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卡鹽湖濕地

茶卡鹽湖濕地

茶卡鹽池位於柴達木盆地的東部邊緣,烏蘭縣茶卡鎮南側。北依巍峨的完顏通布山,南靠旺秀山,東瀕茶塘盆地,是一個富饒而美麗的天然鹽湖。地理坐標為東經99°02′~99°02′,北緯36°18′~36°45′。 盆地東西長80km,寬30km,面積2400k㎡。茶卡鹽湖位於茶卡盆地的西部,長15.8km,寬9.2km,面積154k㎡,湖面海拔3059米;鹽湖的邊緣呈放射狀展布的茶卡河、莫河、小察汗烏蘇河等河水直接入湖,並且在湖區東部泉水發育,以地下水的形式補給茶卡鹽湖湖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茶卡鹽湖濕地
  • 地理位置:柴達木盆地的東部邊緣
  • :9.2公里
  • 湖面海拔:3059米
鹽湖介紹,開採歷史,

鹽湖介紹

區氣候乾旱—溫涼,年平均氣溫4℃,1月氣溫-12.2℃,7月氣溫19.6℃;年平均降水量210.4mm,年蒸發量2000mm,年平均相對濕度45%~50%,常刮西北風,平均風速3m/s,為乾旱大陸性氣候。茶卡鹽湖資源是固液相都存在的石鹽鹽湖礦床。鹽湖滷水礦化度322.4g/L,相對密度1.2178,pH值7.8,滷水的水化學類型為硫酸鹽型硫酸鎂亞型。茶卡鹽湖鹽類沉積礦物由石鹽、石膏、芒硝無水芒硝瀉利鹽白鈉鎂礬和水石鹽等組成。石鹽礦層出露湖面,鹽層厚1.2~9.68m,最厚15m,平均4.9m。

開採歷史

茶卡鹽湖石鹽開採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206~公元25年的西漢時期,當地羌族人就已經知道採鹽食用。光緒三十四年(1908),設立了丹噶爾廳鹽局,標誌著茶卡鹽納入了有序經營管理軌道。現在茶卡鹽廠已經實現了船采、船運、洗滌、加工機械化,生產的原鹽、再生鹽、洗滌鹽、粉洗鹽、加碘鹽、營養加鋅鹽等產品暢銷全國。 鹽湖的形成是由於災難或地殼運動,青藏高原從前是海洋的一部分,經過長期的地殼運動,這塊地面抬起變成了世界上茶卡鹽湖最大的高原,結果海水留在了一些低洼地帶形成了許多鹽湖和池塘,茶卡鹽湖就是其中一個,茶卡(qiǎ)湖內的鹽幾乎無窮無盡,因為雨水會將更多的鹽從周圍的山上帶下。
茶卡鹽湖,已有3000多年的開採史。遊客在此既可觀賞鹽湖風光,又可參觀機械化採鹽作業,這是一個鹽的世界,車上、地上、甚至空氣里都有鹽味,遠處有挖鹽船在挖鹽;近看這些鹽,是像水晶狀的晶體;嘗一嘗,味道與食鹽略有不同。
“茶卡”,藏語意為“鹽海之濱”。鹽湖總面積105平方公里,是柴達木盆地有名的天然結晶鹽湖。鹽粒晶大質純,鹽味醇香。早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就已開採,迄今已有230多年的歷史,湖面上現代化大型採鹽船游弋作業。湖畔,小火車來往賓士,鹽砣似雪山般矗立,展示著柴木鹽湖的迷人風光和博大鹽湖張富有。
茶卡是蒙語,意為“鹽海”。茶卡鹽湖的湖水面積,水深明顯受香節影響,雨季湖水面積可達104平方公里,相當於杭州西湖的十幾倍,乾季湖水面積明顯減少。湖水屬滷水型。底部有石鹽層,一般厚5米,最厚處達9.68米,湖東南岸有長十幾公里的瑪亞納河注入。其它注入鹽湖的水流很小,且多為季節性河流。該鹽湖為天然結晶鹽,晶大質純,鹽味醇香,是理想的食用鹽。因其鹽晶中含有礦物質,使鹽晶呈青黑色,故稱“青鹽”。初步探明的儲量達4億4千萬噸以上。茶卡鹽極易開採,人們只消揭開十幾厘米鹽湖的鹽蓋,就可以從下面撈取天然的結晶鹽。開採過的滷水,幾年之後又重新結晶成鹽層。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茶卡鹽湖的湖水面積,水深明顯受香節影響,雨季湖水面積可達104平方公里,相當於杭州西湖的十幾倍,乾季湖水面積明顯減少。湖水屬滷水型。底部有石鹽層,一般厚5米,最厚處達9.68米,湖東南岸有長十幾公里的瑪亞納河注入。其它注入鹽湖的水流很小,且多為季節性河流。該鹽湖為天然結晶鹽,晶大質純,鹽味醇香,是理想的食用鹽。因其鹽晶中含有礦物質,使鹽晶呈青黑色,故稱“青鹽”。初步探明的儲量達4億4千萬噸以上。茶卡鹽極易開採,人們只消揭開十幾厘米的鹽蓋,就可以從下面撈取天然的結晶鹽。開採過的滷水,幾年之後又重新結晶成鹽層。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茶卡鹽湖是柴達木盆地四大鹽湖中最小的一個,也是開發最早的一個,鹽湖中景觀萬千,有採鹽風光,鹽湖日出,鹽花奇觀等,構成了一幅絢麗的畫卷。茶卡鹽開採歷史悠久,最早可推到秦漢時期。
《西寧府新志》上有過這樣的記載:“在縣治西,五百餘里,青海西南……周圍有二百數十里,鹽系天成,取之無盡。蒙古用鐵勺撈取,販玉市口貿易,郡民賴之”。
清乾隆二十八年已定有鹽律。解放前,馬步芳政權在這裡設有鹽場,每年生產近千噸原鹽。解放後,古老的茶卡鹽池經過不斷的建設和發展,初步實現了採鹽機械化,建有茶卡鹽廠,已開發出加碘鹽,洗滌鹽,再生鹽、粉乾鹽等十多個品種,每年生產幾十萬噸優質原鹽,除供應青海各地外,還暢銷全國20餘個省區及出口日本、尼泊爾、中東等地區,受到人們普遍歡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