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權,兒科專家,畢生致力於兒科事業,在兒科醫療、科研、教學工作中,特別是在水鹽代謝及液體療法研究中作出積極貢獻,創范氏輸液法。在兒科人才培養、醫院營養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經驗。他是中國兒科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基本介紹
人物介紹,主要貢獻,生平簡介,學術著作,任職經歷,技術成就,人物簡歷,歷史評價,興趣愛好,愛好攝影,鐘情國粹,主要論著,
人物介紹
范權(1907--1989),江蘇吳縣人。1931年畢業於北平協和醫學院,後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曾任協和醫學院副教授、1937年 -- 1938年任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員。建國後,歷任天津市兒童醫院院長,農工黨中央常委、天津市委主任委員,天津市第二至五屆政協副主席,天津市第九至十一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是第五屆至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主要貢獻
范權,兒科專家,畢生致力於兒科事業,在兒科醫療、科研、教學工作中,特別是在水鹽代謝及液體療法研究中作出積極貢獻,創范氏輸液法。在兒科人才培養、醫院營養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經驗。他是中國兒科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生平簡介
范權,1907年7月1日出生於江蘇省吳縣一個醫生的家庭。父親早年留學日本攻讀醫科,回國後任蘇州醫學專科學校內科主任。范權從小就對醫學發生濃厚的興趣。
1923年在蘇州東吳中學畢業後,即考入燕京大學醫預科學習;1926年畢業,1927年獲燕京大學理學學士學位。1926年入北京協和醫學院本科。在校學習期間,他十分勤奮,寒暑假也很少回家。在吳憲、林可勝教授的指導下邊學習邊開始進行生物化學及生理學的研究,並有論文發表。1931年他以優異的成績從協和醫學院畢業,並獲得文海氏(Wenheim)獎金及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授予的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後留校工作,先後任助教、講師、襄教授。1937年到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及波士頓兒童醫院從事水鹽代謝 鈣磷質代謝、實驗軟骨病等方面的研究。他十分珍惜在國外工作的每分每秒,除了休息和吃飯,幾乎所有時間都是在實驗室度過的。
學術著作
1937年他首先在《中華醫學雜誌》上發表了《遺傳性外胚葉結構不良、軟骨發育障礙、多指畸形及先天性心臟病之病例報告》一文,40年代此症才在國外被命名為Ellis-Van Creveld二氏綜合徵,後《實用兒科學》初版描述此症。此後他還報告了《糖元累積病患兒的肌營養不良》,這也是醫學界最先發表的對此課題的探討。他十分注意吸取別人的長處,但並不迷信和盲從,而是在自己的實踐中重新認識,提出新的見解。曾有人認為人體肌酐的排泄與體重的關係是不變的,因而用肌酐的排泄作為計算人體新陳代謝量的標準。對此,他有疑問和新的理解,他便在兒科臨床進行周密的觀察和實驗,終於以充分的數據和科學的論點,重新證實了人體肌酐代謝量與體重的關係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相對的,不能作為絕對標準,為此他發表了《兒童肌酐及肌酸代謝》一文,闡述了他的觀點,此文受到了學術界的高度重視,並載人1942年《美國兒科年鑑》。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北京協和醫學院被關閉。他不得不到天津開業行醫,同時在天津市立傳染病院、馬大夫紀念醫院任顧問醫師,免費查房和收學生。
任職經歷
1951年天津市政府在原美國教會所辦的婦嬰醫院的舊址成立了天津市兒童醫院,范權任院長。當時醫療條件、設備都很差,醫院僅有60張床位。他帶領全院人員開展醫療、教學、科研工作,而且創辦了兒童保健所,他認為兒童保健工作是加強兒童體質,保障健康的根本性工作。他早在1940年就研究強化豆乳配方,此時用強化豆乳代替或補充母乳、奶粉或牛奶,以增強兒童的體質,深受廣大兒童家長的歡迎。1953年天津市決定興建一所400張病床、日門診1000人次的綜合性兒童醫院。他承擔起主持籌建的任務。為了使這所兒童醫院布局合理、設計科學,他到外地的醫院考察、走訪,進行認真的社會調查,從選址到各個部門的布局他都親自參與過問,他還認真鑽研了有關建築學知識,1956年與周作玉共同起草《兒童醫院設計中對消毒隔離的要求》。這篇論文不單為設計與施工單位提供了寶貴資料,也為後來新建醫院提供了科學的參考依據。與新醫院基本建設相同步,他構想並安排了相應醫療設備特別是各類人員的配備及培訓工作。3年後,即1956年,天津市兒童醫院新址竣工交付使用。醫療、科研、教學、保健工作迅速正常運轉,這種速度當時在國內還是前所未有的。他堅持一切為了臨床第一線的建院方針,並十分善於把醫療、教學、科研、保健這四項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1956年建立了天津市兒科研究室,當時專職研究人員很少,大部分由臨床醫生兼任。他認為臨床醫生掌握的是第一手資料,最有說服力。他要求參加研究課題的臨床醫生要親自參加一定的實驗室工作,特彆強調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臨床與實驗室工作緊密結合,相互協作,使基礎實驗研究提高臨床診斷治療水平、臨床診斷的需要又促進基礎實驗研究的深入發展。
“文化大革命”范權受到殘酷迫害,被抄家游斗。1979年恢復院長職務。1989年9月任名譽院長。
范權曾任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委員、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醫學專業組成員,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中華兒科雜誌》編委等。1989年7月5日范權因肺原性心臟病在天津逝世。
技術成就
小兒常見病、多發病研究
在科研工作中,他著眼於小兒常見病、多發病;著眼於科研成果在基層醫療單位包括農村的普及套用。鑒於嘔吐、腹瀉導致的脫水♂中毒在兒童中十分常見,他以小兒水、電解質代謝紊亂為主要研究課題,在國內首先引進可測微量血清電解質的火焰光度計;建立測定細胞外液、血漿容量的方法,從基礎理論、病理、生理到臨床診斷、治療都進行專題研究。他拿出自己多年積累的資料,並以豐富的臨床和科研經驗帶領有關人員從不同角度進行探索。他要求大家對待科學要實事求事,精益求精,自己更是以身作則。他親自到臨床第一線觀察病兒,對每一個數據都認真核對查驗。他們從上千病例中,測定出中國小兒體液正常值,又從中探索分析出由各種病因引起的水電解質紊亂和酸鹼平衡失調的規律和特點,經過嚴格的計算、仔細的推敲總結出一整套用於小兒脫水酸中毒輸液的治療方案,用於臨床,收到了滿意的效果。1957年他首先制定以氯化鉀、碳酸氫鈉、葡萄且 和氯化鈉按4:5:6 海返 比例為基礎的液體配製和輸液方案。此方案在以後十餘年的臨床實踐中不斷完善,形成一整套至今仍被廣泛使用的簡便易行的輸液方案。他改變了國內外多年沿用的“預定24小時補液總量”的方案為“定速計時”;此方案較之前者更為科學、實用、合理、有效。他在國內首先深入探討小兒脫水、酸鹼平衡紊亂時血清鉀的變化及相應的臨床表現和心電圖改變,強調及時、足量補充鉀鹽的重要性,提出安全有效的補鉀方案,當時這在國際上也居領先地位。他的方案適用於廣大基層單位,特別是廣大農村和不具備完善實驗室條件的醫療單位推廣使用,此輸液方案的優點在於治療前可不用檢測血液的鈉、鉀等電解質;治療安全可靠,不會造成醫原性電解質紊亂。即使是有條件的醫療單位,除少數特殊病例外也可不做電解質測定。
創“范氏輸液法”
1957年,他應邀出席蘇聯第7次兒科醫師代表大會,並宣讀了題為《嬰兒中毒性消化不良液體療法》的學術論文,與會人員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把以他為主研究成功的液體療法稱為“范氏輸液法”。他被蘇聯兒科學會授予名譽會員稱號。為了使液體療法能更方便地在廣大基層醫療單位套用,他在1959年又提出了口服補液的方法,而世界衛生組織直到1970年以後才開始推薦口服補液。1963年在全國第六屆兒科學術會議上,他代表天津市兒童醫院又將液體療法的系列性研究及其科學性從各個不同角度加以論證,在整個兒科界引起強烈反響。“范氏輸液法”對國內外深入開展水、電解質代謝的研究及提高液體療法的技術水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從1957年以後十幾年中他並不滿足和停頓在已取得的成績中,而是繼續不斷地從理論和實踐中探索,先後數次修改完善輸液常規,至今“定時計速”的范氏輸液常規已被廣泛採取,取得極好的治療效果。
對克汀病的研究
為了進一步弄清散發性和地方性克汀病的情況,他曾兩次隨天津醫學院有關人員深入河北省承德地區實地調查,認真總結,提出了地方性克汀病與散發性克汀病在生理、病理、治療以及預後等方面存在的不同點。
重視人才培養
他重視人才培養。他從長遠利益考慮,讓醫院各級人員按水平,分期分批接受綜合性的全面基礎學習和有側重面的培訓,使全院各科室的技術力量平衡發展。在工作中他嚴肅認真,一絲不苟。在查房中,要求住院醫生必須準確無誤地說出病兒從住院的最初診斷到目前的診斷治療情況;並要求他們獨立思考進行分析。他要求病歷記載詳實、簡要、明確,不允許出現“大概”“可能”一類的說法。還要求醫生獨立掌握常規化驗的方法,明確化驗目的,並切實把化驗與治療結合起來。他積極建議倡導成立全國兒內科主任醫師進修班。親自安排教學計畫,併到課堂講授,為全國各地培養和輸送了大批兒科技術骨幹。
人物簡歷
1907年7月1日 生於江蘇省吳縣。
1923年 畢業於蘇州東吳中學。
1923—1926年 在燕京大學醫預科學習並畢業,獲理學士學位。
1926—1931年 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並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博士
學位
1931—1937年 任北京協和醫學院助教、講師、襄教授。
1937—1938年 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做研究工作。
1938—1941年 在北京協和醫學院任教。
1941—1951年 在天津開業行醫,兼任馬大夫紀念醫院小兒科及天津市傳
染病醫院顧問。
1951—1981年 任天津市兒童醫院院長。“文化大革命”期間被停職,1
979年恢復院長職務。
1981—1989年 任天津市兒童醫院名譽院長。
1989年7月5日 因肺原性心臟病逝世於天津。
歷史評價
因為他的醫術高超,在津門被譽為兒科聖手。解放後,范權任天津兒童醫院院長。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常委及天津市主任委員,天津市人大副主任、市政協副主席。其醫學著述頗多,是頗有聲望的兒科專家。其舊宅位於常德道24號,建於上世紀30年代,為二層英庭院式磚木結構樓房,大筒瓦頂,磚木門窗,室內裝修精緻,設施完善。院落寬闊,靠東側臨桂林路有一排牛舌瓦頂平房,現為辦公用房。 范權作為我國著名的兒科專家,畢生致力於兒科事業,在兒科醫療、科研、教學工作中艱苦耕耘,特別是在研究水鹽代謝及液體療法上作出了積極貢獻,在兒科人才培養、醫院管理等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經驗,是我國兒科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多年以來,范權認真從事小兒水鹽代謝、代謝性疾病、實驗性佝僂病等研究,為我國首先提出對吐瀉患兒脫水後,水電解質紊亂的治療方案。1957年,范權出席了蘇聯第七次兒科醫師代表大會,在會上,他宣讀了(嬰兒中毒性消化不良液體療法》一文,引起廣泛關注,被譽為“范氏輸液法”,並受聘為蘇聯兒科學會名譽會員。同年,他又研究成功口服補液療法,受到患兒及家屬的好評。天津市兒童醫院在他的領導下,醫療、科研、教學都有了很大的發展。為本市和全國培養出一大批具有較高醫療技術水平和有一定教學能力的兒科專業技術骨幹,為兒科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1960年,范權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光榮稱號。他為國內外先後發表了《A\T\10(二氫速變醇)對不同類型小白試驗性佝僂病的作用》,《維生素丙對肌酸肌肝代謝的作用》,《吐瀉所引起的脫水的若干治療原則及方法》等論文40餘篇。
興趣愛好
愛好攝影
范權在不懈研究兒科醫術的同時,還是一名頗有名氣的業餘攝影家。早年,在他求學的時候,就對攝影這門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的攝影水平伴隨著年齡增長有所提高。逐漸在熟知的朋友中間,已然是小有名氣了。他一生到過很多地方,而每次外出最放不下的就是照相機,為了抓住那稍縱即逝的瞬間,留住美妙的鏡頭,而不辭勞苦。為捕捉精彩鏡頭,他總是樂此不疲,從日出守望到日落,滿目美景被他的相機收人其中。從黑白世界到彩色世界,長江三峽、昆明石林、廬山瀑布、桂林山水、大同石窟、黃山青松雲霧、五台山千年古剎,諸多名勝古蹟、奇山妙峰,所聞聽過的祖國名勝奇景,也都靜靜地躺在他的相冊里。熟知范權的朋友們知道,在他的鏡頭裡拍攝祖國河山自然美的最多,卻很少以人物形象為主,對此他的夫人曾風趣地講:“為了他的攝影愛好,我出過不少力,但卻很少進入他的鏡頭。只有他拍景物需要有個人影作陪襯的時候,他才找我臨時出場給風景作個點綴。”但也有例外。
鐘情國粹
范權非常喜愛國粹京劇,因而拍了大量京劇的舞台照,保留了我國戲劇史上的珍貴圖片資料。 范權對攝影器材的收藏和使用,頗有專業水平。在他的攝影器材中,有自己喜愛的名貴照相機,有上世紀30年代的新聞鏡頭,有40年代的單、雙鏡頭,有廣角鏡頭和望遠鏡頭。他不僅拍照片,拍了照片還自己去沖洗,自己放大,全部工藝都能獨立完成。范權的藝術眼光很獨特,他自己撰稿寫文案,還會自製幻燈片。編出的幻燈片情景交融,內容豐富。每逢到了節假日,他邀請親友前去觀賞,他自任講解員。並以此作為生活中最有樂趣的享受。
主要論著
1. 范權.遺傳性外胚葉結構不良、軟骨發育障礙、多指畸形及先天性心臟病之病例報告.中華醫學雜誌,1937,23:719.
2. 范權,周素玉,顧幼玉.鏈黴素治療百日咳之初步報告.中華兒科雜誌,1951,2:38.
3.范權,周素玉.兒童醫院設計中對於消毒隔離消毒的要求.中華兒科雜誌,1956,7:375.
4.范權.關於低鹽綜合徵治療上的幾點意見.中華內科雜誌,1956,4:835.
5.范權.低鹽綜合徵者所需補充鈉的意義.中華內科雜誌,1957,5:451.
6.范權,宋銘道.參加第七屆蘇聯兒科醫師代表大會概況.中華兒科雜誌,1957,8:421.
7.范權.吐瀉患兒脫水治療常規.中華兒科雜誌,1958,9:396.
8.范權,李慧珠.血清電導率的臨床測定.中華兒科雜誌,1959,10:470.
9.范權,韓一方.一種新的腎小管障礙綜合徵.中華兒科雜誌,1959,10:522.
10.范權.用液體治療重型中毒性消化不良.第七屆全蘇兒科醫師會議,1959.
11.范權.消化不良的補液常規.中華醫學會天津分會兒科學術資料,1963,12.
12.范權.兒童循環血量之測定.中華醫學會天津分會兒科學術資料,1963,12.
13.范權.輸液用液體的配製及設計方案等補液16份法.兒科學術會議資料,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