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川區

英川區,位於浙江省景寧畲族自治縣西部。東南均連沙灣區,西界慶元、龍泉縣,北臨龍泉、雲和縣。轄英川、葛山、鸕鶿、黃湖、隆川五個鄉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英川區
  • 轄區:葛山、鸕鶿、黃湖
  • 人數:28650人
  • 地理位置:浙江省景寧畲族自治縣西部
基本簡介,英川概況,

基本簡介

有43個村民委員會,163個自然村。6479戶,28650人,其中畲族828人,余系漢族。以區公所駐地英川得名。全區面積188.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5862畝,占5.6%;林業用地194093畝,占68.7%。屬景寧縣綜合農業區劃中的西南部低中山——林、糧、食用菌、牧、藥區。
1992年撤銷隆川、黃湖鄉,擴英川鎮。1993年英川區撤銷,保留英川鎮、葛山鄉、鸕鶿鄉。

英川概況

英川鎮位於景寧縣西南山區,海拔430米,距縣城63公里。東接沙灣鎮,北倚葛山鄉,南與慶元縣毗鄰,西和北與龍泉市交界,屬高山丘陵地區,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村中山巒疊嶂、群峰林立、高聳入雲。鎮城形態呈蝴蝶狀,四面狹窄,中腹寬闊,東西寬15公里,南北長13公里,總面積為121平方公里,占縣域面積的6.2%。全鎮人口4847戶,15327人,其中畲族283人。全鎮有9152人外出經商務工。轄英川、王宅、躍洋、金林、葉坪頭、董川、坑洋、梅狀、新村、底洋、鮑岱、黃謝圩、外處岙、石狀、湖後、木岱口、茶園、溫堆、隆下、黃洋口、白坦、隆上、張川、寨後、鳳洋25個村民委員會,86個自然村。
英川鎮屬高山丘陵地區,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山巒疊嶂、群峰林立、高聳入雲。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主要山峰馬頭山海拔1610米以上,豬窟峴海拔1595米,香爐尖海拔1507米;寨後山、天師岩、箬寮尖等海拔無在1400米以上;隔葉坪、牛赤坪、企額林、馱洋峴、鐵尊岩等山峰海拔在1000米以上。英川鎮區周圍梅山寮、葉毛寮、西夭尖山峰海拔為800—900米左右。多山多水,與慶元縣境分水,主要山口合湖隘通往慶元縣境。發源於慶元縣百山祖的黃謝坪坑匯入英川港;白坦、箬寮、鳳洋、張川諸水北出黃洋口入英川港;南部黃水坑東入毛洋港。 境內水利資源豐富,目前已經開發的電站有15座,全縣最大的庫容水電站,裝機4萬千瓦的英川水電站就在英川鎮境內。
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8℃,極端最高氣溫為41.4℃,極端最低氣溫為-5.3℃。年平均降雨量為1900毫米,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勻,春季多雨高濕,梅雨期和颱風期多暴雨,夏秋多乾旱。年無霜期為241—196天,平均日照時數為1728.5小時,為全省日照時數最少的地區之一。由於地形、海拔差異,垂直氣候變化明顯。氣溫隨海拔升高的遞減率為0.5℃/100米,降雨量的遞增率為26.5毫米/100米,無霜期的遞減率為4.9天/100米。小溪兩岸低海拔地區為典型中亞熱帶氣候。由於季風交替和季風活動的不穩定性,常有暴雨、冰雹、大風和“倒春寒”、“五月寒”等災害性天氣出現。
英川鎮區(未開發地帶)表面有3—5米厚為含粉砂質粘土:黃色、中密、稍濕,含砂20—30%,系殘破積成因,下層為二長花崗岩。溝谷處見不同程度基岩裸露,岩性為二長花崗岩,淺肉紅色,中等風化。岩體未見裂隙發育,山谷其它地覆蓋1—2米厚的殘坡積層。整個山體未見陡崖、危岩及孤體立岩體。據國家地震局南京地質大隊研究資料,我省各地地震烈度均在Ⅱ—Ⅲ度,本地區工程建築的場地烈度將低於基本烈度Ⅱ。
英川地屬縣西南低中山林、糧、食用菌、牧、藥綜合農業區。鎮域耕地面積7875畝,占總面積的4.7%。耕地包括水田、旱田和農民自留地。全鎮林業用的面積為127219畝,占總面積的70%。英川鎮處於山區,靠山、養山、吃山,堅持做好“山”的文章。重點開發英川板栗、高山蜜梨、薄殼田螺、田鯉魚、木本藥材等地方特色產業。
英川田螺,主產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高山水田,形似花瓶,殼薄色亮,肉質脆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人們喜食的佳肴。具有獨特的藥用價值,有醒目養顏、滋補強身、利尿保健和抗癌作用。在浙江省內有較好的品牌知名度,2001年獲中國浙江國際農業博覽銀質獎。
英川木偶戲,歷史悠久,清末民初,英川木偶戲團已在景寧、慶元、龍泉、雲和、福建等地演出。由於規模少,設備簡單,行動方便,適合山區農村走村入廟演出,農忙時務農,農閒時外出江西、福建及鄰近的縣去演出。其內容豐富,劇目眾多,唱腔優美,表演細膩,表演難度大,能學會的人極少。木偶戲班人員雖少(一般只有5-7人)但木偶演員卻很多,一般都有三十幾個,生、旦、醜、未各種角色齊全,必要時,還可通過換服飾、換面盔來增加木偶演員數量。歷史上木偶戲是山區農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節目,解放後,景寧縣曾有17個班團,現在,隨著歷史變遷,老藝人相繼故去,戲班逐漸解散,全縣僅存英川祺毅木偶戲團了。
英川龍燈是英川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產之一,共有英川、王宅、躍洋三條龍,每條一百多節長達200多米。三條龍是由每戶一個龍橋(即板凳龍橋)連線而成,更能體現龍粗獷、強悍的精神,在全省也為數不多。元宵節成為英川人僅次於春節的盛大節日,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兩天,就有大量的外地人來英川觀龍燈慶元宵。到了晚上6點,三條龍從三村緩緩而出,先後到達躍洋廟和英川廟參拜後,再往三村交界地一起相會舞龍,此時,三條龍擺成一條達600多米的長龍,爆竹齊鳴,煙花盛放,鑼鼓喧天,場面極為壯觀。據說,三龍是崇禎年間從鸕鶿鄉鸕鶿村延伸而來,至今有700多年的歷史。並有不管下雨多大,只要龍鼓一響,燈龍一出村,雨自然會停的說法。三條龍中英川龍為父親,躍洋龍為母親,王宅龍為女兒,元宵節成為一家團聚的象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