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茯苓泉
- 行政區類別:江蘇省連雲港市
- 電話區號:0518
- 郵政區碼:222200
- 地理位置:江蘇省灌雲縣大伊山最高峰東麓
- 車牌代碼:蘇G
簡介,“江北第一泉”,風景描繪,文獻考證,海洲《朐陽紀略》,馬紹卿“家書集存”載,靈泉傳說,抗日戰爭時期,解放後,地圖信息,
簡介
“江北第一泉”
民國期間,大伊山街南頭,青龍橋旁,有位名叫路申甫的先生,開設浴池,特將馮子材讚譽茯苓泉為“江北第一泉”作為浴池商號,並在大門對面影壁上,每個字書有斗大的“江北第一泉浴池”,門前懸掛燈籠上面也書“第一泉”三字,招攬顧客,座無虛席,擁擠不動。致使街北頭玉蘭亭浴池和中大街又新亭浴池生意蕭條。
風景描繪
這裡的風光,非常優美。一條清溪,曲曲彎彎從山裡老龍澗(與山南老龍澗同名)延伸而來。不時地有幾片段預告瓣或柳葉,隨著流水在古泉旁繞一下,然後向東漂去。清人乾隆年間兵部尚書楊錫紱,來此遊覽後,曾有詩讚曰:“一徑伊山後,天高四野平,草痕延燒色,冰腹靜澌聲。”其意是這裡風景秀麗,遊人到此,頓覺心曠神怡。四野平靜,夕照草坪。春風解凍,已聽到冰層下潺潺流水聲。如此美景,令人流連忘返。
文獻考證
沿著溪邊小路,行數十步,古色古香的千年古泉,呈現在眼前。周圍有百餘米花牆,將古泉圈了起來,形成一座庭院。古泉在其中央,是條石砌成,上下垂直二十餘米,直徑約兩米,上有井蓋。古泉正面,有一巨碑,上有碑文記載,名曰茯苓古泉。整個建築,別致典雅。史書記載,它已有千年歷史,為北宋皇祐二年古佛寺開山僧,主持王香公,為了解決乾旱吃水困難,花了三年時間,掘淘而成。
海洲《朐陽紀略》
據海洲《朐陽紀略》記載:“大伊山古佛寺山門外,有寄生樹,松根茯苓所染,為茯苓泉,甘美益壽。”此泉水甘醇清洌,飲後沁人心脾,延年益壽。對此,近有醫書注曰:“茯苓亦作茯靈,其根橢圓形,附生松樹根下。多孔菌類植物,菌核成塊狀,其質堅硬。直徑二三十厘米,重達十餘斤,內部白色且有紅筋。具有一定的環境條件,才能繁衍生長。味甘性平,食之益脾安神,利水滲濕,主治脾虛,心悸失眠和水腫等症。”
馬紹卿“家書集存”載
清代鹹豐年間,著名戍邊將領馮子材,曾扎兵伊山,嗜茯苓泉水成癖。後調防至鎮江任總兵,不遠千里派人來伊山,船裝茯苓泉水供食用。他還致書大伊山綠營守官馬宣三說,“大伊山茯苓泉,堪稱江北第一泉,蓋過鎮江天下第一泉”。(馬宣三之孫馬紹卿“家書集存”載)
靈泉傳說
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時期,茯苓泉水有靈性,日偽軍取水時,多次發生渾濁。老百姓取水時,無不清洌味甘。1944年冬,偽第二方面軍,孫良誠率領數萬人馬,途經伊山,他也慕名茯苓泉,派人取水飲用,泉水又出現渾濁不清。他嫉恨得正欲把茯苓泉毀塞,未及動手已被八路軍炮聲轟跑,結果全軍在阜寧縣被新四軍消滅。故有“茯苓、茯靈,忠奸分明,好人取水,清澈晶瑩,壞人取水,渾濁不清。”的民謠。
解放後
1956年秋,時任中央水電部部長的錢正英,來灌河口視察,逗留伊山。曾遊覽大伊山,品嘗了茯苓泉水,她感到味甘可口。遂對跟隨採訪的筆者說:“此泉雖占地不大,但它根底很深,不露聲色默默無聞地滲出這么好的清水來,取之不竭的為人們作貢獻,我們應該紀念它!”錢老的話讓人感受頗深,對物對人皆富有很深的哲理,當永銘不忘。
地圖信息
地址:振興北路12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