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江灣大橋

英德江灣大橋

英德江灣大橋(Yingde Jiangwan Bridge)是中國廣東省清遠市境內過江通道,跨越北江水道,是英德市“十一五”重點建設工程,是英德市區“四鎮合一”規劃路網的主要連線通道之一,也是英德“大市區”規劃路網的主要連線通道之一。

2010年12月31日,英德北江三橋工程開工;2016年11月7日,英德市北江三橋被定名為“英德江灣大橋”;2017年1月6日,英德江灣大橋合龍;2018年2月12日,英德江灣大橋開通。

英德江灣大橋東起240國道,西至和平北路;大橋全長4271米,主橋長1505米,寬度為30.8米,橋面為雙向四車道一級公路,設計速度80千米/小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英德江灣大橋
  • 外文名:Yingde Jiangwan Bridge
  • 始建時間:2010年12月31日
  • 投用時間:2018年2月12日
  • 所屬地區:廣東省清遠市
  • 類型:公路橋、斜拉橋、特大橋
  • 長度:4271 m
  • 寬度:30.8 m
  • 設計速度:80 km/h
  • 車道設計:雙向四車道
  • 起止位置:240國道、和平北路
  • 途經線路:北江大道
歷史沿革,橋樑位置,建築設計,建築結構,設計參數,運營情況,建設成果,文化特色,價值意義,

歷史沿革

2009年1月。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員會發布《關於英德市北江三橋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覆》,確定英德市北江三橋建設的可行性。6月2日,英德市現代農業發展投資有限公司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英德市支行簽訂了《固定資產借款契約》,成功為英德市北江三橋爭取到期限為8年的兩億元貸款資金支持。8月13日,北江三橋西引道動工建設。
2010年5月,廣東省交通運輸廳發布《關於英德市北江三橋工程初步設計的批覆》,批准英德市北江三橋建設。12月31日,英德市北江三橋工程開工。
2015年7月3日,英德市北江三橋開始徵集命名。
2016年11月7日,英德市北江三橋被定名為“英德江灣大橋”。
2017年1月6日,英德江灣大橋合龍。9月28日,英德江灣大橋通過交工驗收檢測。2017年11月28日,英德江灣大橋通過交工驗收。
2018年2月12日,英德江灣大橋開通。

橋樑位置

英德江灣大橋起於和平北路,經江灣村園角頭跨越北江江灣河道,止於240國道,南距湞陽大橋3.2千米。

建築設計

建築結構

  • 整體布局
英德江灣大橋全橋分為橋塔、橋墩、引橋、主橋、道橋,呈東南—西北走向。
  • 設計特點
結構特點
整體設計
採用單塔單索麵,墩、塔、梁固結的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路面結構為瀝青混凝土路面
上部設計
主梁
採用倒梯形斷面形式,為預應力混凝土單箱三室結構,橋面橫坡通過調節箱梁腹板高度形成。鑒於採用單索麵體系,箱梁主要截面變形不完全符合平截面假定,中腹板支點剪力較邊腹板大,邊箱為雙向板受力,中箱為拉索錨固箱,主梁按縱、橫、豎三向預應力設計。
主塔
採用獨柱型塔,上塔柱(拉索錨固段)採用整體式單室矩形空心斷面,下塔柱採用兩個分離的實心混凝土柱,兩個柱之間採用系梁進行連線,以提高中塔柱的穩定性,同時可減小其彎矩。主墩採用單箱雙室截面空心墩,。塔柱拉索錨固區採用環向預應力加井字形布置的二次張拉鋼絞線加勁。在橋塔不同區段根據索力的縱向水平力不同而有不同配置型式。
斜拉索
平行鋼絲束,每處拉索採用橫橋向兩根布置,呈左右略微外八字的空間索;PES(FD)7-139~PES(FD)7-241規格的雙層HDPE防護低應力平行熱鍍鋅鋼絲拉索,斜拉索減振器採用永磁式阻尼器。拉索兩端錨具均採用張拉端錨具,實際為塔端張拉,梁端錨固,中央跨度重量由鋼索牽引。
索塔
索塔混凝土為C50、C60高性能混凝土,索塔分為下塔柱、上塔柱及塔冠三個區段,下塔柱由2個分離的實心混凝土柱構成,兩柱之間以系梁進行連線。
下部設計
主墩墩身採用單箱雙室矩形截面空心墩,墩身頂、底各設2米實心段。主墩承台為橢圓端形,承台頂面設定主墩基座。主墩基礎採用13根直徑D=250米的鑽孔灌注樁,按嵌岩樁設計。從抵抗船舶撞擊角度出發,過渡墩採用海壁實心墩。承台設計為整體式橢圓端形,共設定10根D=180厘米鑽孔灌注樁,按摩擦樁設計。
參考資料

設計參數

英德江灣大橋全長約4271米,其中東、西引道長2766米,主橋長1505米,橋面寬30.8米。主梁高3.5米,箱梁頂寬30.8米,底寬10.0米,兩側挑臂長度各4.0米。主梁高跨比為1:45.7,高寬比1:8.8,寬跨比1:5.19。中腹板厚度取0.4米,邊腹板厚度取0.25米。邊箱跨度達8.0米,邊箱頂板厚取0.27米,頂板厚取0.4米,底板厚0.3米,懸臂板厚0.2-0.5米。樑上索距6米,相應橫隔梁間距也為6米。橋面以上高度為84米,矩形空心斷面尺寸為400厘米(橫橋向)x700厘米(順橋向);下塔柱每個柱尺寸350厘米(橫橋向)x290厘米(順橋向),主墩截面尺寸10.0米(橫橋向)x6.5米(順橋向)。全橋共92對拉索,樑上縱向索距6米,橫向2.0米;塔上豎向標準索距為1.6米,橫向0.8米,拉索共重604.7噸。主墩墩身截面尺寸10.0米(橫橋向)x6.5米(順橋向),主墩承台橫橋向24米,縱橋向13米,高度5米,封底混凝土厚1米。主墩基座高度2米。承台橫橋向25米,縱橋向7.5米,承台高度3.5米,封底混凝土厚1米。過渡墩墩厚2米,橫向寬4.5米。樑上塔上索距分別為6米和1.6米,斜拉索樑上水平間距2米,塔上水平間距0.8米;索塔河面算起高110米,左右各23對鋼索,兩邊2米人行道,上塔柱(拉索錨固段)高63米,斷面尺寸4米×7米;下塔柱高21米、上塔柱高度51.2米、裝飾板11.8米。
技術標準
道路等級
一級公路
設計荷載
公路-I級
車道設定
雙向四車道
路基寬度
24.5米
航道等級
按內河Ⅲ級航道設計
通航能力
1000噸級
基本風速
24.0米/秒
地震動峰值加速度
0.05g
參考資料

運營情況

  • 票價票制
2018年2月12日,英德江灣大橋通車運營,大橋免費通行。

建設成果

  • 技術難點
英德江灣大橋在建設時面臨以下問題和採用的施工技術及特點:
英德江灣大橋地質條件極其複雜,考慮到迴旋鑽機穿越卵礫石層大傾角岩面、溶洞及裂隙發育的石灰岩層時較為困難,且一旦出現漏漿、坍孔,鑽具拆除緩慢,容易造成埋鑽,因此採用衝擊鑽。衝擊鑽機成孔具有設備簡單,操作方便,動力消耗小,機械故障少等特點,且通過回填片石和粘土能有效地處理大傾角岩面、溶洞和裂隙等問題;通過砸實擠密解決漏漿問題,有效防止坍孔。另外,一旦出現漏漿,可以立即將錘提出孔外,防止坍孔埋錘。
英德江灣大橋橋主塔採用的液壓自爬模體系進行高塔柱施工的工藝,其工藝合理,可靠、安全、操作性強,主塔斜拉索、索套管、鋼筋安裝以及砼施工等關鍵工序均經過現場施工驗證,主塔實體質量經檢測各項指標均符合設計及規範要求。

文化特色

  • 橋樑命名
2016年,“英德江灣大橋”一名由廣大市民朋友投票選出。“江灣”一詞不僅符合該地地名,富有文化韻味。

價值意義

英德江灣大橋是英德市貫徹落實中央精神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舉措。英德江灣大橋的建設,對改善該市東西兩岸農業產業化結構以及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人民網 評)
英德江灣大橋建成後將進一步最佳化市區北江兩岸交通,有效分流S347線過境車流尤其是載重車輛,解決市區跨越北江只有一條橋通行汽車的現狀。(《南方日報》 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