茆智,男,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導師。1950年8月至1953年7月南京大學、華東水利學院水利系本科(提前一年畢業),1953年12月至1956年7月天津大學水利系、武漢水利學院隨前蘇聯專家學習。 長期致力於農田灌溉研究、教學與生產工作,在灌溉工程及其用水管理的理論與技術方面有出色成就。 所主持研究的“農田節水灌溉方法”發展了農田節水灌溉的理論,具有深遠的學術價值,並已推廣166萬公頃,增產糧食27.4萬噸,節水13億立方米,創造了4億多元經濟效益。作為第一獲獎人,1995年以來獲省部級二等獎以上獎勵6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提名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和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各一項,水利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2000年國際灌排委員會頒發的“國際農業節水灌溉技術革新突出貢獻獎”。此外,還獲得全國科普作品二等獎一項和多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並被美國傳記研究院評選為“近25年全球500名突出成就學術帶頭人”之一。近年來先後赴18個國家講學,主持國際會議和在國際會議上作學術報告,主持國際合作的節水研究項目,獲得國外同行的好評,為提高我國聲譽作出了重要貢獻。
茆智,1932年9月生,著名農田水利學專家,長期致力於節水灌溉研究與開發,主持研究的“農田節水灌溉方法”發展了農田節水灌溉的理論,具有深遠的學術價值,並已推廣166萬公頃,增產糧食27.4萬噸,節水13億立方米,創造了4億多元經濟效益。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提名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0年獲國際灌排委員會“國際農業節水灌溉技術革新突出貢獻獎”,該年度全球僅他1人獲得此獎。
個人經歷
1930代,正值抗日時期,只上過兩年國小,主要隨父、母學習,於1944年考入四川合川縣國立第二中學。
1950年夏,南京市第三中學畢業。
1950年考入南京大學水利系(1952年併入華東水利學院,現為河海大學),
1953年7月畢業於華東水利學院(現為河海大學),
1955年高校院系調整時,茆智被調入武漢水利學院農田水利系,並繼續在此隨蘇聯專家學習
1956年至今,一直在武漢水利學院(2000年併入武漢大學)任教,長期致力於農田灌溉的教學、科研與生產工作;
1986年,代表中國水利學會農田水利專業委員會,赴西藏講學,克服缺氧、重病的困難,圓滿完成任務
2000年,獲國際灌排委員會“國際農業節水灌溉技術革新突出貢獻獎”;
200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學雙聘院士,博士生導師;
六十年代他主持了橡膠灌溉研究的國家課題;
八十年代以來,茆智率科研組研究節水條件下農作物的需水規律。他在河北、湖北、廣西等布站進行田間試驗研究,提出了農作物需水量與灌溉的實時預報方法,促進了農作物的節水高產,受到聯合國糧農組織和國際灌排委員會的高度評價,成果被鑑定為國際先進水平;
九十年代初,他主持了“水稻水分生產函式及稻田非充分灌溉原理研究”等3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項目。他在國內外首次發現水稻水分函式與反映大氣乾濕程度綜合氣象指標———參照作物需水量存在密切關係,提出了相關的數學模型,並根據該模型提出探索與分析作物水分生產函式時、空變化規範的理論與方法,為國內外此項研究開拓了新的途徑。在節水機理方面,提出了作物早期和中期受輕度、中度乾旱再復水後作物的生長、耗水會產生“反彈效應”的理論,從而提出了利用“反彈效應”指導節水灌溉和非充分灌溉的方法,研究成果填補了國內外空白,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居國際先進水平。
長期致力於節水灌溉研究與開發。90年代以來主持並完成8項國家及國際合作的重要節水灌溉研究項目,成果已在4省(市、區)累計推廣166萬公頃,增產糧食27.4萬噸,節水13億立方米,經濟效益4億多元。
1995年水利部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
獲199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一等獎、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
2000年獲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頒發的國際農業節水技術突出貢獻獎(該年全球僅茆智一人獲此獎項)
2000年,茆智教授被美國傳記研究院評為當今全球最優秀的50名學術帶頭人之一
提出了先進、實用的需水量和灌溉實時預報理論與方法和水稻節水高產的灌溉模式,首創性地提出了水分生產函式時空變化規律和作物受旱復水後生長產生“反彈”的理論及其指導節水灌溉的方法,為灌溉工程的運行、規劃設計和水資源開發利用提出了先進、實用的節水理論與技術。
20世紀50年代末提出以水汽擴散原理為基礎的推算水稻需水量半經驗公式:作物需水量及其變化規律是科學灌溉的基本依據,需水量計算曆來是國內外灌溉科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20 世紀50年代,蘇聯專家卡爾波夫來中國傳授國際先進灌溉技術,把當時國際上主要採用的計算需水量方法歸為以“水面蒸發量為指標”和以“作物產量為指標”兩類方法。這兩種方法都是先算出全生育期總需水量,再按一定分配比例算出各階段需水量。當時隨專家學習的茆智認為,水面蒸發量、產量以及需水量都是眾多因素影響的結果,這兩種方法都是用一種結果去推算另一種結果的純經驗方法,不盡合理;總量是分量合成的,先算總量後按分配比例確定分量更是本末倒置。他認為合理的應是根據需水量的成因,用影響需水量的直接因素,分階段地計算需水量。於是他大膽探索,大量分析中國觀測資料,連續3年親自作田間試驗,在20世紀50年代末提出了以水汽擴散原理為基礎,以日照、氣溫、風速與栽培水平為指標的分階段計算水稻需水量的方法,這一方法成為中國最早的按成因理論計算需水量的半經驗方法之一。雖然當時中國尚未引進英國人提出、後為世界推崇的彭曼法,但茆智所提方法的主要因素和計算精度與彭曼法相類似,這一方法在中國南方一些灌區採用,20世紀60年代初,亦被前蘇聯及越南水利刊物介紹。
20世紀80年代提出節水灌溉條件下作物需水量與灌溉的實時預報方法:20世紀80年代以來,茆智率科研組研究節水條件下作物需水規律。他們在中國北方(河北望都縣、唐海縣)、南方(廣西桂林市、湖北荊門市)布站開展田間試驗,大量地吸取國際先進理論與方法,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節水灌溉條件下作物需水量與灌溉的實時預報方法。這一方法,在河北、廣西、湖北一些市縣套用,促進了節水、高產,亦受到聯合國糧農組織與國際灌排委員會專家的高度重視,認為比聯合國現今向世界推薦的方法更先進、更實用。美、加、葡、波等國同行和一些國際科研機構提出要與茆智進一步合作研究,他亦應邀十幾次出國講學和在國際會上做報告。這一成果被水利部鑑定為國際先進水平,獲1995年水利部科技進步二等獎。茆智和他的研究組在作物需水規律方面的開拓性研究成果,不僅在國內發揮了作用,在國際上也有很大影響。
橡膠灌溉研究的開創者
20世紀60年代以前,國內外尚無橡膠灌溉的實踐,更無人進行研究。而橡膠園多分布在雨季旱季分明的地帶。中國橡膠種植區也常受乾旱影響,橡膠灌溉有增產的可能性。為此,國家把“橡膠灌溉研究”列為重點項目,由茆智承擔。經過4年的試驗研究,對橡膠的灌溉效應及其原理、需水規律、灌溉制度、灌水方法到海南島橡膠灌溉區劃、膠園灌溉系統規劃設計均做了深入的探討,取得系統成果,填補了國內外空白,其中許多成果,成為開發海南灌區的重要依據。
推動中國灌溉試驗事業的發展
茆智認為,許多重要的作物灌溉理論與技術的發展,其基礎是灌溉試驗的成果,而中國灌溉試驗底子薄、條件差、技術水平不高,發展灌溉試驗事業,特別是提高試驗的質量與水平,是灌溉領域中十分重要的任務,自己也把促進灌溉事業的發展作為國家有所貢獻的實際行動,從20世紀50年代起,就滿懷熱情地投身於灌溉試驗事業。他主編全國“灌溉試驗規範”,撰寫灌溉試驗專著與教材,分析中國試驗中的問題,引進國際先進經驗,提出眾多改進技術,經常到現場指導試驗工作。20世紀80年代以後,他率小組為全國及許多省(直轄市、自治區)共舉辦灌溉試驗培訓班10餘期,培訓試驗骨幹500人,幾乎占了中國試驗技術骨幹的一半,許多試驗人員稱茆智舉辦的培訓班,是灌溉試驗的黃埔軍校。茆智還招收其中優秀的試驗站站長和技術骨幹人員為他的研究生,前後培養了近10人,他們為提高中國灌溉試驗水平,促進試驗現代化起著核心作用。他還被推選為全國灌溉試驗網學術組首席專家,茆智對發展中國灌溉試驗事業嘔心瀝血,為中國灌溉試驗站工作質量發揮重要作用。
他扭轉了國際同行的觀念。國外幾個很著名的灌溉單位如國際水稻研究所等原來一直堅持的概念是,水稻節水不能增產要減產。然而,與茆智他們協作兩年以後,外國同行就改口了,認為“水稻節水至少不會減產”。協作進入第三階段,國外同行正式承認了茆智的成果,水稻節水灌溉,既節水還可以增產。
他節水灌溉的研究成果已在4省(市、區)累計推廣166萬公頃,增產糧食27.4萬噸,節水13億立方米,經濟效益4億多元,受到農民的普遍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