銀防腐的原理很簡單:水銀是自然界唯一以液態形式出現的金屬,而且是重金屬,可以起到隔絕空氣的作用,細胞膜在與水銀結合後不會破裂。
正當專家們為這個研究成果感到興奮時,考古現場傳來的訊息卻令他們重新陷入了迷茫——考古人員在同一墓穴里又發現了一具尺寸比較小的棺槨,裡面也有一具保存完好的屍體。經考證,這人是男墓主的妻子,一個身材矮小的30多歲的年輕女性。女屍外觀完整,頭髮烏黑,梳著講究的髮髻,皮膚比較白皙,還有彈性。在同一座墓穴中出土兩具保存700多年仍然完好的古代濕屍,這可是中國考古史上前所未見的重大發現!不過,專家在對女屍進行全身透視後,發現其體內並沒有水銀。
這時,專家想到了解剖男墓主屍體時的一個細節:屍蠟把衣服和屍體粘在了一起。通常情況下,一個若因慢性疾病死亡,從生病到死亡,其體內的脂肪會經歷一個逐漸被消耗的過程,最終留下一個消瘦的軀殼,即便有皮下脂肪也所剩無幾。男墓主的死亡年齡在40歲左右,解剖未發現任何外,死時皮下脂肪豐富,以至在埋葬後溢出並將衣服同屍體粘在了一起。這些情況是否暗示男墓主在短時間內死亡?或者說,他的死非同尋常?
血漬之謎
震驚世界的馬王堆漢墓出土了100多件絲織品,而茶園山宋墓則共出土了400多件絲織品。茶園山宋墓的年代雖然不及馬王堆漢墓久遠,但一次出土數量如此眾多的絲織品,在中國考古史上也屬罕見。即便是2016年在浙江省台州市黃巖區發掘的同為南宋時期、堪稱為“宋服之冠”的趙伯澐墓,其墓中出土的絲織品也僅有66件,且服飾的精美程度遠遠不及於茶園山宋墓的出土服飾。
絲綢纖維中的動物蛋白質極易腐爛,在歷年的考古發掘中罕有保存完整的古代絲織品。茶園山宋墓出土的絲織品是如何抵禦時光之手侵蝕的呢?搞清楚這個問題,或許有助於揭示墓主人屍體不腐之謎。
專家從女墓主的棺槨里清理出大量紗羅織物。紗羅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民間織造工藝,多以蠶絲為原料,工藝獨特而複雜,用紗羅製作的織物較之綾羅綢緞更加名貴。紗羅的織造興起於新石器時代後期,漢唐開始興盛,至南宋達到頂峰。漢張騫通過“絲綢之路”將紗羅帶至西方,因其細薄被西方譽之為“上帝之物”。可以說,茶園山宋墓出土的絲織品價值連城。在這些華麗的衣物上,還飾以厚度不足0.12微米(比紙燒成的灰還要薄)的金箔。在古代,紗羅和黃金多為貴族所用,由此可見女墓主的身份高貴。
專家在女墓主身上發現一條印滿花紋圖案的褲子,仔細觀察還依稀可見一些直徑約為1厘米的黑色圓形斑點。經清水漂洗後,這些斑點與其他圖案漸漸區別開來,而目顏色漸漸變淡,透出幽暗的紅色。這些斑點是死者生前留下的血跡嗎?按照中國的喪葬習俗,人們在埋葬死者前通常都會對死者的遺體進行清潔處理,並換上乾淨衣物,不太可能讓帶有血污的貼身衣物留在死者的身上。而根據病理學知識,如果是死者生前留在衣物上的血跡,由於血液形成的纖維素網與衣物布料纖維緊密結合,用水是很難清洗掉的;相反,如果人死後,由屍液與血紅蛋白混合產生的紅色液體流出體外,則容易清洗掉。女墓主衣服上的血跡很容易地就被清洗掉了,說明這不是她生前流的血。那這些紅色印跡從何而來呢?
根據屍體解剖理論,一個人死後,如果在弛的屍體上劃開一個口子,傷口是不會流血的,這是因為人死後心臟停止搏動,血液在血管里處於靜止狀態。另外,屍體腐敗常從腹部開始,最早出現的徵象就是腹部膨脹,這是因為人死後,其腸道中還存有大量腐敗細菌,這些腐敗細菌會產生氣體,引起腸道脹氣。由於人死後肛門括約肌變得鬆弛,所以當腹腔內壓力達到一定程度時,屍體內的東西就會通過人體下部器官排出體外。
至此,專家有了一個明確的思路:茶園山宋墓女墓主衣物上的紅色印記很可能是因為屍體內部腐爛導致腹部氣壓過大,最終把體內的屍液與血紅蛋白的混合體通過人體下部器官排出了體外。因這種混合液是紅色的,所以看上去就像血跡。
致命死因
專家根據屍體的保存情況推測,茶園山宋墓墓主夫婦的死亡時間相差不遠,且是同時下葬的。為了進一步弄清兩人的死亡真相,專家決定對他們的遺體做進一步的醫學研究。
茶園山南宋端平二年墓的男墓主身高在1.8米左右,體格高大粗壯。然而在對男墓主進行的第二次X光檢測發現,其腰部脊椎有脫位現象,這讓專家們十分震驚。人體脊柱是骨頭與軟組織的一個綜合性結構,上接顱骨,下至骶骨。脊柱看上去堅硬,支撐著人體的大部分重量,其實極易受傷,這是因為脊柱是由24塊椎骨連線而成的,並非封閉結構。脊椎斷裂是一個致命傷,嚴重時會導致死亡。
進一步的解剖發現,男墓主的脊柱的確受損嚴重。這一重要發現部分地解開了男墓主死因之謎——由於脊柱突然斷裂,男墓主在短時間內死亡,這也就是為什麼他看上去身體壯碩,絲毫沒有遭受病痛折磨並出現消瘦的原因。
馬王堆漢墓辛追夫人的保存兩千餘年而不腐的濕屍,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蹟。當初辛追夫人出土時,她的棺材裡注滿含有多種可以防腐殺菌的中藥成分和乙醇的棺液。研究認為,這種神奇的防腐液正是讓辛追夫人得以千年不腐的主要原因。茶園山宋墓男墓主的棺液又是一種什麼液體呢?是否也具有保護屍體不腐的特殊作用呢?
化驗結果表明,棺液中含重金屬水銀汞,而且量比較大,高度約0.1米,體積約0.13立方米,大約浸沒了屍體的1/3的平躺高度。1立方米水銀的重量是13600千克,經換算,男墓主棺槨里的水銀重量竟達到了1768千克(當初人們正是因為沒能正確估計棺槨內的水銀和積水的重量,才發生了起重機在起吊棺槨時發生傾斜的意外情況)。由於1毫升水銀就足以讓1080立方米的空氣達到汞飽和狀態,可以推測水銀的蒸發使男墓主的棺槨內很快就充滿了毒氣。很明顯,當時人們是有計畫、有步驟地對男墓主的遺體實施了防腐處理。
至此,專家已經猜測到了男墓主死前發生的事情:他死於來自背後的一個致命打擊,這一擊將他的脊柱打斷,致使他在很短時間內離開人世;在他死後,人們將水銀從他的口腔灌入,水銀沿著食道進入胃腸和腹部:在收殮人棺時,人們又在他的身旁放置了大量水銀;最後,人們將棺槨密封,葬入地下。
真相揭示
研究發現,在宋朝出現了一種防盜墓葬——三合土墓,其建造方法是採用一層又一層的土石緊密包裹墓穴,以增強其密封性能和防盜性能。這種墓穴雖然費工費時,建造費用高昂,但非常堅固,在官僚士大夫階層尤其流行。經考察,茶園山宋墓正是一座三合土墓,墓主人被三合土、石條、松香、棺槨、棺材等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由此隔絕了外部空氣中的細菌對屍體的侵蝕。
女墓主棺材中的一把扇子給專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它製作精良,由扇骨及細竹絲編制而成,扇面為薄薄的紙質材料。人們當初在打開女墓主充滿液體的棺槨時,唯一能看見的就是這把團扇。扇子的一半浸泡在棺液里,一半露在棺液外,露出部分已經嚴重損壞,而浸泡在棺液里的部分卻連扇面都是完好的,沒有絲毫腐爛跡象。由此可以斷定,棺液是屍體保存完好的關鍵。可棺液是從哪裡來的呢?專家推測,棺液並非封棺前注入的防腐液,而是墓室內的水蒸氣滲入棺內凝結而成的。在長達700多年的時間裡,這些凝結的水滴積少成多,最後將屍體淹沒。
雖然這些液體的來歷還沒能完全搞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兩具棺槨下葬後,短時間內棺木的空氣耗盡,之後,屍體慢慢被水淹沒,加之松香、石條、三合土將棺槨緊緊密封,隔絕了空氣,棺槨內部變成了一個真空狀態,使得屍體的腐爛過程中止,最終奇蹟般地完好保存了屍體。這就是茶園山宋墓墓主夫婦的屍體歷700多年而不腐的真正原因。
茶園山宋墓的這對夫婦生活於我國的南宋時期,而南宋時期的福州不僅是東南沿海商業重鎮,海上貿易的重要港口,更是由於氣候宜人且遠離中原腹地,成為躲避戰亂的上佳之地。南宋即將滅亡之時,南宋皇室也在最後關頭由臨安即杭州遷都至福州。因此,通過對出土文物和歷史背景的分析,這對墓主很可能是屬於當時身份地位高貴的官宦人家。
墓葬未解之謎
專家在茶園山宋墓中既沒有發現墓碑,也沒有發現墓志銘,這對於地位顯赫的墓主來說是極不尋常的。還有,男墓主身負重傷死於非命,女墓主的死亡時間相距不久,身上未發現任何病變或傷痕,從外表上也看不出有掙扎的痕跡。女墓主的死因成謎。
再者,茶園山宋墓男墓主的棺木呈現出中原和北方瞎木的典型特徵,如果說男墓主不是福建當地人,那么他究竟來自哪裡?
時代背景
茶園山宋墓的這對夫婦生活於我國的南宋時期,而南宋時期的福州不僅是東南沿海商業重鎮,海上貿易的重要港口,更是由於氣候宜人且遠離中原腹地,成為躲避戰亂的上佳之地。南宋即將滅亡之時,南宋皇室也在最後關頭由臨安即杭州遷都至福州。
歷史事件
茶園山無名氏夫妻墓的發現也為我們再現了當時所發生的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第一次宋元戰爭(窩闊台第一次侵宋戰爭)
1235年蒙古第一次南下侵宋,且兵分三路,中路由窩闊台之子闊出進攻襄、郢;另一子闊端進攻四川;口溫不花進攻江淮。
西線:四川制置使趙彥吶措施失當,仙人關失守,大將趙友聞戰死。西路橫掃四川,南宋軍隊不得不退守夔門。
中線:蒙古攻占襄陽,兵圍江陵;宋軍死守郢州、江陵,主將趙復明、趙復光殉國,宋派孟珙救援,打敗蒙軍。 東線:兵出舒、廬,面臨大江,江南震動。1237年冬,蒙軍察罕進攻真州,為丘岳所敗。蒙軍口溫不花、察罕進攻黃州,為孟珙所敗,蒙軍轉攻安豐(壽縣),為杜杲所敗; 1238年9月, 察罕蒙軍號稱80萬進攻廬州,為杜杲所敗。 1241年,窩闊台病逝,蒙古暫未出動。(歷史事件引自 傅駿《端平年間京湖襄陽地區的戰事》)
相關影視資料
CCTV10《走近科學》20130911穿越時空的真相
深圳衛視《探秘時刻 南宋古屍不腐之謎》
而湖北和夔門一帶恰恰是當年和蒙古人激戰的最前線。由此,男墓主的身份漸漸明朗了,他很可能是一位戰死的高級將領。專家為我們勾勒出了他生命中的最後時光: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他被人從後面給以致命一擊,犧牲了生命。為了把他完整地、有尊嚴地送回家,人們對他的屍體進行了防腐處理,將水銀從口中灌入體內,同時倒入棺槨內將屍體浸泡。經過長途跋涉,他被送回到福州,而他的夫人除好在他回家的前後幾天內也離開了人世,可能屬於自然死亡。至於這對夫婦的死亡時間為什麼如此巧合,可能是一個永遠也不能解開的秘密。
屍身不腐之謎
1986年8月,在我國福州市茶園山一個建築工地出土了兩具古屍,經考證,這是一對生活在南宋末年的夫婦,死亡時間是1235年。讓人驚奇的是,在地下躺了700多年後他如今看上去依然完好如初,皮膚濕潤,肌肉富有彈性,血管依稀可見,仿佛剛剛入睡不久。
所有生命都遵循自然消亡的規律,為什麼在這具生命已經逝去的軀體上,大自然正常的腐敗過程卻停滯了呢?我國新疆是世界上出土古屍數量最多且天然保存的地區之一,原因是那裡氣候乾燥、雨量稀小,特殊的自然環境為屍體保存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可福州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屬於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溫暖濕潤,在這樣的環境中屍體完好不腐達數百年之久,實在令人匪夷所思,何況這是一具濕屍,保存難度比干屍更大。
茶園山宋墓古屍的發現讓人們聯想到了馬王堆漢墓。1972年,湖南長沙市郊一座古墓橫空出世,讓馬王堆成為圖個震驚世界的名字。在馬王堆漢墓中出土了絲織品等大量國寶級文物,其一號墓墓主辛追夫人的濕屍更是寶中之寶。此前發現的保存千年以上的古屍大部分都是木乃伊,即經自然或人工處理的乾屍,馬王堆女屍則創造了世界記錄,是保存兩千餘年而不腐的濕屍,形態完鍪,皮膚保持彈性,部分關節還可彎曲,堪稱人類歷史上的奇蹟。那么,在1986年福州茶園山出土的這兩具古屍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死因調查
X射線檢測發現,在茶園山古屍的下腹內分布著大量閃閃發亮的東西,大者約一厘米長,小者僅米粒大小。經鑑定,這些發亮的東西是水銀。水銀是一種銀白色的液態金屬,對人體具有強烈的腐蝕作用,可對胃腸道及腎臟造成損害,進而導致毛細血管損傷和血漿損失,嚴重時會引發死亡。小白鼠實驗證明,按每100克體重1毫升水銀的比例,將4毫升水銀灌入一隻體重400克的小白鼠的胃中,小白鼠在短時間內即死亡。有專家指出,古人所說“吞金而死”,很可能不是指吞服貴重且沒有毒性的黃金,而是指吞服水銀,水銀進入食道造成汞中毒,致人死命。那么,水銀是這位古人致死的原因嗎?
接下來的解剖發現,在古屍的胃、腹腔和大腸內也滿布水銀,這讓專家們十分震驚:如果說死者死於水銀中毒,則不可能有這么多的水銀留存體內。以小白鼠實驗為例,解剖發現,4毫升的水銀幾乎將小白鼠的胃墜破。如此來看,這位古人如果是因吞服大量水銀而死,那他在死前必然經受了巨大的痛苦,可他看上去是那樣的神態安詳。水銀看來並非是導致他真正死亡的原因。
專家推測,水銀可能與屍體保存措施有關。在與墓主人生活的宋朝並存的契丹王朝,流傳著一種特殊的喪葬風俗,即人死後將水銀灌入屍體防腐。當年契丹王朝的第一位皇帝耶律阿保機死後,因墓穴還未開始建造,他的屍體停放了整整五年,相傳當時就是使用水銀來防止屍體腐爛的。關於水銀防腐的說法,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多有記載。據《史記》記載,秦始皇死後其屍體被浸泡在水銀棺中。20世紀末,對秦陵地宮的遙感測試表明,裡面有大片強汞區域,專家推測,秦始皇陵地宮裡可能存有大量水銀。
到明代,水銀防腐技術更被普遍用於保存屍體。據說在明初,許多鎮守邊關的將士死後其屍體就是採用水銀防腐,然後千里迢迢運回家鄉的。明代將領沐英在雲南陣亡,當時從雲南到南京需要8個月的時間,而其屍體最終被完整地運回了南京。其實,水銀防腐的原理很簡單:水銀是自然界唯一以液態形式出現的金屬,而且是重金屬,可以起到隔絕空氣的作用,細胞膜在與水銀結合後不會破裂。
正當專家們為這個研究成果感到興奮時,考古現場傳來的訊息卻令他們重新陷入了迷茫——考古人員在同一墓穴里又發現了一具尺寸比較小的棺槨,裡面也有一具保存完好的屍體。經考證,這人是男墓主的妻子,一個身材矮小的30多歲的年輕女性。女屍外觀完整,頭髮烏黑,梳著講究的髮髻,皮膚比較白皙,還有彈性。在同一座墓穴中出土兩具保存700多年仍然完好的古代濕屍,這可是中國考古史上前所未見的重大發現!不過,專家在對女屍進行全身透視後,發現其體內並沒有水銀。
這時,專家想到了解剖男墓主屍體時的一個細節:屍蠟把衣服和屍體粘在了一起。通常情況下,一個若因慢性疾病死亡,從生病到死亡,其體內的脂肪會經歷一個逐漸被消耗的過程,最終留下一個消瘦的軀殼,即便有皮下脂肪也所剩無幾。男墓主的死亡年齡在40歲左右,解剖未發現任何外,死時皮下脂肪豐富,以至在埋葬後溢出並將衣服同屍體粘在了一起。這些情況是否暗示男墓主在短時間內死亡?或者說,他的死非同尋常?
血漬之謎
震驚世界的馬王堆漢墓出土了100多件絲織品,而茶園山宋墓則共出土了400多件絲織品。茶園山宋墓的年代雖然不及馬王堆漢墓久遠,但一次出土數量如此眾多的絲織品,在中國考古史上也屬罕見。即便是2016年在浙江省台州市黃巖區發掘的同為南宋時期、堪稱為“宋服之冠”的趙伯澐墓,其墓中出土的絲織品也僅有66件,且服飾的精美程度遠遠不及於茶園山宋墓的出土服飾。
絲綢纖維中的動物蛋白質極易腐爛,在歷年的考古發掘中罕有保存完整的古代絲織品。茶園山宋墓出土的絲織品是如何抵禦時光之手侵蝕的呢?搞清楚這個問題,或許有助於揭示墓主人屍體不腐之謎。
專家從女墓主的棺槨里清理出大量紗羅織物。紗羅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民間織造工藝,多以蠶絲為原料,工藝獨特而複雜,用紗羅製作的織物較之綾羅綢緞更加名貴。紗羅的織造興起於新石器時代後期,漢唐開始興盛,至南宋達到頂峰。漢張騫通過“絲綢之路”將紗羅帶至西方,因其細薄被西方譽之為“上帝之物”。可以說,茶園山宋墓出土的絲織品價值連城。在這些華麗的衣物上,還飾以厚度不足0.12微米(比紙燒成的灰還要薄)的金箔。在古代,紗羅和黃金多為貴族所用,由此可見女墓主的身份高貴。
專家在女墓主身上發現一條印滿花紋圖案的褲子,仔細觀察還依稀可見一些直徑約為1厘米的黑色圓形斑點。經清水漂洗後,這些斑點與其他圖案漸漸區別開來,而目顏色漸漸變淡,透出幽暗的紅色。這些斑點是死者生前留下的血跡嗎?按照中國的喪葬習俗,人們在埋葬死者前通常都會對死者的遺體進行清潔處理,並換上乾淨衣物,不太可能讓帶有血污的貼身衣物留在死者的身上。而根據病理學知識,如果是死者生前留在衣物上的血跡,由於血液形成的纖維素網與衣物布料纖維緊密結合,用水是很難清洗掉的;相反,如果人死後,由屍液與血紅蛋白混合產生的紅色液體流出體外,則容易清洗掉。女墓主衣服上的血跡很容易地就被清洗掉了,說明這不是她生前流的血。那這些紅色印跡從何而來呢?
根據屍體解剖理論,一個人死後,如果在弛的屍體上劃開一個口子,傷口是不會流血的,這是因為人死後心臟停止搏動,血液在血管里處於靜止狀態。另外,屍體腐敗常從腹部開始,最早出現的徵象就是腹部膨脹,這是因為人死後,其腸道中還存有大量腐敗細菌,這些腐敗細菌會產生氣體,引起腸道脹氣。由於人死後肛門括約肌變得鬆弛,所以當腹腔內壓力達到一定程度時,屍體內的東西就會通過人體下部器官排出體外。
至此,專家有了一個明確的思路:茶園山宋墓女墓主衣物上的紅色印記很可能是因為屍體內部腐爛導致腹部氣壓過大,最終把體內的屍液與血紅蛋白的混合體通過人體下部器官排出了體外。因這種混合液是紅色的,所以看上去就像血跡。
致命死因
專家根據屍體的保存情況推測,茶園山宋墓墓主夫婦的死亡時間相差不遠,且是同時下葬的。為了進一步弄清兩人的死亡真相,專家決定對他們的遺體做進一步的醫學研究。
茶園山南宋端平二年墓的男墓主身高在1.8米左右,體格高大粗壯。然而在對男墓主進行的第二次X光檢測發現,其腰部脊椎有脫位現象,這讓專家們十分震驚。人體脊柱是骨頭與軟組織的一個綜合性結構,上接顱骨,下至骶骨。脊柱看上去堅硬,支撐著人體的大部分重量,其實極易受傷,這是因為脊柱是由24塊椎骨連線而成的,並非封閉結構。脊椎斷裂是一個致命傷,嚴重時會導致死亡。
進一步的解剖發現,男墓主的脊柱的確受損嚴重。這一重要發現部分地解開了男墓主死因之謎——由於脊柱突然斷裂,男墓主在短時間內死亡,這也就是為什麼他看上去身體壯碩,絲毫沒有遭受病痛折磨並出現消瘦的原因。
馬王堆漢墓辛追夫人的保存兩千餘年而不腐的濕屍,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奇蹟。當初辛追夫人出土時,她的棺材裡注滿含有多種可以防腐殺菌的中藥成分和乙醇的棺液。研究認為,這種神奇的防腐液正是讓辛追夫人得以千年不腐的主要原因。茶園山宋墓男墓主的棺液又是一種什麼液體呢?是否也具有保護屍體不腐的特殊作用呢?
化驗結果表明,棺液中含重金屬水銀汞,而且量比較大,高度約0.1米,體積約0.13立方米,大約浸沒了屍體的1/3的平躺高度。1立方米水銀的重量是13600千克,經換算,男墓主棺槨里的水銀重量竟達到了1768千克(當初人們正是因為沒能正確估計棺槨內的水銀和積水的重量,才發生了起重機在起吊棺槨時發生傾斜的意外情況)。由於1毫升水銀就足以讓1080立方米的空氣達到汞飽和狀態,可以推測水銀的蒸發使男墓主的棺槨內很快就充滿了毒氣。很明顯,當時人們是有計畫、有步驟地對男墓主的遺體實施了防腐處理。
至此,專家已經猜測到了男墓主死前發生的事情:他死於來自背後的一個致命打擊,這一擊將他的脊柱打斷,致使他在很短時間內離開人世;在他死後,人們將水銀從他的口腔灌入,水銀沿著食道進入胃腸和腹部:在收殮人棺時,人們又在他的身旁放置了大量水銀;最後,人們將棺槨密封,葬入地下。
真相揭示
研究發現,在宋朝出現了一種防盜墓葬——三合土墓,其建造方法是採用一層又一層的土石緊密包裹墓穴,以增強其密封性能和防盜性能。這種墓穴雖然費工費時,建造費用高昂,但非常堅固,在官僚士大夫階層尤其流行。經考察,茶園山宋墓正是一座三合土墓,墓主人被三合土、石條、松香、棺槨、棺材等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由此隔絕了外部空氣中的細菌對屍體的侵蝕。
女墓主棺材中的一把扇子給專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它製作精良,由扇骨及細竹絲編制而成,扇面為薄薄的紙質材料。人們當初在打開女墓主充滿液體的棺槨時,唯一能看見的就是這把團扇。扇子的一半浸泡在棺液里,一半露在棺液外,露出部分已經嚴重損壞,而浸泡在棺液里的部分卻連扇面都是完好的,沒有絲毫腐爛跡象。由此可以斷定,棺液是屍體保存完好的關鍵。可棺液是從哪裡來的呢?專家推測,棺液並非封棺前注入的防腐液,而是墓室內的水蒸氣滲入棺內凝結而成的。在長達700多年的時間裡,這些凝結的水滴積少成多,最後將屍體淹沒。
雖然這些液體的來歷還沒能完全搞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兩具棺槨下葬後,短時間內棺木的空氣耗盡,之後,屍體慢慢被水淹沒,加之松香、石條、三合土將棺槨緊緊密封,隔絕了空氣,棺槨內部變成了一個真空狀態,使得屍體的腐爛過程中止,最終奇蹟般地完好保存了屍體。這就是茶園山宋墓墓主夫婦的屍體歷700多年而不腐的真正原因。
茶園山宋墓的這對夫婦生活於我國的南宋時期,而南宋時期的福州不僅是東南沿海商業重鎮,海上貿易的重要港口,更是由於氣候宜人且遠離中原腹地,成為躲避戰亂的上佳之地。南宋即將滅亡之時,南宋皇室也在最後關頭由臨安即杭州遷都至福州。因此,通過對出土文物和歷史背景的分析,這對墓主很可能是屬於當時身份地位高貴的官宦人家。
墓葬未解之謎
專家在茶園山宋墓中既沒有發現墓碑,也沒有發現墓志銘,這對於地位顯赫的墓主來說是極不尋常的。還有,男墓主身負重傷死於非命,女墓主的死亡時間相距不久,身上未發現任何病變或傷痕,從外表上也看不出有掙扎的痕跡。女墓主的死因成謎。
再者,茶園山宋墓男墓主的棺木呈現出中原和北方瞎木的典型特徵,如果說男墓主不是福建當地人,那么他究竟來自哪裡?
時代背景
茶園山宋墓的這對夫婦生活於我國的南宋時期,而南宋時期的福州不僅是東南沿海商業重鎮,海上貿易的重要港口,更是由於氣候宜人且遠離中原腹地,成為躲避戰亂的上佳之地。南宋即將滅亡之時,南宋皇室也在最後關頭由臨安即杭州遷都至福州。
歷史事件
茶園山無名氏夫妻墓的發現也為我們再現了當時所發生的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第一次宋元戰爭(窩闊台第一次侵宋戰爭)
1235年蒙古第一次南下侵宋,且兵分三路,中路由窩闊台之子闊出進攻襄、郢;另一子闊端進攻四川;口溫不花進攻江淮。
西線:四川制置使趙彥吶措施失當,仙人關失守,大將趙友聞戰死。西路橫掃四川,南宋軍隊不得不退守夔門。
中線:蒙古攻占襄陽,兵圍江陵;宋軍死守郢州、江陵,主將趙復明、趙復光殉國,宋派孟珙救援,打敗蒙軍。 東線:兵出舒、廬,面臨大江,江南震動。1237年冬,蒙軍察罕進攻真州,為丘岳所敗。蒙軍口溫不花、察罕進攻黃州,為孟珙所敗,蒙軍轉攻安豐(壽縣),為杜杲所敗; 1238年9月, 察罕蒙軍號稱80萬進攻廬州,為杜杲所敗。 1241年,窩闊台病逝,蒙古暫未出動。(歷史事件引自 傅駿《端平年間京湖襄陽地區的戰事》)
相關影視資料
CCTV10《走近科學》20130911穿越時空的真相
深圳衛視《探秘時刻 南宋古屍不腐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