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劍江(1899~1952),幼名應兆,號金剛,廣東大埔縣三河鎮梓里村人。先後就讀梓里公學、汕頭市商業專門學校、廣州市無線電專門學校、廣州市民大學。民國14年(1925),任第四軍第十師第二十九團少校軍需主任;民國30年,二十七軍軍長范漢傑調任三十八集團軍總司令,劍江升任該部駐西安辦事處少將處長。民國33年,任西安警備司令部少將高參;抗戰勝利後,范劍江從西安軍官總隊將官班復員,民國36年返回汕頭市居住,1950年返回大埔定居,1952年土改時被殺,時年53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范劍江
- 別名:應兆
- 出生地:廣東大埔縣三河鎮梓里村
- 出生日期:1899年
- 逝世日期:1952年
范劍江(1899~1952),幼名應兆,號金剛,廣東大埔縣三河鎮梓里村人。
劍江先後就讀梓里公學、汕頭市商業專門學校、廣州市無線電專門學校、廣州市民大學。在廣州市民大學商科讀書時,其四兄范漢傑在粵軍任團長,調劍江任上尉軍需。
民國14年(1925),范漢傑任第四軍第十師第二十九團團長,調劍江任該團少校軍需主任。劍江曾參加東征討伐叛將陳炯明及南路討伐鄧本殷之役,民國15年8月隨師北伐參加攻打汀泗橋、賀勝橋及武昌等戰役,後又隨部入贛參與德安馬回嶺之戰。蔣介石派范漢傑任杭州警備師師長時,劍江在該師任中校軍需主任。民國16年,蔣介石被迫下野東渡日本,范漢傑隨蔣赴日。劍江返粵後任省印花稅檢查所所長。
民國18年,陳銘樞主粵政,范其務任省財政廳長,派劍江出任省財政廳駐香港專員。民國22年,陳銘樞主閩政,劍江任福建省財政廳田賦處長。
閩變失敗,劍江回粵。其時廣東為全國最富庶的省份,陳濟棠等開辦廣東省仁愛善堂,劍江任善堂救濟部長。他目睹貧苦人民缺醫少藥,甚至暴斃街頭之慘狀,極力建議籌建一家方便醫院(今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前身),經費由善堂維持,為貧苦大眾施醫施藥,施棺施殮。在此期間,他奔走各地找訪聘請樂善熱心之醫界人士為醫院當義務醫生。
民國24年,黃河、長江及海河流域發生特大水災,直魯豫皖鄂等省災區哀鴻遍野。劍江向善堂理事呼呈各界人士籌集資金(約十萬光洋),以仁愛善堂名義賑濟。他不辭勞苦在各省民政官員及有關人員陪同下,親赴災區撫慰災民,發放救濟金及食品、藥物等。民國25年“兩廣事變”後,任粵省緝私總處五邑西江辦事處上校主任。
民國27年廣州淪陷後,劍江任二十七軍上校秘書,在重慶中央訓練團第十四期受訓後赴任二十七軍駐洛陽辦事處處長。時該軍在敵後太行山對日作戰,前線除官兵大部糧食由當地補給之外,兵員、彈藥、被服裝備等均由洛陽辦事處負責補給,任務甚為艱巨。雖有小部隊武裝護送,但必須選擇有利時間、地點渡過黃河,通過敵偽軍重重封鎖線才能運到前方。劍江經常與護送部隊渡河,並請求當地游擊隊協助。當時護送部隊中的一部分人員為天主教徒,他們充分利用各地教友關係多方設法掩護,拚死護送,終於一次又一次完成任務。民國30年,二十七軍軍長范漢傑調任三十八集團軍總司令,劍江升任該部駐西安辦事處少將處長。民國33年,任西安警備司令部少將高參。
抗戰勝利後,范劍江從西安軍官總隊將官班復員,民國36年返回汕頭市居住,1950年返回大埔定居,1952年土改時被殺,時年53歲。1990年4月4日,縣法院發文為其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