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大黃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聖濟總錄》卷六十七。主治陽厥多怒,氣逆發狂,胸膈躁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茯苓大黃湯
-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七
- 主治:陽厥多怒,氣逆發狂,胸膈躁悶
茯苓大黃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聖濟總錄》卷六十七。主治陽厥多怒,氣逆發狂,胸膈躁悶。
茯苓大黃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聖濟總錄》卷六十七。主治陽厥多怒,氣逆發狂,胸膈躁悶。組成赤茯苓(去黑皮)、大黃(銼,微炒)、羚羊角(鎊)、黃芩(去黑心)、甘草(微炙,銼)、枳殼(去瓤,麩炒)各一兩,前胡(去蘆頭)三分。用...
黃茯苓湯,屬中醫方劑範疇,出自《仙傳外科集驗方》。治諸癰疽膿出大多,虛熱不停。藥味組成:赤茯苓 升麻 大黃 黃 黃芩 遠志 赤芍(各一兩) 甘草 人參 當歸 生地黃(各二兩) 麥門冬(一兩半)上 咀,每服四錢,水煎服之,...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為中醫方劑名,別名苓甘味姜辛夏仁黃湯、茯甘姜味辛夏仁黃湯。藥物組成 茯苓4兩,甘草3兩,五味子半升,乾薑3兩,細辛3兩,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黃2兩。處方來源 《金匱》卷中。方劑主治 咳逆倚息不...
地膚大黃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外台秘要》卷三十引《小品方》。具有之功效。主治妊娠子淋。組成 地膚草、大黃各三兩,知母、黃芩、茯苓(一做豬苓)、芍藥、枳實(炙)、升麻、通草、甘草(炙)各二兩。用法 上切,以水八升,煮...
中藥方劑,主要成分為柴胡,陳皮,山楂,白芍,連翹,茯苓,大黃,板藍根,苡仁。主要功效為疏肝利膽,清熱解毒,健脾利濕。適用於病毒性肝炎。【藥物組成】柴胡12克,陳皮12克,山楂12克,白芍12克,連翹15克,茯苓15克,大黃3~15克,...
《瀉腎大黃湯》是出自《聖濟總錄》卷三十一的中醫處方。【組成】大黃60克(銼,蜜水75毫升浸一宿,焙) 赤茯苓(去黑皮) 黃芩(去黑皮) 澤瀉 菖蒲 甘草(銼) 玄參 五加皮(銼) 羚羊角(鎊)各30克 磁石(火煅,醋淬三七遍) 生乾...
旋覆大黃湯 旋覆大黃湯主要藥物組成為旋覆花、大黃等。方藥組成 旋覆花10g(包),大黃6g,茯苓109,白朮10g,厚朴10g,代赭石10g,半枝蓮20g,狗舌草6g 功效主治 降逆止嘔,軟堅散結。適用於胃癌 用法用量 水煎服,日1劑。
《備急千金翼方》:“治婦人月經不調,或月頭,或月後,或如豆汁,腰痛如折,兩腳疼,胞中風冷,牡丹大黃湯方;牡丹皮三兩,大黃、朴消各四兩,桃仁一升,去皮尖雙仁者,陽起石、人參、茯苓、水蛭熬、虻蟲去翅,足,熬、甘草灸...
瀉脾大黃散 別名 瀉脾大黃湯 組成 川大黃1兩(銼,微炒),赤茯苓3分,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甘草1分(炙微赤,銼),黃芩2分,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麥門冬1兩(去心),半夏半兩(湯浸7遍,去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