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中教堂

茨中教堂

茨中教堂位於雲南省德欽縣燕門鄉。始建於清同治六年(1867年),原在自菇村,法傳教士主持興建。光緒十八年(1892年)被民眾焚毀,後指地為界,強征勞力、銀兩,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移至茨中重建。教堂包括大門、前院、聖堂、後院、果園、菜園、葡萄園、水田等,主體建築坐西向東,為中西式結合的建築。大門磚砌,似牌樓樣式,三層,下作通道,上建攢尖頂亭閣,上置十字架。

雲南迪慶茨中教堂是一座天主教堂,這座法國傳教士建造的天主教堂,1905年動工,1921年修建完成,氣派的教堂成為了“雲南鐸區”的主教禮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茨中教堂
  • 地理位置:香格里拉區域
  • 始建時間:1921年
  • 文物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人文歷史,建築風格,地理位置,著名景點,文物保護,旅遊,教堂景觀,茨中教堂葡萄酒,

人文歷史

佛教是內化的生活藝術。迪慶的藏民們大多是虔誠的佛教徒,把它作為生活的
重要部分,茨中教堂的存在可謂是個奇蹟。
茨中教堂
18世紀中葉,西方天主教士進入迪慶,他們建立教堂、發展信徒,在強大的藏傳佛教勢力中,極艱難的存在著。信徒甚少,並且日益被信仰藏傳佛教的百姓所仇視。百姓們不能容忍天主教士的傳教活動,引發了阿墩子教案和維西教案。
在1905年的維西教案中,憤怒的民眾焚毀了瀾滄江、怒江沿岸的10所教堂,殺死了法國傳教士余伯南和蒲得元。當時清政府派重兵鎮壓僧俗民眾,反洋教的民眾抵抗了三個月,最終被鎮壓下去,教會因此而獲得了賠款,在茨中土地上興建茨中教堂。
1921年,茨中教堂竣工,成為天主教“雲南鐸區”主教坐堂,下轄2個分堂,先後辦過一所學校和一所修女院,1951年在此成立省立第一完全國小。

建築風格

教堂風格整體上體現了巴斯利卡式教堂的特徵,又兼羅馬教堂的特色。主體建築坐西朝東,為磚木結構。其正面為高大的鐘樓,鐘樓的上部,雖為中式亭閣,中式飛檐瓦頂,但它 兩頭頂端的十字架標記還是引證了它西式的身份。在歷史風雨中飄搖多年之後,政府的出錢修繕、保護,使它重現當年的風采。走進茨中教堂的時候,教堂里空無一人,時間仿佛凝固在斑駁潮濕的牆壁上。
教堂風格整體上體現了巴斯利卡式教堂的特徵,又兼羅馬教堂的特色。主體建築坐西朝東,為磚木結構。其正面為高大的鐘樓,鐘樓的上部,雖為中式亭閣,中式飛檐瓦頂,但它 兩頭頂端的十字架標記還是引證了它西式的身份。在歷史風雨中飄搖多年之後,政府的出錢修繕、保護,使它重現當年的風采。

地理位置

茨中村位於傳說中的香格里拉區域,紅色的瀾滄江從村旁奔流而過,一座懸索橋跨過河流,把茨中村和公路連線在一起。由於村莊坐落在對岸綠樹掩映的山坡上,行駛在德欽前往維西的途中,一不留神就會錯過。
藏在大山皺褶里的茨中之所以有別於滇西北其他村落,是因為它擁有一座天主教堂。這座法國傳教士建造的天主教堂,1909年動工,1921年修建完成,氣派的教堂成為了“雲南鐸區”的主教禮堂。

著名景點

從空中俯瞰,這座哥德式建築為十字造型。教堂正面的鐘樓為三層,屋頂有著典型的中國式傳統飛檐,鐘樓的最高處豎立著十字架。教堂的大門入口處和教堂內部有著不少內容也已經中國化了的對聯,大多是“極仁極愛,至善至謙”這樣的詞語。正中的耶穌像左右分別掛的是:宣仁宣義聿昭拯濟大權衡無始無終先作形聲真主聞。
“文革”中,教堂因為被用作國小課堂,才免於被搗毀的厄運。牆上的聖經故事壁畫已經脫落殆盡,但是,斗拱上方的花卉依然清晰可見,天花板上的植物圖案色彩如新。紅色的地毯上有板條釘成的座椅,周末的時候村民們都會前來行禮拜。茨中除了天主教徒之外,還有佛教、東巴教的信徒,並且各有宗教活動場所。
後院有兩棵枝葉茂盛的大樹,一棵是桉樹,一棵是月桂樹,都是傳教士當年為聊解思鄉之愁,用歐洲帶來的樹種種下的,至今已近百年,高大的桉樹要四個人才能合抱,這可能也是雲南樹齡最長的桉樹。
大樹四周是大片的葡萄園,深秋季節,葡萄藤上已經果實纍纍。茨中的葡萄比常見的葡萄要小得多,僅指甲蓋大小,顆粒小而飽滿,口味甜中帶酸。這種名叫玫瑰蜜的法國葡萄,在法國本土已經絕跡,但是在雲南偏僻的深山中依然生長良好。
茨中的山坡上到處種滿了葡萄,家家戶戶都有製作葡萄酒的器具。老百姓從傳教士那裡學會的葡萄栽種和釀酒技術承襲至今,村里每年釀製的葡萄酒由酒商包裝後運到市場上銷售。
茨中人是好客的,晚餐喝得最多的是當地產的葡萄酒。晚上,村民們在教堂前點燃篝火,熱情地拉著客人們,甩開長袖,扭動腰肢,跳起了弦子舞。他們身後的教堂在黃昏的光芒中暗淡下去,透著迷離的影調。
一直鬧到子夜,庭院裡的青草都被踏平了,村民們仍然意猶未盡。我們一行人玩得興起,當晚就借宿在村民家裡。在黑暗中,一腳高一腳低地摸進亮著燈的農舍。
第二天清早,推窗一看,一牆之隔的教堂近在眼前。

文物保護

2006年05月25日, 茨中教堂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旅遊

“茨”藏語意為“村莊”,“中”藏語意為“六”。茨中被人們稱之為美麗富饒的魚米之鄉。茨中教堂建築群坐落在樹木繁茂的半山腰處,背系青山,前有座座農舍點綴,建築群體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別具特色。整個建築以教堂為中心配套組合,中西合璧,主次得體,包括大門、前院、教堂、後院以及地窯、花園、菜園和葡萄園等等,結構緊湊,規模壯觀。沿大門築有外圍堵,建築四周以及房間空地,辟花壇,植果木、紅綠相映,風雅別致。教堂座西向東,為磚石結構法式(哥德式)建築,整體成十字形,如意踏跺高1.30 米,拱形門廊用條石砌成,進深6米,寬3米,門廊之上再砌成三層鐘樓(瞭望樓),通高20米。樓頂為亭式攢尖頂木結構建築,用4棵內柱和12棵外柱承托脊檁,內外柱間砌有石欄桿。登上鐘樓,茨中景色盡收眼底,還可觀覽四周群山。教堂門為雙門,高人2.72米,寬0.74米,正殿(禮拜堂)進深22米,面闊12.7米,殿內由二排六棵正方形石柱承托教堂屋脊,兩側設有淨身、更衣側室。教堂屋面用琉璃瓦覆蓋。過去,茨中與江東交通全靠溜索,現已建起人馬鋼索吊橋一座,從昇平鎮乘車沿江下行,到南路卡立米村附近下車,過橋即可到達。那裡村民通曉漢語。

教堂景觀

茨中教堂建在木繁茂的村寨中央,背系青山,四周有農舍梯田點綴。建築群體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別具風格。整個建築以教堂為中心配套組合,中西兼容,主次得體,包括大門、前院、教堂、後院以及地窯、花園、菜園、果園等等,結構緊湊。規模壯觀。沿大門築有外圍牆,院內辟花壇,植果木,風雅別致。
教堂座西向東,為法式(哥德式)建築,整體成十字形,如意踏跺高1.30米,拱形門廊用條石砌成,進深6米,寬3米,門廊之上再砌成三條鐘數(晾望樓),高達20米。樓頂為亭式攢尖頂木結構,用4棵內樁和12棵外柱承托脊樟,內外柱問砌有石欄桿。登上鐘樓、茨中景色盡收眼底,還可遙覽江岸風光。教堂進深22米,面寬12.7米,由二排六棵正方形石承托屋脊,兩側各設7個小窗。祭台寬3.8米,進深5.75米,兩側設有淨身、更衣室,屋頂用玻璃瓦覆蓋。
這是一座哥德式的建築但又明顯融匯了藏漢等民族建築的藝術特色。在高大的三層鐘樓的屋頂上,有中國傳統式的飛檐。鐘樓的最高處豎立著十字架。但是教堂內部卻到處是中國化的對聯:極仁極愛 ,至善至謙。而在耶穌像左右分別是:
宣仁宣義聿照拯濟大權衡,
無始無終先作形聲真主聞。
教堂的後院有兩座並排的墳墓,墓穴均為圓拱造形,墓上有十字架,北側墓穴的墓碑上刻著法國傳教士伍許冬神父的名字,他死於1920年。另外一座已經沒有姓名的墓穴埋葬的是瑞士傳教士於伯良,於伯良來茨中不久,就因腦膜炎去世。茨中的傳教士在1949年以後都返回了歐洲。今屬於大理教區,主管神父是陶志斌神父。

茨中教堂葡萄酒

院中的兩棵百年棕樹亭亭玉立,果園裡出產的葡萄甘甜可口。傳教士從法國帶來了釀製甘地葡萄酒的器皿和釀製技術,並把釀製技術傳授給當地信教民眾。當時不遠萬里來東方傳教的教士們,幾乎個個都是多面手。他們得懂建築——自己繪製教堂的圖紙;他們得懂音樂、會彈琴——要教教徒唱聖詩;還得懂繪畫——教堂內壁上的壁畫得自己畫。而茨中教堂的傳教士還多一樣本領:那就是栽種葡萄、釀造葡萄酒。時至今日,教堂里還保存著當時釀酒的器皿。如果你到茨中,還可品嘗到醇正的甘地葡萄酒。如今的茨中壩子真可謂是大型的葡萄基地、葡萄園,農戶個個是種植葡萄的能手和釀製甘地葡萄酒的能手。茨中出產的計地葡萄酒是德欽縣大小酒店賓館的搶手貨,茨中百年甘地葡萄酒名不虛傳。茨中村民熱烈歡迎中外遊人到茨中旅遊觀光,有當地的居民在販賣他們自釀的葡萄酒。當年法國傳教士帶來的葡萄在茨中漫山遍野種植起來了,這種叫做“玫瑰蜜”的葡萄在法國本土已經絕跡,但在雲南偏僻的深山中依然生長良好。法國傳教士教會了當地的老百姓葡萄的栽培和葡萄酒的釀造技術,承襲至今。家家戶戶都會釀酒,他們釀造的葡萄酒,是宴會上搶手貨。據說,雲南乾紅就沿用了當年法國傳教士帶來的配方。
茨中教堂是香格里拉的象徵和濃縮,百年茨中教堂是中法友誼的象徵,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產物。每禮拜時節,你若走進教堂,便可聆聽“山民們一遍遍唱著給主的讚美詩”,尋找到詹姆斯·希爾頓在《失去的地平線》中塑造的人物——法國傳教士佩羅極其相似的經歷和故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