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店居委會位於新縣城南9公里處,地處新縣紅色旅遊線上,小潢河由南向北貫穿而過,地勢平坦、河流縱橫、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全社區轄13個村民組,18個自然灣,398戶、1436人,面積為10.16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范店社區
- 行政區劃代碼:411523209001
- 行政區類別:村莊
- 所屬地區:泗店鄉
- 地理位置:華中地區
- 面積:10.16 km
- 電話區號:0376
- 郵政編碼:464000
- 人口數量:1436 人
- 火車站:新縣火車站
- 車牌代碼:豫S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下轄村組,
歷史沿革
此地明朝至民國時期,屬光山縣長潭裡;1930年後屬弦東區;1932年10月,國民政府設經扶縣,劃歸經扶縣泗店區;1941年改區為鎮,屬泗店鎮;1947年10月復置區,復屬泗店區;1947年12月,經扶縣更名為新縣,屬新縣泗店區。解放初期,以范店街為名,叫“范店村”;1953年4月,區名專稱改為數字,屬六區;1955年10月復以地名為區名,復屬泗店區;1958年5月撤區並鄉,屬泗店中心鄉;1958年8月,改鄉鎮為公社,更名為“上遊人民公社·范店大隊”;1960年以地名為公社,屬泗店公社;1983年5月改社為鄉,更名為“泗店鄉范店村民委員會”;2011年6月,更名為“范店居民委員會”。
范店街位於新縣城南10公里處,是本地區歷屆鄉政府所在地,是泗店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關於“范店”的來歷,有兩種傳說。
其一,這個地方在很早以前只有沿路東西居住種田的農戶,畈中間一條大河,河的東岸上有一條南北向的人行路,經商的客人推著獨輪車南來北往。後來有一家范姓農戶在河東沿路蓋起了幾間茅草屋,做起了賣飯菜、賣茶水的小生意,人們就把這兒叫“范家灣”。後來當地居民越來越多。清光緒初年,范姓出了一名武官名“范管帶”,在朝中任職,范姓在此有權有勢,生意興隆,因而以范姓店鋪為名的“范店”就此產生。再後來,范姓漸漸衰敗遷走,但此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其二,此處歷史上是一個小集鎮,經營旅館和飯店的較多,因此稱為“飯店”,後演變成“范店”延續至今。
如今的范店街分為范南、范西和東北三個村民組。
地理環境
范店居委會充分發揮本地區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的優勢,開展“生態文明創建”活動,同時大力推進黨風政風和廉政建設,使本轄區內各組的自然環境和人們的精神面貌都有很大的提升,人與自然相處和諧。現在正在新建的“和美新村”、“吉祥社區”陸續有住戶入住。已建成的北界河街道公園是范店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自然資源
轄區內京九鐵路和大廣高速南北向並行而過,中學、國小、醫院、紅色旅遊、生態旅遊以及具有老區鄉土氣息的非物質文化,都展現了老區人的特有氣質。2005年至2010年居委會一班人帶領全村黨員、幹部和民眾先後獲得了鄉、縣、市、省四級“五好支部”的光榮稱號,並且於2012年榮獲市級“生態文明村”的光榮稱號。
下轄村組
范南組:位於居委會西南部約200米處。總戶數19戶、總人口76人,耕地面積65.1畝,山場面積175.6畝。居民共有田、楊、曾、王、周五種姓氏。
范西組:位於居委會西部約200米處。總戶數39戶、總人口154人,耕地面積59.93畝,山場面積291.8畝。共有周、曾、徐、張、楊、餘六種姓氏。開國少將陳波(已故)出生於此。
東北組:位於居委會西北方向約200米處。總戶數19戶、總人口72人,耕地面積68.96畝,山場面積122.34畝。居民共有楊、謝、余、熊四大姓氏。
磨石溝組:位於居委會西北約1公里處。清初乃潘姓住居,因灣後路旁有一磨刀石而得名“磨鐮石溝”,簡稱“磨石溝”。該組有26戶、98人,耕地面積18.76畝,山場面積271.64畝。居民共有周、康、李、江、袁、詹六種姓氏。本組原來與北河為一個隊,後於1980年分離出來成為一個單獨的村民組。
北河組:位於居委會西北約300米處。總戶數22戶、總人口87人,耕地面積20.8畝,山場面積200畝。該組位於范店北邊大河的西岸,與范店街只一橋相隔,“北河”之名由此而來。該組居民共有康、魏、周、汪、張、詹、秦、吳、何、劉十大姓氏。境內有文化廣場1個,池塘1口,國家糧食儲備庫1座,電管所1座,八旬老人1人。
糧庫崗組原屬北河組,原有住戶5戶,建於1963年。1997年,國家決定在此處建糧食儲備庫,原有住戶全部搬遷至北河居住,屬北河組,原址已不復存在。
袁窪組:亦稱“細袁窪組”。位於居委會正北方1.5公里處,北邊與付山村接壤。1731年,袁姓由黃安袁英河遷來居住,始稱“袁窪”。後因兄弟分家,老大仍住原地,0則遷往莊房(現為付山村大袁窪)。因0強勢,堅稱其所住的地方為大袁窪,老大不願與其爭論計較,便改稱自己住的地方改為“細袁窪”,細袁窪由此得名。該組有居民29戶、總人口99人,耕地面積53.64畝,山場面積363.7畝。有袁、余、汪、江、王五種姓氏。境內有池塘1口,八旬老人1人。
沈沖組:位於居委會東北部約1.5公里處,清初沈氏在此定居,因此叫“沈沖”。該組有24戶、67人,耕地面積64.3畝,山場面積345.9畝。共有餘、汪、王三種姓氏。處級以上幹部余倫福即該組人。境內有大塘1口。
易畈組:位於居委會正北1公里處,原叫“易家畈”,因是易家莊園而得名。1847年,一外地張姓理髮人流落此處,被易家收留,後易家衰敗,而張家興起,但灣名卻一直未改,簡稱“易畈”。該組現有居民30戶、123人,耕地面積89.03畝,山場面積271.64畝。全組共有張、章、劉、江四大姓氏。境內有魚塘3口。
五房窪組:位於居委會東北部約1公里處。因泗店村八窪韓姓八兄弟分家,韓老五分到此處,又因韓老五屬第五房,所以稱此地為“五房窪”。該組包括五房窪和祠堂窪兩個自然灣。共有居民31戶、115人,耕地面積94.05畝,山場面積461.1畝。共有王、余、張、方、高五大姓氏。境內有養豬場1處,魚塘2口。
祠堂窪:位於五房窪北部約0.5公里,相傳余氏家族曾在此修建祠堂,後又將祠堂遷往余河,所以此處便成為“祠堂窪”。現有居名13戶、51人。有餘、張、高三種姓氏。
田鋪組:位於居委會東北部約1.5公里處,該組由田鋪、窯榜和馬鞍山三個自然灣組成。共有居民43戶、165人,耕地面積152.1畝,山場面積543.52畝。共有周、余、熊三大姓氏。境內有養豬場一處。
田鋪:位於居委會東北1.2公里處。原稱“甘泉”,後由周氏人家居住,遂改名為“周家田鋪”,後來慢慢演變為“田鋪”。現今仍由周姓居住。境內有一所國小。
窯榜組:位於田鋪東200米處。因明朝中期在此處燒制磚窯而得名。現有餘、熊兩姓居住。
馬鞍山組:位於窯榜正東500米處的山腳下,因此灣的後山酷似馬鞍,故得名“馬鞍山”。該灣村民全姓余,現已全部遷出至窯榜,此自然村已不存在。
合灣組:位於居委會東北部約2公里處,約於1710年,此灣由霍姓居住,稱“霍灣”。後因霍姓人亡故,楊姓人遷入,遂將霍灣改為“合灣”。該組現有居民38戶、148人,耕地面積174.01畝,山場面積508畝。共有楊、余、闕三大姓氏。彭敦洲烈士就是該組人。境內有千年紅檀樹1棵,魚塘3口。
中灣組:位於居委會東北部2.3公里處,因處在上灣和合灣之間,所以稱之為“中灣”。該組包括中灣和上灣兩個自然灣。現有居民36戶、119人,耕地面積153.1畝,山場面積572.3畝。居民共有餘、秦、康、付四大姓氏。前湖北省外貿局局長余倫勝出生於此。境內有魚塘1口、小型水庫1座,木材加工廠1個,張崗憑天寨遺址尚存。
上灣:因位置處於楊沖頂,所以稱之為“上灣”。清末余、秦兩姓先後入住,後又遷入康、付兩姓。
中途店組:位於居委會正南約1公里處,原名“終途店”,是古時河南省的最南端,即終點站。後來人們覺得“終途”二字不吉利,遂改名為“中途店”,沿用至今。該組現有居民44戶、144人,耕地面積100畝,山場面積555.1畝。共有徐、楊、吳、王、程、向、肖、魏八大姓氏。新疆農四師後勤部副部長、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計委副主任程懷龍(1914-1996年)和國民黨將軍程懷烈均出生於中途店。境內有北界河戰鬥遺址以及文化廣場、加油站各1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